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08-07-17 09:05:47 雅安日报
这里,如今是世界圈养熊猫最多的地方
碧峰峡基地,熊猫悠闲生活
【震后·卧龙】
核桃坪基地已不具备大熊猫研究繁育条件
地震来袭时,卧龙巨石翻滚、漫天尘土,能见度很低,还能听到大熊猫受惊吓后发出的惨叫。 水电中断,通讯瘫痪,整个卧龙一片狼藉。 卧龙保护区核桃坪基地32套大熊猫圈舍中,14套彻底毁坏,18套受损严重,大熊猫医院成为危房;63只圈养大熊猫中,4只失踪(找到3只,至今仍有1只失踪),1只死亡、重伤轻伤各1只。 大熊猫食量巨大。然而,震后,由于缺食,卧龙保护区里的一些观赏竹被砍伐,用来给熊猫充饥;一些饥饿难耐的大熊猫,甚至连圈舍周围的野草也不放过。 地震使卧龙自然保护区出现大量山体滑坡,生态系统破坏严重。保护区20万公顷土地形成了木江坪、耿达乡、卧龙镇、邓生沟4个相互隔离的孤岛。中国保护大熊猫研究中心核桃坪基地已不具备进行大熊猫研究和繁育的条件。本报综合新华社 时代信报
【震后·雅安】
碧峰峡基地承载大熊猫研究中心重建希望
碧峰峡基地、卧龙基地,一夜之间,转换了主次地位! 中国保护大熊猫研究中心主任张和民,地震后短短两个月,在碧峰峡基地的时间远远超出了震前该基地成立5年来的总和。研究中心的繁育、研究等所有工作重心,也放在了雅安。 现在,张和民一半的时间都在雅安,1/4弱在卧龙、1/4强在成都。 7月10日,张和民在雅接受记者专访时表示,碧峰峡基地,如今承载着中国保护大熊猫研究中心灾后重建的希望,也承载着中国大熊猫研究工作灾后重建的希望。 地震后,包括赠台大熊猫“团团”“圆圆”在内,30多只大熊猫已从卧龙陆续转到了碧峰峡基地。张和民透露,7月中旬,卧龙将只留7只不足1岁的幼儿熊猫,再向碧峰峡基地转移10多只大熊猫。届时,雅安碧峰峡基地大熊猫将达到近50只。 到北京、到福州、到成都、到雅安,卧龙大熊猫紧急疏散,一时成了媒体关注的焦点。 可外界不知道的是,转移到碧峰峡基地的,都是中国保护大熊猫研究中心的核心种群及10多只已经配种的熊猫。碧峰峡基地原有的非核心种群熊猫,则被转到昆明、广州的动物园,以腾出圈舍。 所谓核心种群,就是处在育龄期之内,而且对种群有遗传贡献的熊猫。张和民解释说,筛选条件十分严格,“比如一对双胞胎,哥哥参与了种群繁育,弟弟(没有参与)就不是核心种群”。 张和民表示,地震让卧龙受灾不轻、卧龙熊猫受惊不小。现在熊猫走起路来都轻手轻脚的,“好像害怕把地皮踩动了一样”。好在种群是安全的。有核心种群在,灾后重建希望就在。在该研究中心领导层的心目中,碧峰峡基地早已不只是原来的碧峰峡基地了! 原来,碧峰峡基地建立之初,卧龙管理局主要是从种群安全角度考虑,定位也仅限于疾病防控方面(没有病的时候,没有熊猫),并未考虑到地震。 “现在看来,(当初在雅安建基地)是做对了的!”张和民稍显宽慰。此次,正是雅安碧峰峡基地,起到了种群分流的关键性作用! 如今,碧峰峡基地已成为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大熊猫种群基地。至少在临时过渡的3至5年内,将承担起中国保护大熊猫研究中心繁殖、繁衍,做大种群的重任。目前,尚不具备的实验、培训条件,也将逐步完善。 张和民同时介绍,当初正因为出于疾病防控的考虑,碧峰峡基地仅建了16个圈舍。现在,已严重超载。研究中心正抓紧新建20个固定圈舍,16个临时活动板房。 “能容纳这么多熊猫,不可能闲置起来。”张和民表示,今后研究中心无论在哪里重建,碧峰峡基地角色只会更加重要,作用只有强化、地位不会下降,将承担起中国大熊猫研究的种群繁育、熊猫分流、安全保证等重要功能。研究中心将考虑单独另找地方建疾控中心。
【震后·争鸣】
圈养放归还是栖息地保护震后大熊猫保护往何处走 汶川地震震中区,恰巧就在世界自然遗产四川大熊猫栖息地一带。中国大熊猫研究、保护的标志——卧龙,此次地震中更遭遇了毁灭性破坏。 一个引人深思的话题摆在人们面前—— 特大地震后,中国大熊猫保护,是圈养、是放归,还是栖息地保护,该往何处走?
张和民:扩大种群 暂停放归 嘉宾名片:四川省卧龙特别行政区主任、国家林业局卧龙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局长、中国保护大熊猫研究中心主任。 攻克了大熊猫繁殖的“发情难”、“配种受孕难”、“育幼成活难”三大难题。是著名的熊猫专家,人称“熊猫之父”。 “地震中心点,就在我们保护区门口!”张和民告诉记者,地震使卧龙基地遭受毁灭性打击。卧龙户头上有129只大熊猫,地震时有63只在卧龙基地。“至今仍有一只失踪。” 张和民表示,地震影响野生熊猫的种群结构、领地大小、食物竞争、行为,更为严重的是生殖方面,野生大熊猫有垂直迁徙的习性。每年4月交配过后,从1000多米低海拔开始撵食竹笋,一直要撵到3000多米的高海拔地区,以储存能量,达到生殖的目的。整个过程将持续近3个月,一般撵食一次,一只熊猫体重要增加15公斤左右。 地震后,低海拔区的竹林遭到破坏,遭到山体滑坡,一些地方的熊猫不能完成撵食、生殖能量储存。而圈养熊猫,由于有人类提供能量,所以不存在这个问题。 如今,卧龙管理局已将大熊猫核心种群转移到了更为安全的雅安碧峰峡基地,承担起繁殖的重任。他们的目标,是要让管理局户头上的熊猫达到200只——其中大部分圈养研究,部分在国际国内展示,培训部分用以补充野外。 但张和民表示,囿于客观条件限制,2006年开始的大熊猫野外放归将暂时停止。 雅安不是找不到适合野化训练的位置。这里是世界大熊猫模式标本产地,是世界自然遗产四川大熊猫栖息地核心区52%核心区所在地。与卧龙同属邛崃山系的蜂桶寨等地就很适宜。 “位置很好,但遗憾的是圈舍条件不具备、没有野外训练的基础设施。”张和民表示,放归,必须让圈养熊猫逐步适应,从小圈到中圈,再从中圈到大圈。
陈玉村:多建几个基地 保证国宝安全 嘉宾名片:福州大熊猫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 国际自然保护协会动物繁殖组专家、中国大熊猫繁育委员会委员、中国克隆大熊猫专家组专家、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理事。1991年起,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陈玉村所在的福州大熊猫研究中心,接收了4只卧龙受灾大熊猫。 陈玉村告诉记者,也许是地震惊吓过度加上长途颠簸,大熊猫精神状况并不太好,不吃食物,个别还有呕吐现象。 陈玉村认为,灾后重建中,多建几个基地是必要的。以前只考虑到海拔和有水、有竹的原因,没考虑到地震的影响。 此次卧龙基地受损严重,5年前建的碧峰峡基地就凸显了作用。雅安碧峰峡基地,作为备用基地,大熊猫在这里生活得很好。雅安山好水好、植被也好,大熊猫亚群体生长得很不错。 发生传染病怎么办?再遇特大自然灾害怎么办?仅有一个碧峰峡基地,是不够的。灾后重建时,多建几个基地,是必要的。 这是对国宝安全负责,多一处预备的地方,就多一份保障。
汪松:保护栖息地更重要
嘉宾名片:中国科学院研究员,国务院科学顾问,原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理事。 因在生物多样性保护及可持续利用等领域的杰出贡献,获2003年爱丁堡奖章(设立于1988年,每年评选一次,旨在奖励对社会作出重要贡献的科学工作者),成为获此殊荣的第一位亚洲学者。 四川大熊猫栖息地申报世界自然遗产时,为专家组成员。 7月11日,记者拨通汪松的电话时,他身在重庆。 得知雅安境内的世界自然遗产大熊猫栖息地,完整性并没有被地震破坏,目前也未发现死伤野外大熊猫时,汪松快言快语:“这和我预计的一样!” 两年前,作为验收四川大熊猫栖息地的IUCN专家组专家,70多岁的汪松,用脚“丈量”四川大熊猫栖息地,对雅安境内栖息地可谓了如指掌。 汪松进一步解释到,做过野外研究的人都知道,只要有点动静,它(大熊猫)就爬到树上去了。如果有大熊猫被压死,也是在钢筋水泥圈舍里。四川大熊猫栖息地,本来就是在地震带上,历史上发生过不止一次大地震。 有学者提出地震后应将大熊猫迁到别的地方的观点,汪松嗤之以鼻:“一点动物学常识也没有。”他表示,不排除个别地方把大熊猫当摇钱树,而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保护大熊猫。 汪松认为,现在的当务之急是科学评估汶川地震对大熊猫栖息地的影响、危害。在他看来,保护栖息地,远比保护大熊猫更为重要。大熊猫是保护生物学中的“旗舰种”,是栖息地的标志种。人类保护大熊猫的着眼点,到底在什么地方?是要恢复野生种群。通过保护大熊猫,来保护整个栖息地,保护中国西南的森林,保护生态系统的生态服务功能。 圈养大熊猫的方向,值得商榷。如果越养越娇气,野外生存不了,今后繁育多了只会成为有钱人的“宠物”。已经繁育得越来越多的圈养大熊猫,最终还是要放归。一些专家所谓的克隆大熊猫观点,更是不好的导向——环境破坏没关系,将来可以搞克隆。 汪松表示,此次地震后,其实可以利用这次机会,做一个全国性的调查,看看全国的天然林有多少适合大熊猫栖息,看看退耕还林的地方有多少成为大熊猫的栖息地,科学地进行放归大熊猫的规划。 汪松表示,雅安境内的夹金山、大小相岭,本来就是大熊猫的家。绝对适合做这样的工作。他赞同一位业界朋友的观点:“在适宜大熊猫栖息的地区,围上两个山头,也花不了多少钱。”记者 周锦香
责任编辑:jl
作者:周锦香
来源:雅安日报 日期: 2008-07-17 09:05:47
编辑:jl
北纬网 版权所有 本网常年法律顾问:四川雅州律师事务所袁红伟(18980172300)律师
本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yarbs#beiww.com(请将#替换为@) 举报电话:0835-2350262 17781610663 公众投诉举报处理制度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51120170012号 蜀ICP备14021017号-1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川B2-20080121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川字第0010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