时间: 2014-04-23 10:15:43
由市委宣传部、市文明办、市妇联、市网信办联合开展的雅安市“幸福家庭”行动2014年特别行动---寻找“最美家庭”活动,自2月底启动以来,得到了网上网下群众广泛关注和参与,通过媒体推荐、群众自荐、邻里互荐、组织推荐,4月11日,经部门代表、媒体代表、基层妇女干部代表、家庭代表共同组成的评委会评议和投票,产生了20户雅安市首届“最美家庭”。这20户家庭事迹感人,有知恩图报,照顾养父母的“真情之家”、有20年真情唤醒“植物人”妻子的坚强之家,有待孤老邻居如亲人的“爱心之家”、有传递公益,奉献爱心的“志愿之家”,还有“书香之家”、“和美之家”、“团结之家”、“热心之家”等群众心中的各类“最美家庭”。其中,已经结婚58年,年龄分别为82岁和79岁的雨城区李文福、曹庆珍家庭是群众心中“恩爱之家”。下一步将通过多种渠道把这20户“最美家庭”故事讲出来,把家庭幸福晒出来,展现传统家庭美德,倡扬家庭文明风尚,引导全市妇女和家庭成员以实际行动培育和践行正确的家庭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next]
爱心之家--雅安石棉县胡爱芬家庭 待孤老邻居如亲人
一个人做好事并不难,但十几年如一日的为他人默默付出而不求任何回报,就十分难能可贵。今年64岁的胡爱芬就是这样的一位热心人,她不仅长期关心照料邻居张秀荣老人,还带动家人一起给予老人帮助,给邻居朋友留下了深刻印象。如今,胡爱芬一家与张秀荣俨然成了真正的亲人。 走近石棉县新棉镇长征路二段156号大院,总能听到80多岁的孤寡老人张秀荣和64岁退休教师胡爱芬一家的故事。他们虽然不是亲人,却更胜亲人。1997年,张秀荣因丈夫和养女离世、养子不见踪影成为了孤寡老人,每月仅靠几十元的遗孀补助生活的她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刚从学校退休的胡爱芬得知张秀荣这一情况后,开始不定时的给予张秀荣经济上的帮助,并照顾她的基本生活,逢过年过节,胡爱芬还会把张秀荣老人请到家里,享受与家人团聚的美好时光。慢慢地,胡爱芬的家人也把张秀荣当成了自家人,十年如一日的对她无微不至地照顾着,让她有了家的温暖。胡爱芬和家人的行为感染了周围邻居,只要张秀荣需要帮助,他们都会在第一时间伸出援手,尽全力而为。[next]
坚强之家--雅安石棉县刘开举家庭 坚强丈夫20年真情唤醒“植物人”妻子
在很多人都开始怀疑爱情的当下,家住石棉县新棉镇城北村三组的65岁老人刘开举用20年的坚持,诠释了对植物人妻子深深的爱意与责任。刘开举家庭矢志不渝的真情呵护感动了身边无数人。 20年前,刘开举的的妻子王金莲因肺部疾病并发症形同植物人。妻子出院后,刘开举一边耕种土地、喂猪挣钱,一边照顾照顾妻子,给她喂食,帮她翻身、擦屎擦尿,给她做康复运动,还特意养了几桶蜜蜂为妻子增强体质。功夫不负有心人,在丈夫的细心照顾下,2005年,王金莲的意识开始恢复,现在王金莲的病情又有了新的好转。20年来,刘开举的容颜变老了,腰背变驼了,步伐变慢了,但他对妻子呵护的心却始终没变,他用自己的行动收获了妻子苏醒的喜悦,打破了医生“可能活不了多久”的断言,谱写了一曲感人的夫妻情深之歌。[next]
自强之家--雅安汉源县刘正祥、唐全英家庭事迹材料 自强之家再困难也不“谋私”
20多年如一日,刘正祥唐全英夫妻用爱心和责任心为残疾儿子、为父母撑起了一片温暖的天空。40多岁的他们,额上增添了与年龄不符的皱纹,头发也悄然变白,他们并不在意这些,在他们眼里,对方是最美的,家里是最可爱的。他们用朴实的言行演绎着勤劳善良、自力更生、永不抛弃、有家就有爱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洛尔村,省级贫困县——汉源县顺河彝族乡的一个小山村。 小山村里,有这样一户人家,男主人叫刘正祥,女主人叫唐全英。村民们都说,他们是当之无愧的好妈妈、好爸爸、好干部。 面对无法正常站立,时常乱吼、乱撕扯,被确认为精神、智力、肢体多重残疾的儿子,20多年如一日,刘正祥夫妇尝试着各种治疗方法,虽然效果不明显,虽然这让本不宽裕的家庭更加拮据,但始终不曾抛弃不曾放弃。2001年,刘正祥被选为村委副主任,忙碌于村上的灾后重建、困难帮扶、基础设施、发展致富的同时,始终以身作则,从未享受过低保和困难补助。唐全英更是从不抱怨,在经济最困难的时候,不等、不靠、不要,只身前往新疆打工。他们是在用朴实的言行演绎着勤劳善良、自力更生、永不抛弃、有家就有爱的传统美德。[next]
淳朴之家--石棉县张永群家庭 用微笑面对生活
“只要坚持,一家人团结在一起就没有跨不过去的坎。”家住石棉县挖角乡挖角村12组的张永群笑着说,虽然她只是一名普通的农村妇女,但她懂得家庭和睦、邻里和谐的重要性,不管日子再苦再累,都要勇敢、坚强地为家人而奋斗,笑着度过每一天。 孝老爱亲挑起家庭重担 今年48岁的张永群自前夫病逝后,就一人肩负起子女入学、照顾老人、家庭生产的重担,除此之外,她还得偿还前夫生前欠下的医药费。面对坎坷的命运,张永群并没有自暴自弃,而是咬紧牙关向逆境挑战,在家门口摆起了小小的零售摊,用笑容面对生活。 张永群的母亲患有哮喘,需长期靠药物维持以及精心的保健护理。面对长年的医药开销,张永群省吃俭用,始终保证母亲的日常药品和营养品费用。只要一谈到张永群,母亲总是说:“我生了个好女儿,下辈子我还要和她做母女。” 2009年,张永群的父亲突发脑溢血,幸好张永群和家人及时将其送到医院抢救,虽然保住了生命,但瘫痪长期卧床,大小便失禁,吃饭也得让人慢慢喂。张永群不嫌脏不嫌苦,每天定时给父亲擦身按摩、喂饭递水,为了让父亲心情愉悦,她还节省开支购置了轮椅,天气好或闲暇时,就把父亲抱到轮椅上推到户外散心。在她的悉心照料下,父亲的健康状况有了较大改观。虽然去年父亲因病去世,但张永群认为能陪父亲走完最后一段路,是她这辈子最幸福的事。 再婚不忘本邻里好评不断 “张永群人很好,也很热心,所以我们常常劝她再找一个人,但刚开始她总是拒绝。”张永群的邻居说,在大家的劝说下,张永群才表示可以考虑再婚,但只能招赘上门,不能外嫁,且男方要对老人有孝道,对子女要和蔼,张永群开出的条件让不少邻居感动。张永群再婚后,张永群并没有不管父母和子女,依旧将他们放在了第一位。在邻居需要帮助的时候,张永群还会主动出手帮忙。只要一提到张永群,周围邻居对她都赞不绝口,称她很有孝心,注重家庭和睦,邻里关系相处融洽,是当地的一面镜子。 2012年5月,张永群被省妇联表彰为2012年“四川省孝女”,同年9月又被评为孝老爱亲“石棉好人”,同年12月荣获第三届“感动雅安”十佳道德模范提名奖。2013年,张永群被评为“四川好人”。对于大家的夸赞和所获的荣誉,张永群总是表示,她只是做了普通为人子女应尽的义务和责任。[next]
关爱之家---芦山县胡勇家庭 真心待人乐于助人
胡勇一家住在芦山县芦阳镇樊敏路,由于胡勇和妻子高雪梅长年因工作不能守在父母身边,二人为了不让老人在家感到孤单,特意为他们安了网线,并教会老人们用电脑上网聊天看视频。为了能经常看到老人,一到节假日,二人就会回家陪父母聊天。胡勇认为,老人的健康就是儿女最大的幸福,因此,他和妻子每年都会带父母做一次全面的体检,以便及时了解父母的健康状况。再和谐的团体也会有争执的时候,胡勇一家也不例外。但每当这时,他们总能静下来,站在对方的角度来看待事物,思考问题。虽然这些都是平凡的小事,不足以挂齿,但它就像润滑剂一样,促使家人的感情日益融洽。 真心待人、乐于助人是他们全家的处事态度,也因此和邻居、朋友、同事都能够和睦相处,他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为和谐社会的创建贡献一份力量。[next]
阅读之家----雨城区卫明家庭 阅读孕育家的和睦
家住雨城区县前街88号的卫明一家可以说是周围有名的“书香之家”。妻女和岳母在人民教师卫明的带领下,受到了潜移默化的影响,都养成了阅读的好习惯。 由浅入深培养习惯 作为一名普通市民,卫明心系国家政策,《文摘周报》等刊物成了他业余时间的最爱;而作为一名教师,对于专业书籍的阅读更是必不可少,《语文教学通讯》等都是卫明用来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的必看书籍,《教育思想精粹》《四书五经》《诸字百家》等书籍更是他的床头至宝。 随着卫明对家人潜移默化的影响,阅读也成了家人每天的必修课。“看书也是有技巧的,我很看重从小对女儿阅读习惯的培养。”卫明说,阅读要先从喜欢的书籍入手,先从简单易懂的书籍开始,慢慢深入,引起阅读兴趣,才能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在卫明的带领下,一家人在阅读中越来越和睦。 书香气息收获颇丰 “阅读不仅能够陶冶情操,升华知识,丰富自身学识,也让我在教育这条路上收获了很多。”卫明说,作为一名教师,他的教学论文多次在全国、省、市上获奖,他的优质课也多次获得省、市大奖,这些都得益于多读书,读好书。 卫明告诉记者,他的妻子在邮政局工作,对各类报刊杂志了解颇多,每年也会订上很多不同种类的书籍供家人阅读,有邻居或学生来他家借书,他们都毫不犹豫。并且他们也喜欢与他人分享阅读的乐趣。 “看书是一种修养,是一种乐趣,更是一种境界。”卫明说,书能分享更多知识,见证成长。他现在读高一的女儿,也一直保持着阅读的习惯,家里的老人也常常看书读报,还要剪下其中精华做成简报保存起来,与大家分享。 可以说,阅读是卫明一家的业余爱好,泡一杯清茶,与家人、书籍相伴,其乐融融。[next]
大孝之家----汉源县谢婷婷家庭 知恩图报照顾父母
就读于汉源第一中学高三的谢婷婷因从小被亲生父母丢弃,被养父母收养的她格外懂事。谢婷婷刚上小学时,养母便患上糖尿病,并引发了心脏病、肝硬化等并发症,经常住院治疗。2013年4月,养母的病情不断恶化,生命垂危,60多岁的养父不得不外出打工为妻子挣医药费,而谢婷婷则担起了照顾养母的重担。 每天早晨5时许,当同龄的孩子都赖在温暖的被窝时,谢婷婷却已起床为母亲做早饭,下午放学回家做完家务并照顾养母睡下后,才开始做作业,夜里还要起几次身帮养母翻身、揉腿。看着谢婷婷忙碌的身影,养母暗自流泪,但谢婷婷总是安慰养母说:“妈,我累一点没关系,你要早点好起来,我们一家人过幸福的生活。” 今年1月,养母还是被无情的病魔夺去了生命,养父也从外地回到了家中。那时候,谢婷婷非常失落,但看着年老体衰的养父,她努力振作起来:“我一定要更加勤奋、刻苦,争取考上大学,报答养父,延续关爱,帮助他人。”谢婷婷深信有理想就有动力,不管遇到多大的困难,只要努力拼搏,自强不息,终会摘取成功之果。 虽然生活给了这个家庭太多的不幸,但婷婷坚强乐观、从容面对的态度却让这个家无比温暖。[next]
大爱之家---汉源县冉龙奇家庭 “都是亲人,我不管谁管”
1998年,汉源县河西乡香林社区的冉龙奇与富林镇太坪村邓德秀结为夫妻,两个孩子相继出生后,丧偶的岳父也搬过来同住。随着家庭琐事逐渐增多,妻子开始出现一些怪异的现象,到医院一检查,竟患了精神病,然而,这丝毫没有影响冉龙奇对她的关爱。2008年,妻子80多岁的爷爷和残疾的叔叔到冉龙奇家安家落户,冉奇龙为他们做饭、洗衣,照顾起居,爷爷开朗了,叔叔也有笑脸了。虽然家庭负担很重,但冉龙奇从未抱怨。 为了让家里人吃饱穿暖,冉龙奇天天起早贪黑,成了一个远近闻名的“钢铁战士”,授花粉时矗立树头,蒜薹出来忙着打、捆、卖,稻子熟了在田里挥舞镰刀,蔬菜绿了忙着上市……每每提及为何要帮妻子供养娘家老人,冉龙奇总是淡淡地说:“都是亲人,如果我不管,谁来管?现在我们生活虽然苦,但不乏家的温馨。” “有我在,你们就有吃有穿。”这是冉龙奇最爱说的一句话,他用坚韧和爱心呵护着每一个家庭成员,为他们遮风挡雨,用朴实无华的言行书写着孝老爱亲的家庭美德,用善举践行着不离不弃的中华传统美德。[next]
团结之家---芦山县黄明强家庭 患难见真情
“4·20”芦山强烈地震发生时,黄明强的母亲正在厨房做饭,剧烈的晃动吓得她急忙跑出厨房,正要叫醒房间内睡觉两个孙女。就在这时,厨房墙壁砸在了老人身上。老人虽无法动弹,却仍旧大声呼喊,叫两个孙女快往外跑。剧烈的晃动摇醒了熟睡中的孙女,她们赶紧下床往外跑,当二人看到奶奶被压在砖下时,急得大哭起来。“乖孙女快跑,不要管我。”两姐妹没有听奶奶的话,而是一起把压在奶奶身上的砖搬开,将奶奶扶到了楼下。经医生检查,老人的腰椎骨折了。黄明强和妻子付蓉闻讯后立马放下手中的工作,第一时间赶到了医院。 因地震伤员较多,黄明强决定参加到抗震救灾的队伍中,由妻子来照顾母亲。由于婆婆受的是腰伤需要静躺,付蓉便每天为她定时翻身、擦背、喂饭,后期还帮助婆婆做康健锻炼。因为当时医院病人较多,没有多余的地方给付蓉安床,她便每晚坐在凳上休息,从未有半点怨言。在付蓉的悉心照料下,婆婆的身体很快康复了。 黄明强一家始终不离不弃,齐心协力重建家园,即使花光了所有积蓄,一家人也面带微笑,坚信明天会更好。[next]
文艺之家—荥经县朱琼英家庭 传递公益孝敬父母
家住荥经县严道镇繁荣中街14号的朱琼英有一个幸福的家庭,与邻里之间的关系也很融洽。 从2002年起,朱琼英就担任起城中社区党支部第三党小组长一职,并于2005年担任了社区文艺队队长。为了全力支持朱琼英参加社区公益活动,她的丈夫主动承担了所有家务,儿子、儿媳和孙子也常常为她出谋划策。有了家人的支持,朱琼英时常组织社区文艺队积极参加县、镇的公益文化宣传活动,组织队员排练节目,参加送文化下乡、禁毒文艺巡演,也为创建文明城市、开展城乡环境卫生综合治理等营造了氛围。 “4·20”芦山强烈地震发生后,朱琼英带领家人主动投入社区党员志愿者服务,协助交警保证荥天路生命通道畅通,义务在若水公园灾民帐篷集中安置点值班,积极协助社区将救灾物资发放给每一个受灾群众,服务灾区居民。 “一个人最基本的做人原则就是‘孝’,所以不管我富有还是贫穷,都把自己的父母放在第一位,并且要用心去对待他们。”朱琼英说,虽然她的公婆一直居住在荥经县西门老街民房,但她和丈夫经常带上孙子前去看望,为他们清洗被褥,整治卫生等,设身处地为老人送上关怀,让父母感受到家的温暖。在朱琼英一家潜移默化的影响下,她的亲友都非常孝敬老人,而对待邻居和孤寡老人也都很友善和睦。[next]
坚强之家----荥经县彭高贵家庭 夫妻恩爱一家和美
家住荥经县民建彝族乡竹阳村二组的彭高贵拥有幸福的家庭,即使他遭受意外导致残疾,妻子也对他不离不弃,儿子更是孝顺有加。 2004年,彭高贵在矿厂井下挖煤时顶棚垮塌,造成脑部震荡,胸椎脱了三节,左胸四匹肋骨、右胸六匹肋骨断裂,断裂肋骨直刺肺部。 面对这突如而来的灾难,妻子陈昌蓉并没有任何抱怨,而是在医院悉心照料丈夫,并担起家庭重担,一年零两个月都忙碌在家和医院之间。 十年来,陈昌蓉每晚都要给下身瘫痪丈夫烫脚,起早摸黑做农活,为了一家人的生计而忙,一家人从未买新衣。虽然生活拮据,但这家人却始终不离不弃,家庭平淡而美满。而他们一家在生活上的坚强和满足以及家人之间和美关系,赢得了周围的邻居和朋友称赞。[next]
真情之家----荥经县王锐家庭 灾难面前勇往直前
2006年,刘明波出了车祸,导致双腿粉碎性骨折、锁骨骨折、脑干脑膜损伤。在刘明波昏迷的几十天中,他的父母也因年老体衰气倒在床,作为未过门的媳妇,王锐一直不离不弃照顾恋人和未来公婆。 2007年,王锐义无反顾地嫁给了刘明波。随后,刘明波在病床上躺了一年,坐了轮椅一年,拄了拐杖两年,这期间,王锐一直端茶送水、洗衣做饭、端屎端尿、换药按摩,细心呵护。尽管负债几十万,王锐仍然四处帮丈夫求医。 祸不单行,刘明波的大哥不久后因病去世,王锐和丈夫便肩负起供养侄子的责任。接着,刘明波的父母病情加重,王锐的奶奶又摔伤。面对这一切,作为人民教师的王锐没有放弃,而是用她的孝老爱亲、勤俭持家创建了温馨家庭。 除此之外,王锐在工作上也尽心尽职、兢兢业业,教育教学成绩连续好几年首居全县第一,一直是学校的教学明星,曾多次受到各级各部门的表彰和奖励。 王锐用真情、爱心、温暖和幸福传递着人生,呵护着整个家庭。[next]
志愿之家—名山县尹大红家庭 舍小家为大家
“4·20”芦山强烈地震发生后仅一天,在名山区工业园区救灾物资转接点,驻守志愿者一直忙着搬运爱心物资,其中一名中年妇女娇小的身影吸引了大家的目光,大家都叫她“尹妈妈”。 “尹妈妈”名叫尹大红,是名山区蒙阳镇社区下岗职工,也是当地爱心志愿者协会年龄最大的成员。“5·12”汶川地震发生后,已下岗的她自购20箱矿泉水送往当地民政局时,意外发现很多群众捐赠的衣服因没人手整理而胡乱堆放,便主动请缨帮忙整理。在当地民政部门的支持下,尹大红组建了名山区第一支志愿者队伍——爱心志愿者协会,竭尽所能帮助有需要的人。在她的倡导下,起初20人的志愿者队伍逐渐发展到100多人。越来越多的80后、90后“粉丝”被她感动,加入其中,而她的丈夫和孩子也十分支持她的善行。 “尹妈妈非常关心我们,更让我感动的是尹妈妈自知身患重疾,还坚持热心公益事业,实在值得我们这些年轻人尊敬。”名山区90后志愿者小陈说,去年2月9日,“尹妈妈”被查出患有直肠癌,但即便在化疗期间,她也坚持做公益活动。 “4·20”地震后,尹大红主动请求参加相关志愿活动,在与相关部门沟通后,她带着自己的团队前往转运点接受相关任务,一直忙到晚上11点多才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家。接连的劳累让尹大红原本脆弱的身体不堪重负,但她却一边吃药一边坚持组织志愿者参与抗震救灾。每当有人劝她回家休息,她总是淡淡地说:“只要能为灾区做好事,即使再辛苦也值得!” 遇到灾难舍小家为大家的尹大红不仅是自己孩子的妈妈,更是众多志愿者的妈妈,她和她带领的志愿者们把“爱心志愿者协会”当成了一个家,一个属于大家的温暖之家。[next]
孝义之家----天全车中蓉家庭 用坚强和爱战胜困难
天全县乐英乡安乐村7组的车中蓉家中有五口人,一家人和睦相处,其乐融融。 1991年,车中蓉与丈夫代志刚结婚,夫妻恩爱,孝敬公婆,家庭和睦。可是好景不长,1999年,代志刚因车祸去世,留下了多病的父母和年幼的孩子们。丈夫的离去给车中蓉带来了沉重的打击,但为了全家人,她化悲痛为力量,顶着种种困难,当起了家里的顶梁柱,边做小生意边照顾老人和孩子。13年来,车中蓉坦然面对家庭磨难,用坚强的毅力和执着的爱战胜了常人无法想象的困难和精神压力,含辛茹苦照顾着有病的公婆和两个儿子,让整个家从基本瘫痪的状态下慢慢转变,孩子也因此孝顺懂事。 2013年“4·20”芦山强烈地震发生后,车中蓉带领20多名员工第一时间投入到抗震救灾工作中,走村串户到全县各乡镇给受灾农户送大米1200斤、棉被160床、衣服60套、帐篷150顶等,深受老百姓的好评。她还报名参加县抗震救灾自愿者,免费为灾区人民运送物资,积极参与县抗震救灾指挥部安排的志愿者工作,深受群众赞许。车中蓉为广大妇女树立了“好媳妇”、“好母亲”的典型范例,它她坚定的向幸福出发,创造最美、最 和谐的家庭,她的业绩赢得了社会各界人士的高度赞誉,为“两个文明”建设,构建和谐社会作出了突出贡献。[next]
温暖之家----宝兴县任汝琼家庭 睦邻友好温暖人心
在宝兴县陇东镇自兴村,只要一提起村民任汝琼,人人都会竖起大拇指。任汝琼和丈夫结婚42年来,一直恩爱如初,甚至没有拌过一句嘴。夫妻俩刚结婚的时候,家里一穷二白,连做饭的锅都是借的,但任汝琼却没有埋怨丈夫,更没有嫌弃这个家庭。丈夫患上了腰椎间盘突出后,所有的农活都被任汝琼一人包揽,风里来雨里去的她把家打理得有井有条,成为村里“贤内助”的最佳代言人。 作为母亲,任汝琼慈爱却从不溺爱,在照顾好儿女生活的同时,还担负起教育儿女成材的重任。如今,她的儿女成绩优异、孝顺长辈,这个家一度被评为“五好家庭”。除此之外,邻居只要有困难,任汝琼一家都会尽心尽力帮忙,广受邻里爱戴。 任汝琼一家的睦邻友好和无私奉献温暖了众人。[next]
温暖之家----雨城区谭国明家庭 患难携手走过17年
俗话说,夫妻本是同林鸟,大难临头各自飞。然而,在雨城区如意街62号,左邻右舍却传扬着一个感人的夫妻恩爱故事——一个幸福的家庭丈夫患病,面对不幸,妻子不离不弃,17年如一日照顾生病的丈夫,帮助丈夫找回了对生活的信心,更支撑起了一个幸福家庭。 幸福小家突遭变故 1997年,长期忘我工作的谭国明被确诊为慢性肺阻性心脏病,失去了劳动能力。 家中的顶梁柱突然倒下,照顾正在读初中的女儿和年近七旬老母亲的重担压在了妻子廖群英一人身上,加上谭国明高昂治疗费用,她只好在餐馆打小工、做家政,以此维持家庭的开销。在廖群英的照料下,谭国明的病情有所好转。但好景不长,2008年,谭国明再次病发住进医院,生活完全不能自理,每天靠呼吸机与氧气相结合来维持生命,廖群英也辞掉了工作,每天陪在丈夫病床前。 独自撑起幸福家庭 17年来,廖群英每天起早贪黑,照顾着病重的丈夫,每当别人称赞她勇敢,她总是笑笑说:“我和丈夫就像一个整体,谁也离不开谁。” “如果没有妻子的照顾,我活不到现在。看着住在一个病房里的病友相继去世,我觉得自己是幸运的。因为妻子的坚守,我才有这般顽强的生命力。”谭国明说,自他得病后,女儿和母亲都全靠妻子一人照顾,如今,他有了可爱的小孙女,全家人过得特别幸福美满。 “感谢我的妻子,是她凭借着爱心、责任心和坚守,创造了这个温暖的家庭。”谭国明说。[next]
恩爱之家----雨城区李文福家庭 老了搀扶着过
今年82岁的李文福和79岁的妻子曹庆珍已结婚58年,他们虽已过古稀之年,却恩爱如初,夫妇俩永远的牵手进出成为了雨城区中大街145号大院的一道亮丽风景。其实,在他们“牵手”的背后,也是有故事的:曹庆珍耳朵背,李文福怕她出门听不到车辆的喇叭声;而李文福视力不好,曹庆珍担心他出门看不到红绿灯。于是,两老口每次出门,都会牵着对方的手,因为只有这样,他们才安心。 五十多年过去了,两个人的小家庭成了现在四世同堂的大家庭。如今,虽然只有二老在家,但他们的日子过得很恩爱。“我们每天牵手去买菜、散步,这样平淡又朴实的生活真的很好。不知道未来还能活多久,但我们会一直手牵着手依偎着过下去。”老两口笑着说,四个儿子都已成婚,孙儿、孙女也在外工作,他们非常孝顺,经常给他们打电话,还会时不时回家看望,日子过得幸福美满。 看着陪自己一路走来的老伴,曹奶奶满脸幸福:“结婚这么多年,他没和我拌过一次嘴。就是现在老了,面对话多的我,他也没有烦过!”而李文福则在旁微笑地听着,不说话。 当问及二人感情为何这么好时,两老口思索了一下表示:“我们的日子其实过得很平淡,并不轰轰烈烈,但爱无处不在,因为在彼此心里都装着包容和关怀。”[next]
阅读之家----雨城区张世全家庭 生活不能无书
家住羌江南路136号大院的张世全是个不折不扣的“书痴”,足以铺满整个客厅的奖状和荣誉证书见证了张世全和整个家庭追求进步的奋斗历程。因为有书香、墨香的缭绕,这位花甲老人感受到了人生的快乐、丰富与精彩,他每天坚持练习书法的同时,也积极推动这门艺术在邻里、后辈间传习,深受群众好评。 生活可以清贫,但不可以无书。对张世全来说,只要有书,生活就会充实。在他的影响下,妻子和子女也爱上了读书。几十年来,他们每年都订阅不少于7种报刊,家庭读书习惯日渐形成,屋子里飘散着浓浓的书香。在书香的熏陶下,张世全的家庭一直很和睦,他和妻子之间极少出现不愉快的事,家人之间的关系和谐美好。张世全认为,一个家庭的成员应该做到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双丰收,他和家人会一直用知识来丰富自己,让生活更有意义。[next]
热心之家----雨城汪注江家庭 心心相印帮助他人
今年76岁的汪注江和72岁的妻子周隆芳自结婚以来一直心心相印,肝胆相照。在汪注江服役的20年军旅生涯中,周隆芳承担起了所有的家庭责任,但这似乎丝毫没有影响两人的感情。“我在家照顾父母,教育子女,让他安心去为祖国奋斗。虽然也有思念和埋怨,但我会对自己进行安慰,因为我觉得夫妻之间最重要的就是宽容和理解。”周隆芳说,结婚51年来,她和老伴儿从未红过脸。 每天清晨和傍晚,过往的行人都会看到汪注江和周隆芳手挽手在小区内散步,他们总是觉得时间不够用,认为自己是时间的穷人。所以无论在哪里,二人都形影不离。 汪注江夫妇除了是左邻右舍羡慕的恩爱夫妻,也是大家眼中的好心人,不论哪里有困难,他们都会尽力帮忙。 “去年9月,父亲回重庆垫江县老家探亲,看见有个残疾人家庭困难,且父母均身患重病,回到雅安后便买了个轮椅寄给对方。”汪注江的儿子说,那名残疾人和父亲素不相识,虽然只是一个轮椅,但也是父亲的一番心意。对此,斗胆社区工作人员也表示,汪注江夫妇虽然平时十分勤俭朴素,但一直默默帮助他人,给予社区内孤寡老人经济、生活上的资助。 “赠人玫瑰,手留余香。老圃秋容不留愧,晚节寒花有芬芳。”汪注江总是笑着说,帮助别人也是帮助自己。 如今,汪注江夫妻的三个儿子、一个女儿都已长大成人,还为他们生了几个小孙子,儿女孝顺,儿孙体恤,十五口人其乐融融。[next]
志愿之家-----雨城区彭显珍家庭、邱明珍家庭和曾邦芬家庭 形影不离助人为乐
“她们三个就像一家人一样,总是形影不离的,无论是调解纠纷还是打扫卫生,三个人都是一起的。”雨城区新安巷59号大院内的居民这样评价彭显珍、邱明珍和曾邦芬。 大院居民李阿姨告诉记者,每月的10、20和30号,彭显珍、邱明珍和曾邦芬都会组织小区群众打扫卫生,平时周末、节假日,她们也会义务值小区的夜班。“4·20”芦山强烈地震发生时,她们也第一时间将小区群众疏散到安全地带,还挨家挨户检查留在屋里的人员,帮助老人、小孩迅速撤离。康藏路社区居委会的工作人员表示,这三位热心大妈积极主动帮社区分担了很多的事情,如调解居民矛盾和纠纷。 “我们的丈夫和子女都很支持我们在社区内当志愿者,所谓老有所乐,帮助邻里也是一种快乐。”彭显珍说,她们三人的子女都在外上班,家中都只有丈夫和老人,平时有需要的时候,她们的丈夫也会一起来帮忙。 “在工作上我们三个是好搭档,私下里我们也是好朋友,好姐妹。”邱明珍说,平时三家人无论哪家遇到困难,她们都会当成自己家的事一样对待,尽力帮忙解决。 她们三人的姐妹情让社区不少居民羡慕不已。
责任编辑:唐砚玉
日期: 2014-04-23 10:15:43
编辑:唐砚玉
北纬网 版权所有 本网常年法律顾问:四川雅州律师事务所袁红伟(18980172300)律师
本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yarbs#beiww.com(请将#替换为@) 举报电话:0835-2350262 17781610663 公众投诉举报处理制度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51120170012号 蜀ICP备14021017号-1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川B2-20080121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川字第0010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