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09-02-08 02:13:22 雅安日报
整整730年前,来自漠北草原的蒙古人经过艰难征战,完成了中华古代文明史上又一次“大一统”。 那一年,在巴山蜀水之间燃烧了四十多个春秋的战火,也终于烟消云散。 这场战火,起于川西明珠雅安,终于川东火炉重庆。在风云激荡的宋元之交,在四川的东西两边,一场荡气回肠的史诗巨制在这里上演。 君不见,二郎山上,曾响彻雄浑呐喊。嘉陵江畔,曾燃烧血色火焰。 2009年新春,让脚步往返于“雨城”和“山城”,触摸那段悲壮历史的遗存。用目光穿越七个世纪的浩瀚,去体味曾经的豪情冲天。 展旌策马到天边“上帝折鞭”坚城前 “让阳光照射到的地方,都变成蒙古人的牧场!” 战马西啸,所向披靡。铁木真大帝的旌旗,让亚欧大陆胆寒。翱翔在草原上的雄鹰,缔造了人类文明史上最庞大的国家。驰骋于欧亚非三洲的骏马,也开始向南中国进发。 西夏、金、西辽、大理,当中国版图上林立的群雄被一个个消灭,南宋就成为了草原英雄们最后的目标。 危亡之际,四川的东西边界上,孱弱的宋朝发出了雄壮呼号。 看,雅州淫雨湿金甲,山城艳阳耀长剑。 草原英雄志 790年前的1219年,北中国和外蒙古辽阔的大草原上,一股豪气直冲霄汉。 在金国统治下备受欺压的蒙古各部落,终于迎来了挺直腰板的时刻。一代天骄铁木真,已经统一了蒙古,兼并了西北强国西辽。现在,大汗昂首西望,麾下数十万精骑开始了远征。阿拉伯、印度、俄罗斯、中亚、东欧、甚至北非,数以百计的古代文明都在成吉思汗的马蹄下折服,草原勇士的旌旗插遍了半个亚欧大陆。 西征的辉煌战绩,却没有让成吉思汗和他的子孙满足。在草原的南方,有一个被称为“宋”的国度。那里云集了精美的青瓷,柔顺闪亮的丝绸和灿烂的古老文化。数千年以来,北方草原上的游牧民族都渴望拥有它们。于是,在进行西征的同时,蒙古骑兵开始了南征。 马蹄南去,曾显赫一时的西夏、金国都并入了蒙古的版图。当宋蒙的疆域已经彼此接壤,南宋的西南腹地四川,就成为古代蒙古政权统一南中国的主要进军路线。而作为川西交通枢纽和军事重镇的雅安,也就站到了历史的风口浪尖。 2008年1月27日,横穿石棉县的大渡河边上,聚集了不少燃放鞭炮的当地百姓。这座雅安南部的县城沉浸在新春佳节的喜庆气氛里。而七百多年前的宋元之交,蒙古对四川的第一次大规模进攻就在这里止步。 1236年,当南宋小朝廷内部还在你争我夺的时候,经过小规模试探进攻的蒙古,发动了对四川的第一次大规模进攻。面对进军神速的蒙古骑兵,上百年没有打过大仗的南宋守军哪里见过这阵仗,纷纷望风披靡。于是,蒙古骑兵一口气占领了大半个四川,就连成都也被他们拿下。骑兵们越过雅黎二州,一直跑到石棉县境内的大渡河边,这才放松了缰绳,饮马大渡河。 2008年12月19日,荥经县花滩镇。 时近新年,横穿此地的国道更显繁忙。南出县城,宽敞的水泥公路经过花滩镇,翻越险峻的大相岭通达云南。听“荥经通”周安勇讲,这里自古以来就是入滇的交通干道。“汉时的南方丝绸之路,就经荥经县而过,而后南下汉源石棉,直通云南。” 这条古道,也成为蒙古占领川滇,迂回包抄南宋的战略大通道。 1239年,一支南征大理国的蒙古骑兵,就沿着这条古道横穿了雅安地区,从今天的石棉县一带渡过大渡河后,南下云南。这次进军,草原勇士们在南宋的地盘上还算“客气”。但他们的出现,仍然让四川安抚制置史陈隆之吓出了一身冷汗。 蒙古历史学者阿拉塔·扎什哲勒姆所著《四川蒙古族》里记载,这位陈大人在一份报告里大声疾呼,蒙古骑兵借道雅安是想“欲借路云南,迫我后户。”他觉得,由于地形限制,蒙古骑兵难以渡过汹涌宽阔的长江。于是,雅安境内的大渡河渡口就成为他们南下的最佳选择。由此占领云南后,便可以三面夹击南宋,形成一个巨大的战略包围。 幸运的是,陈大人猜对了。不幸的是,南宋小朝廷并没有在意他的预言。 此后,蒙古开始实施这项宏大的战略构想。而宋朝军民最猛烈的抵抗,也在雅安和重庆展开。 南宋之“刚” 在军事史上,宋朝绝对算不上一个很“牛”的时代。在长达三百多年的时间里,它似乎总是被周边政权欺负,不仅胜仗越打越少,就连地盘也越来越小。幸好,在这个朝代最后的四十年里,雅安的一座大山和重庆的一座石头城,为以柔美出名的宋朝争回了一点“阳刚”面子。 南宋之“刚”,首先爆发于雅安。 2月4日,明媚春阳照耀下,天全河波光粼粼。 西出县城,通往喇叭河景区的公路必经一条狭长险峻的河谷。峡谷入口处,一块绿色指示牌赫然写着三个大字,“禁门关”。这处背靠百米绝壁的险关,古名“碉门”。想当年,南宋的三千壮士就是从这里出征,让蒙古大军遭到了进入四川后的第一场惨败。 1248年,为了打通南攻大理的道路,蒙古大将秃懑进攻位于今泸定县以北的岩州,兵锋直抵二郎山东侧的雅安。这位秃懑乃是蒙哥大汗麾下的一员虎将,生性骁勇,攻城拔地,无所不往。此役,“见过大世面”的秃懑将军志在必得,却不想,自己会在“阴沟里翻船”。 地方文史资料《走进天全》记载,面对连战连胜的秃懑,南宋朝廷“抱佛脚”,临时调集了一支三千人的地方部队,这支部队从碉门出发,前往二郎山脉一线抵挡蒙军东进。这是一场实力悬殊的战役。蒙军兵强马壮,士气如虹,兵力亦有数万之众。而宋军临时调集,且连遭败绩,以区区三千弱旅抗拒数万常胜之师,战斗的结局似乎“猜都猜得到”。 可是,历史偏偏和“常理”开了个玩笑。在那个冬天,这支弱旅和蒙古大军会战于二郎山侧的马鞍山。正所谓“四边伐鼓雪海涌”,在银装素裹的大山之上,战鼓如雷,声震九霄,蒙古的马头弯刀划出锋利的弧线,在雕刻了貔貅图腾的宋军铜盾上碰撞出四散的火花。宋兵没有傻乎乎地去和强敌“单挑”,而是占据有利地形,对蒙军进行杀伤。狭窄的山道上,陡峭的悬崖边,都变成了他们克敌制胜的天然工事。一连三场大战,南宋三千儿郎越战越勇,将蒙古军一路西赶,直逼至大渡河边。败军背水,秃懑将军再也笑不出来,只得做了俘虏。 此一役,乃是蒙古大军进攻四川后的第一场大败。秃懑所部在天全全军覆没,迫使蒙哥大汗南平大理,进而包围南宋的战略计划不得不推迟了数年之久。说白了,这场大捷为宋朝多争取了几年的“寿命”。 同一年,四川抗元历史上的“首席名将”余玠出任兵部尚书。当上南宋“国防部长”后,余大人仍旧驻节重庆,指挥四川宋军凭借“山城要塞体系”抵抗强敌。 2008年12月17日,东出雅安,到山城寻找同一种悲壮记忆。 “钓鱼城,改变世界历史的地方”,车到重庆合川区,高速公路旁一块巨大指示牌煞是惹眼。在高不过三百米的钓鱼山顶,两排苍劲笔直的松柏挺立于公路旁。道路尽头,就是钓鱼城遗址。阳光透过茂盛的针叶,在公路上洒下点点斑斓。汽车穿过这片光影斑驳的行道树,仿佛也穿越了七百多年的漫漫时光。 1253年,蒙古大军经雅安再次南下,终于攻灭大理国,完成了对南宋的包围。五年后,蒙哥爱将汪德臣攻陷雅安等川西重镇。 1259年二月,蒙哥之弟旭烈兀发动了第三次西征,占领了中亚广大地区。大汗蒙哥亲率十万精兵,兵临钓鱼城,却难以将其攻克。当年六月,曾攻陷雅安的汪德臣也殒命于钓鱼城下,这让大汗如失臂膀,更加郁闷。 在四川另一头,历史出现了惊人巧合。这里的宋军同样不过三千,他们也同样改变了历史。 经过地方上的精心打造,今天的钓鱼城景区已经恢复和重建起了那座闻名遐迩的要塞。绵延的“一字城墙”环绕在遗址四周。城墙南侧,有一处古老炮台的遗址。透过炮台的瞭望孔,对面一座唤作“脑顶坡”的小山映入眼帘。想当年,一枚射向这座小山的石炮,改变了世界历史。 1259年六月的一天,心急如焚的蒙哥亲自来到前线督战。他登上脑顶坡,指挥云梯攻击对面的一字城墙。与此同时,对面炮台上的几名宋军士兵,也发现了脑顶坡上的异常。 “看,对面山顶上有‘青罗伞盖’,那伞下必是一条‘大鱼’!”欣喜若狂的宋军士兵瞄准了小山包,一枚石炮随即翻滚而出,直向大汗飞去。 “保护大汗!”随着一声惊呼,蒙古皇家卫队“怯薛军”一拥而上,用身体护住蒙哥。但为时已晚,宋军石炮分作万千碎片,将一大片蒙古军人击倒。蒙哥就是其中之一。大汗重伤后移驾重庆缙云山,不久驾崩。各路攻宋蒙古军随即北撤,西征的蒙古大军也还师漠北,争夺大汗宝座。 这一仗,又让南宋王朝“多活了”二十年。 猛士一“降”仍光荣 蒙哥之后,雄才大略的忽必烈登上蒙古汗位,建立了元朝。中国的统一大业,将由这位杰出帝王来完成。 2月4日,天全县大坪乡大坪村。 一座高不过百米的小山耸立在田野间。山顶有一片平缓的坝子,名曰“女儿田”。当地人都知道,这片田地里隐藏了一段神秘的古城墙。走进“女儿田”,这段长约三十米,高约三米的土夯城墙赫然入眼。听当地人任大爷讲,解放初期,这块田地四面都围有土城墙,形成了一座占地约十八亩的“土城”。 据相关史料记载,这里就是著名的“女儿城”遗址。相传元军进入雅安时,宋人奋起抵抗。天全高、杨二土司也率本部人马协助官军作战。男丁都上了前线,土司营寨里只剩下女人守城。于是,便有了“女儿城”的传奇。“家属”的支持,让前线的土司男儿没有后顾之忧。他们协助宋朝官军,抵挡蒙军攻势。天全地方史上载,元军入雅时,天全土司高德威就进行了英勇抵抗。在长达二十多年的时间里,这位土司率部游击于二郎山一线,颇有声威。 只可惜,由于后世学者疏于记录,这场悲壮抗争的细节已经无从说起。对此,《天全土司世系》作者,中国史学研究大家任乃强感到万分惋惜。他认为,蒙古攻蜀时,“边邑曾有为宋苦守之义士,演为可歌可泣之史迹”,怎奈何“谱者不学,未能传其究竟”。 为了延续宋祚,巴蜀志士苦守群山大江之间。而临安的南宋小朝廷,却继续勾心斗角,迫害忠良。余玠等一批忠臣良将被奸佞迫害致死后,宋朝的四川防线也随之崩塌。元朝终于胜券在握。 1278年,雅安停止了抵抗。那时,整个雅安和四川的绝大部分地区都已失守,一直奉宋朝为正朔的土司高德威陷入困境。早在1253年,为了减少百姓伤亡,他的兄弟,碉门安抚使高保四便已经投降元朝。今天,继续抵抗只会徒增军民死伤,高德威大人也做出了相同的选择。 当“宋”字号旗徐徐降下,在号称“上帝之鞭”的元朝大军面前,雅安已经坚持了43年。 第二年,在漂满宋军遗体的崖山海面,南宋丞相陆秀夫背着小皇帝跳海殉国,南宋灭亡。同年,前后坚持了37年的合川钓鱼城归元,四川被元朝统一。在元朝,曾经坚持抗元二十多年的天全土司,迎来了辉煌时期。而曾击毙大汗蒙哥的钓鱼城,归元后全城军民安然无恙。 巴蜀仁人志士的英勇,赢得了草原英雄的敬仰。七百年风云尽散中华大家庭血脉相连“我们是成吉思汗的子孙,更是中华民族的一员。” 低矮的水泥平房里,供奉铁木真的香火常年不断。 “一寸山河一寸血”的抗日前线,曾经的元朝王族后人和汉人兄弟并肩浴血,共赴国难。 一页风云散去,金戈铁马的恢弘史诗已经成为古老的回忆。但来自草原的传奇,却没有一起终结。他们来自辽阔的大草原,他们就生活在秀美的雅安。 寻访雅安“成吉思汗后裔” 一户寻常百姓家,为何供奉了成吉思汗的灵位?普通的水泥平房里,为何珍藏有华美的蒙古服饰?看似平凡的汉族姓氏,又为何源于“一代天骄”? 2月3日,走进名山县老人余成文家,一连串疑问接踵而来。 在这座普通民居的堂屋墙上,赫然挂着一幅成吉思汗肖像,那是一幅精美的蒙古刺绣。肖像下的方桌上,九盏长明灯环绕着一柄同样精美的蒙古弯刀。这家的男主人,每天都会到这里参拜,为自己的祖先上一支怀念的香烛。 “我们余家是成吉思汉的后裔。”电暖炉旁,今年71岁的房主人余成文笑容可掬。大年初一,余成文换上了一套蒙古族服饰,这是蒙古人的节日盛装。 余成文掏出身份证,上面印了三个宋体字“蒙古族”。老人说,虽然他世居名山县,但他们家族的故乡,却远在辽阔的草原。“我们祖上故居元朝五国城。”余成文说道,起身到里屋取出一本明朝时的家谱,“祖上为元世祖忽必烈之后。” 一语惊人。 一边翻阅家谱,一边听老人缓慢地讲述,一个元朝皇族七百年的家族兴衰史在脑海里还原,一个中华民族大融合的传奇也在眼前重现。 1279年,元世祖忽必烈扫平宇内,统一了中国。世祖之后,他的孙子铁穆耳登上龙庭,是为元成宗。这位皇帝有一个亲兄弟,名曰铁木健,忽必烈时受封为南平王,驻节湖北麻城,管理除四川、云南外的南方广大地区。这位王爷育有九子一女,个个都是争气的好孩子。正所谓“九子十登科”,后来,铁木健的九个儿子和一个女婿都报效朝廷,官居高位。 “我们余家,就是铁木健第九个儿子的直系后代,本姓铁木。”余成文说道,“元世祖和元成宗时期,是我们家族最辉煌的时候。”到了元顺帝时期,由于“万岁爷”的一个怪梦,这个帝王家族的鼎盛便嘎然而止。 余氏家谱上载,元顺帝时,余氏家族出了四个达鲁花刺(节度使)、六个尚书和一个兵部侍郎,可谓位高权重,势可敌国。这让元顺帝寝食难安。一日,皇帝就寝,梦到金銮殿倒塌,九根金枪竖立其上。一觉醒来,顺帝急召近臣解梦。这位近臣奏道,九根金枪乃为铁铸造,此梦暗指铁家有篡位之心。随后,元顺帝不加详察,将铁家夺权削藩。 为了躲避朝廷追捕,庞大的铁木家族开始了“政治流亡”。由于当时南方有朱元璋、陈友谅起义,北方又是元朝的大本营,铁木家族便沿着长江迁徙,西入四川。行至泸州凤锦桥时,为了更隐蔽地行动,族人们将姓氏“铁”去掉半边,改汉姓为“余”。同时,庞大家族也分成多路,分头躲避。离别前,家人约定,“余”姓永不改,万代以相认。随后,一家人如群星聚散,分赴重庆、成都、泸定等地。 分散后,一支余氏族人辗转宜宾、大邑等地。明朝时,其先祖余圹来到名山定居,余氏一脉遂在此生息繁衍,直到今天枝繁叶茂。 古老家族的勃勃生机 《元史·成吉思可汗本纪》上载,“成吉思可汗名铁木真·孛儿只斤·乞颜。”姓氏“孛儿只斤”,是成吉思汗家族的象征。“我的蒙古名字是孛儿只斤·索艺乐,意为‘有文化的人’。”余成文说道,“这是我爷爷起的,也是他对我的期望。” 余成文的爷爷铁木·毕力格就是一位“有文化的人”。他不仅精通藏汉蒙等族语言,还精于商道。故而,民国时的名山余家,成为了当地的一大富户。抗日战争爆发后,铁木·毕力格毅然弃商从军,在名将李家钰麾下担任机枪连长,血战过台儿庄,保卫过武汉。 到上个世纪60年代,名山余家家道不济,在贫病交加之下,铁木·毕力格离开了人世。“我们是蒙古人,更是中国人。”余成文回忆道,有些动容,“曾经,蒙古骑兵是征服者。但经过千百年的民族融合,我们早已成为中华民族的一部分。国难当头,我爷爷选择了成为中国的保卫者,我为他骄傲。” 今天,对于自己蒙古王族后裔的身份,余成文充满自豪。几年来,内蒙古已有多家媒体采访过他和他的家族。而“中国蒙古语期刊学会”也邀请他成为理事。为了寻找自己的根,老人和妻子多次到过内蒙古和蒙古国。在祖先生活的大草原上,他感到自己的心灵“像雄鹰一样飞翔”。 每逢蒙古族民族节日“那达慕”,余成文都要和本民族的兄弟姐妹庆祝一番,地点并不确定,有时在成都,有时在草原。他的妻子也是蒙古人,总是陪在他身边。 对于七百多年前,发生在自己生活之地的那场战役,余成文的看法有些出人意料。 “不管是合川还是雅安,当年的四川军民都是大英雄!”老人大声说道,竖起了大拇指,“为了保卫自己的家园,舍生忘死地和强敌抗争,还多次打败了天下无敌的蒙古骑兵,真是不简单!” 余成文说,蒙古人尊敬学者和勇士。原因很简单,“学者代表智慧和知识,勇士代表勇气和进取。将这两者加起来,就是进步。” 记者 李国斌 陆睿
责任编辑:sabrina
作者:李国斌 陆睿
来源:雅安日报 日期: 2009-02-08 02:13:22
编辑:sabrina
北纬网 版权所有 本网常年法律顾问:四川雅州律师事务所袁红伟(18980172300)律师
本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yarbs#beiww.com(请将#替换为@) 举报电话:0835-2350262 17781610663 公众投诉举报处理制度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51120170012号 蜀ICP备14021017号-1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川B2-20080121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川字第0010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