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08-09-23 15:53:38 来源:成都日报
本报记者钟文
到2017年,全部重点产业集群将实现增加值5560亿元,主营业务收入达1.9万亿元,其中主营业务收入上千亿元的产业集群将达到7个,汽车产业有望成为我市首个千亿产业集群——昨日上午,成都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9月份例行新闻发布会举行,成都市经委、成都市投促委、成都市电业局分别发布关于成都市重点产业集群规划、工业重点产业投资指南及电力部门保障重点工业客户用电的承诺方面的新闻。
在重点产业集群规划实施后,将极大推动相关产业的发展,我市工业集中集群集约发展水平迈上一个新台阶,工业经济整体竞争力将得到极大提升,成都将成为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现代制造业为基础的新型工业基地,有力地促进全市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1 汽车产业集群
预计2011年左右超千亿
以整车(轿车)为龙头,以零部件产业链为主线,以成都经开区为核心聚集区,以重大产业化项目建设和招商引资为手段,加快产业集聚,延伸产业链,形成产业集群。
规划到2017年,实现工业增加值382亿元,主营业务收入1932亿元,整车91.4万辆。规划布局为“一区一点”,即以成都经济技术开发区为核心发展区,青白江区为载货车生产点。其中经开区重点发展以成都一汽汽车有限公司、四川一汽丰田汽车公司、成都高原汽车有限公司等企业为龙头,建设整车及零部件生产制造基地。青白江区以成都王牌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为龙头,建设载货车及配套零部件生产基地。
集群发展重点包括整车(轿车、越野车、载货车、客车、多功能车等)、工程机械(装载机、挖掘机等)、零部件(主要包括发动机、变速箱、制动器总成等配套零部件产品)、发展与汽车整车、工程机械及配套零部件制造规模相匹配的物流园区;另外,还包括在十陵—西河片区建设国际汽车商贸博览新城。
根据其年度发展目标,预计到2011年左右,汽车产业集群主营业务收入将首次超过1000亿元,成为我市首个达到千亿目标的产业集群。
投资指南
产业现状:汽车产业是我市工业支柱产业之一,已具备相当规模,全市现有汽车工业企业155户。2007年全市汽车产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95.7亿元,初步形成了以轿车、越野车、客车、载货车及零部件开发、生产、贸易为一体的汽车工业体系。
投资环境及产业政策:从人力资源、基础设施以及物流方面,将给予企业最大的快捷方便。为按我市产业布局规划进驻开发区的企业提供稳定、强有力的政策支持。入驻企业可以享受到国家西部大开发的优惠政策等,地方政府还将根据具体情况,对客商采取“一企一策”的方式量身定做更优惠的政策。
2 航空航天产业集群
重点发展民用航空制造业
到2017年,实现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6亿元,主营业务收入142亿元。力争通过10年的发展,将成都建设成为:国家重要的支线飞机、通用飞机和公务机、直升机研发制造基地;国内大型飞机大型关键部件主要生产和国际航空零部件转包制造基地;国际知名的航空维修基地等。
规划布局为“一区一园两基地一点”,即青羊区以民用航空整机研发与制造为主,建设航空整机研发与制造产业核心区,主要发展中型飞机(先进飞机、支线飞机、通用机、公务机)整机制造业和大型飞机大部件的生产制造;高新区发展民用航空电子制造业、机载设备制造业和建设空天产业园;双流县建立国际知名的航空维修基地,主要发展航空整机维修业、航空地面设备制造业和中型直升机整机组装制造业;经开区建立民用航天技术产业化基地,主要发展新概念宇航产品及航天技术延伸产业化产品的研发制造业;新都区定点发展民用航空发动机制造业和维修业。
集群发展重点是:中型飞机整机制造、大型飞机大部件制造、飞机整机维修、航空设备制造、复合材料构件制造、新概念宇航产品及航天技术延伸产业化产品制造。
产业现状:我市现有航空航天工业及运输、维修业规模以上企业和研究院所33户,主要企业资产310余亿元。航空方面形成了以成飞集团、成都飞机设计研究所等单位的完整的飞机设计、制造、维修工业体系。目前,成都航空工业总体规模居全国第二。航天方面在我市的企业承担了多种航天产品的研制生产任务,并在举世瞩目的载人航天工程中作出了突出贡献。
投资环境及产业政策:从人力资源、基础设施以及物流方面,将给予企业最大的快捷方便。坚持航空航天产业市场化发展和“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原则,以重点发展民用航空制造业和航天技术产业化为主线,形成特色突出、创新能力强、拥有知名品牌和自主知识产权的成都民用航空航天产业集群化、规模化发展格局。
在航空整机研发及制造产业的发展目标方面,到2012年形成本土化制造米17系列直升机年产50架份的生产能力;初步形成民机零部件国际转包生产基地和国产民机机头/前机身专业化生产基地,达到年产ARJ机头及前机身50架份、年产A320飞机机头50架份、年产大客机机头50架份等的批量生产能力。到2017年形成年产8—16座的国际主流机型公务飞机15架份、外贸机30架份的批量生产能力。同时,在发动机研发与制造、临空产业等方面也将形成相应的生产能力。
3 冶金建材产业集群
建西部冶金建材生产基地
重点发展培育冶金建材产业中无缝钢管、精品钢材深加工、铝材及铜材压延加工、玻璃及玻璃深加工、复合材料、化学建材等优势产业,适度发展建筑卫生陶瓷,通过培育、引进行业龙头企业和建立行业产业集群支撑体系,不断提升竞争力,把成都建成西部地区冶金建材生产制造基地。
到2017年,实现工业增加值600亿元,主营业务收入2400亿元。规划布局为“两区五点”,“两区”即适宜进入工业园区的项目布局于青白江、金堂两个园区,其中青白江区重点发展精品钢材、有色金属制品业、玻璃、玻璃纤维、复合材料、节能保温材料产业,金堂县重点发展玻璃、新型装饰装修材料、建筑卫生陶瓷、化学建材、金属制品、不锈钢深加工产业;“五点”即不适宜进入工业园区的项目布局于彭州、崇州、都江堰、金堂、邛崃五个发展点,其中水泥项目主要布局于彭州市、崇州市、都江堰市,墙体材料主要布局于金堂县、彭州市、崇州市、邛崃市。
集群发展重点为:打造精品钢材、精品铝材、精品铜材、玻璃深加工、复合材料、化学建材六个产业链。
产业现状:我市冶金建材行业规模以上企业284户,2007年完成工业增加值135.5亿元。形成了以攀成钢、三洲特管为核心的精品钢材产业链,以华西铝业为核心的精品铝材产业链,以四川凯迈金属有限公司为核心的精品铜材产业链,以明达玻璃、南玻玻璃为核心的玻璃深加工产业链,以巨石、台玻、成都航天拓鑫科技为核心的复合材料产业链,以川路塑胶、东泰新材料、四川实德、四川康乐为核心的化学建材产业链。
投资环境及产业政策:从人力资源、基础设施以及物流方面,将给予企业最大的快捷方便。在现有的产业基础上,按照国家产业政策和行业准入条件,实施产品和产业结构高度化和合理化,构建适应现代冶金建材产业特点和成都人文环境的产业组织形式。
4 生物医药产业集群
建成国家生物产业基地
以“规划引导、突出特色、协作配套、聚集发展”为原则,开发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产品,培育壮大一批行业龙头企业,吸引一批知名大企业大集团,辐射带动一批创新型中小企业和配套企业,把成都建设成为国家生物产业基地,西部最大的中药材及药品集散中心和医药贸易中心,培育形成全国一流、西部第一、具有辐射带动作用的医药产业集群。
到2017年,实现工业增加值470亿元,产值1500亿元。规划布局为:生产与研发方面,形成“一核心两园区”的布局格局,即以高新区为核心,北接武侯科技园,南接西南航空港开发区生物医药产业园,西接金牛科技园,连片建设产业发展核心区;建设温江医药园、彭州医药园。
其中,高新区作为承载新引进医药企业以及新建重大产业化项目的主要区域。以成都高新区南部起步园区和冯家湾工业园为主体,搭建医药公共技术创新服务平台等,形成自主创新产品研发和产业服务的科技研发园;以成都高新区西部园区和金牛科技园为主体,按照产业特点完善空间布局并配套相关基础设施,重点发展高附加值的生物制药、现代中药、生物医学工程等产业化项目。
药材种植养殖方面,在彭州、都江堰、大邑、邛崃、崇州、双流金马河一带,建设川产道地药材规范化、规模化药材生产基地;商贸流通方面,在金牛区、新都区建设成都医药产业商贸流通市场(中心)。
集群发展重点:一是壮大现代中药产业,二是加快发展化学合成药产业,三是做强生物制药产业,四是培育生物医学工程产业。
产业现状:2007年全市医药工业实现工业产值166.79亿元。产业发展区域日趋集中,优势企业快速成长,产业特色日渐突出,自主创新蓄势待发。在生物技术药物、现代中药、特色化学原料药及制剂、生物医学工程、生物医药服务等方面取得长足的发展。
投资环境及产业政策:从人力资源、基础设施以及物流方面,将给予企业最大的快捷方便。
5 电子信息产业集群
积极承接全球产业转移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优化产业结构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积极承接全球产业转移为主线,以创新和市场为动力,以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互动发展为手段,以政府统筹协调为主导,以企业为主体,全面构建技术先进、优势突出、结构合理、竞争力强的电子信息产业发展体系。
到2017年,电子信息产业实现增加值2150亿元,销售收入超过7000亿元,增加值占全市GDP的比重超过11%。其中,软件及信息服务业销售收入4400亿元,软件出口约14亿美元。
规划布局为“一个核心区、两条产业带和四个聚集区”。“一个核心区”,即以高新区为核心区域,辐射周边武侯区、锦江区、龙泉驿区和双流县的电子信息产业主体发展区。“两条产业带”,即分别是以高新区为主要聚集区,连接武侯区、青羊区、金牛区、都江堰市的软件及信息服务产业带;以锦江区红星路沿线连接武侯区科技一条街沿线及音乐街区的数字创意及信息服务产业带。“四个聚集区”,即分别是以高新区(西区)为核心的集成电路聚集区、以经开区为核心的电子元器件聚集区、以双流工业园区和新津工业园区为核心的光伏光电产业聚集区、以高新区(西区)为核心的平板显示聚集区。
产业现状:2007年我市电子信息制造业总收入达到427亿元,其中1户企业入围全国电子信息百强企业。目前已经形成了包括集成电路、平板显示、通信及设备制造、软件以及相关产业众多产业链。
投资环境及产业政策:从人力资源、基础设施以及物流方面,将给予企业最大的快捷方便。按照“6106”的体系,我市将重点发展:做亮六大发展方向——集成电路产业、大力发展软件产业、电子基础材料和关键元器件产业、电子专用设备和仪器产业、整机制造业、信息服务业。做强十个集群——IC设计集群、IC封装测试集群、IC制造集群、IC配套集群、应用软件集群、信息安全集群、数字媒体集群、网络与通信设备制造集群、电子材料与元器件集群、信息服务集群。做优六大产业链:集成电路产业链、数据传输与处理产业链、应用电子产品产业链、平板显示产业链、光伏产业链、人才培养产业链。
6 光电光伏产业集群
推进建立“一园两基地”
抓住机遇,规划引导光电光伏产业快速发展,推进建立成都高新区光电显示产业基地、双流光伏产业园、新津硅材料基地,重点扶持支撑项目,努力打造光电光伏千亿产业。
到2017年,实现工业增加值260亿元,主营业务收入700亿元,力争到2020年形成千亿元的经济规模。规划形成“一园两基地”的发展格局,即双流光伏产业园、成都高新区光电显示产业基地和新津硅材料基地。其中,双流光伏产业园以天威新能源为龙头,大力发展光伏产业链中下游。高新区以成都京东方、成都深天马、四川虹视为龙头,重点发展TFT-LCD面板以及整机产品,触摸屏等项目。新津县目前以天威硅业为龙头,重点项目是高纯多晶硅材料的提纯和制备。
集群发展重点是:光电显示产业重点发展TFT-LCD面板和模组、OLED面板、PDP面板和模组的配套产品、触摸显示产品和下游整机;光伏产业重点发展高纯多晶硅、多晶硅电池组件、光伏发电系统及其他光伏产业。
产业现状:2007年我市光电产业规模以上主营业务收入71.4亿元,已经初步形成了以高新区、双流县、新津县为主要载体的光电光伏产业聚集区。
投资环境及产业政策:从人力资源、基础设施以及物流方面,将给予企业最大的快捷方便。对于光电光伏产业的重大核心项目,引导相应的投资公司参与投资;规划几年内投入财政资金建立光电产业发展扶持资金,扶持光电光伏产业重点支撑项目。同时,编制科技和技改专项计划,实施项目节能环保调控等。
7 食品产业集群
培育龙头企业提升竞争力
依托蒲江食品工业集中发展区和邛崃、郫县、新津三个特色产业园,培育有一定品牌基础、前景广阔和对农业资源利用率高的龙头企业,通过技术辐射、人才辐射、产品辐射,促进成都市现有食品产业集群向更高层次发展,提升食品产业竞争力,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到2017年,实现工业增加值730亿元,主营业务收入1680亿元,对农村经济的贡献率达20%,新增就业人数11.5万人。规划形成“一区三园”的发展格局。“一区”即蒲江工业集中发展区,是全市食品工业最主要的聚集区,将全市新引进的国内外知名品牌食品企业布点在该园区;“三园”,即郫县安德镇川菜调味品产业园区、邛崃白酒产业园区、新津台湾农民创业园区,分别重点发展川菜调味品、品牌白酒及基酒、饲料产业;同时以四川烟草工业公司成都卷烟厂为载体,发展烟草加工业。
产业的发展重点分别是肉类加工业、粮油加工业、饲料制造业、酿酒制造业、酱腌菜与调味品制造业、食品制造业、饮料(茶业)制造业和烟草制造业。
产业现状:食品产业是我市支柱产业之一。截至2007年,全市共有食品工业企业3850户,其中规模以上企业363户。目前成都食品工业已经形成“一中心,一基地,两加工聚集带”的集群状态。一中心即以五城区和高新区为主的商贸、研发中心;两加工聚集带,一是以二圈层的新都、郫县、双流为中心的饮料、名酒和都市休闲食品为主的加工带,二是以邛崃、新津、大邑为中心的肉类、酒类和茶叶为主的农副产品加工带;一基地即蒲江新型食品工业基地。
投资环境及产业政策:从人力资源、基础设施以及物流方面,将给予企业最大的快捷方便。其中鼓励发展类产业包括:利用本地资源的深加工、精加工食品;绿色有机食品;天然食品添加剂;方便、营养、速冻食品;天然果汁类饮料;氨基酸系列产品;各类豆制品及先进加工设备。
8 家具产业集群
打造中国西部家具之都
2006年市经委出台了《成都家具产业集群发展规划》,经过两年多的实践,在空间布局、现状分析、政策措施等方面存在一定局限,因此对原规划进行了修编。
以提高区域竞争力为中心,推进产业集群发展、完善家具产业链、打造家具区域品牌;以培育家具骨干企业为引擎,带动中小企业集聚发展;以承接产业梯度转移为契机,完善聚集地基础设施和公共配套体系,促进沿海家具企业向成都聚集,推进成都家具企业提档升级;以加大招商引资和鼓励出口为抓手,提升中西部家具商贸中心地位;以打造“中国西部家具之都”为目标,全面提升成都家具产业在全国的竞争力与地位。
到2017年,实现工业增加值262.5亿元,主营业务收入1050亿元,吸纳成都及周边85.5万人就业。空间布局调整为“一核心一基地两点”的“112”战略发展格局。“一核心”,即以新都区为发展核心区,打造集生产、研发、商贸为一体的家具产业集群核心区域;“一基地”,即以崇州市为家具产业集群发展基地,打造全国最大的板式家具生产基地;“两点”,即推进成都家具产业(彭州)工业点、邛崃市羊安镇家具工业点,除继续扶持现有优势企业的发展外,重点承接中小家具企业的转移。
产业现状:成都市是全国五大家具产业基地和四大家具流通基地之一,同时是全国最大的板式家具生产基地,家具生产与销售占四川省的80%以上,现有家具生产及配套企业3000余家。产业链已经从加工制造向上游拓展到速生林种植、板材加工、家具皮革等产业环节,向下游延伸到包括包装、物流以及销售等,产业链条已经形成。
9 装备制造产业集群
建现代化装备制造业基地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以体制创新和技术创新为动力,以重大项目为突破口,以成套设备整机产品为龙头,以配套产品链为主线,努力突破核心技术,提高整机制造和系统集成的整体水平,加快产业升级步伐,推进企业对外合作,加快市场化、信息化进程,培育一批有较强竞争力的大型装备制造企业集团,建设现代化的装备制造业基地。
到2017年,实现工业增加值690亿元,主营业务收入2600亿元。规划形成“一基地两园区六重点”的发展格局。“一基地”,即依托金堂县工业集中发展区,建设核电成套设备及大型发电成套设备生产基地。“两园区”,即依托成都经济技术开发区建设大型工程施工成套设备及关键零部件产业园区,以大型工程施工成套设备和关键零部件配套生产为主;依托青白江区建设装备制造物流园区,以冶金化工、石油天然气、大型发电成套设备为主。
同时,建设连接金堂县、青白江、新都区、成都经开区和双流县的物流通道。“六个发展点”,即依托新都、郫县、温江、都江堰、大邑、双流工业集中发展区发展装备制造业工业,建成数控机床、大型工程施工、轻工机械、精密机电、电子机械、精密机械成套设备及关键零部件装备制造业生产点。
产业现状:全市装备制造业现有规模以上企业924户,涉及金属制品、通用设备、专用设备、交通运输设备、电气装备及器材、电子及通信设备、仪器仪表等多个行业门类。2007年,全市装备制造业完成工业增加值167.6亿元,初步形成了以工程机械、输变电设备、数控机床、天然气压缩机及气体钻井、空管系统成套设备等为代表的装备制造产品链。
投资环境及产业政策:从人力资源、基础设施以及物流方面,将给予企业最大的快捷方便。根据目前确定的发展重点包括大型发电整机成套设备产品链、大型工程施工成套设备产品链、轨道交通成套设备产品链、数控技术及成套设备产品链、大型冶金化工成套设备产品链、石油天然气成套设备产品链、空中交通管制成套设备产品链等。
相关新闻
成都电业局公开承诺——
工业园区供电可靠率不低于99.90%
(记者钟文)在昨日举行的成都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9月份例行新闻发布会上,成都电业局局长蓝海通过媒体公开承诺:工业园区及园区外规模以上工业客户,供电可靠率不低于99.90%。
为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着力改善我市投资环境,引导工业向园区集中,助推我市工业经济发展,向工业园区及园区外规模以上工业客户提供更加周到和精细化的供电服务,成都电业局就进一步提升供电服务质量向工业园区及规模以上工业客户郑重承诺:供电设施计划检修停电,提前7天向社会公告;供电设施临时检修停电,提前24小时告知相关客户;当电力供应不足,不能保证连续供电时,严格按照批准的有序用电方案及限电序位执行;供电可靠率不低于99.90%。
而属于下列情况之一的不列入此次承诺范围:由于电网有功功率不能满足需求、超稳定极限、电力系统故障、持续的频率降低或电压超下限、备用容量不足、发电厂出力不足以及外力破坏、自然灾害等不可抗力造成停电的;低频、低压解列装置、自动低频、低压减负荷装置等电网安全自动装置动作的;电力客户电气设备未按国家规范配置的;调度部门因电力客户未执行有序用电方案而采取紧急措施的。
记者了解到,去年我市虹桥工程建设已经投入了40亿元。目前我市已经形成了500千伏输电线路单循环,在很大程度上确保了我市供电可靠性。与此同时,今年预计我市电网建设的“虹桥工程”,将总投入超过30亿元,这将进一步保障我市供电可靠性。
责任编辑:SNOOPY
来源:成都日报 日期: 2008-09-23 15:53:38
编辑:SNOOPY
北纬网 版权所有 本网常年法律顾问:四川雅州律师事务所袁红伟(18980172300)律师
本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yarbs#beiww.com(请将#替换为@) 举报电话:0835-2350262 17781610663 公众投诉举报处理制度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51120170012号 蜀ICP备14021017号-1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川B2-20080121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川字第0010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