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09-07-19 13:26:45 雅安日报
照料蜂群是养蜂人每天例行的工作
守护“木箱王国”
7月13日上午六点。天刚亮。位于荥经县境内的泥巴山北坡还飘忽着丝丝寒气。距离泗坪乡场镇约3公里的山林边,王家伦夫妇钻出了帐篷。
帐篷外,被排成两列的四十多个蜂箱也开始热闹起来。就像那首儿歌里唱的,“小蜜蜂采蜜忙,劳动的创造最光荣。”身材短小健壮的工蜂“嗡嗡嗡”地吆喝着,从蜂箱的前后门鱼贯而出,向四面八方飞去。
养蜂人的一天开始了。
简单洗漱后,妻子沿着108国道“遛弯”去了。今年62岁的王家伦开始“箱外观察”,即不开蜂箱,通过观察工蜂活动判断蜂群是否正常。如有异常,就立即开箱检查。
1999年,王家伦成了一名养蜂人。他说,养蜂在当地随处可见,“怕有好几百年历史了”。在他饲养蜜蜂的十年里,这样的工作每天都在重复。
王家伦说,每个蜂箱里都有一名蜂王,各自独立形成的蜂群。“一群蜂大约有一万只。”养蜂人每天的头等大事,就是管理这些蜂群,保持其正常活动。
王家伦的装备
周围,蜜蜂们也重复着每天的工作。看,蜂箱“大门”前交通繁忙,满载花蜜的工蜂开始返回。花粉附着在它们后腿的细小绒毛上,形成了两个“花粉球”。工蜂将花粉运进蜂巢储藏室,等待蜂群食用或酿成蜂蜜。
中午十二点。简单的午饭后,天空有些阴霾。“我们最怕雨。”望着头顶,王家伦说道,“一下雨,蜜蜂就不产蜜。”
2000年的夏季花期,王家伦遇上了罕见的长时间阴雨。他的蜂蜜也由此“大幅度减产”。
现在的泥巴山,正是夏季花期的黄金时间。遇上阴雨天,蜂群会一整天一整天地“停产”。这是让养蜂人最心焦的情况。
很快,天空“朗开了”。望着从白云间钻出的太阳,王家伦松了口气。
“集体追花记”
整个下午,工蜂活动趋于平静。
酿造一克花蜜,工蜂要采花上千朵。寻找足够蜜源,成了养蜂人的另一件大事。
今年四月初,山脚的油菜花刚刚开过,王家伦租了一辆汽车,将蜂群搬到了海拔约两千两百米的夏季蜂场。
在这里,他和妻子要在帐篷里住上三四个月。乘着繁花漫山,他们放牧蜂群,尽情收获夏日的甜蜜。
据相关资料显示,海拔2500多米的泥巴山北侧,湿润的亚热带季风带来了丰沛降水,让荥经成为雅安降水极点。这里的十多万公顷森林,有数百种开花植物蕃息。其中,铁五倍、黄柏、野坝子、苦皮子、龙苞、灯台树、龙眼等数十种是主要蜜源。
气候和生态的共同作用,在春夏两季催生了两次花期,时间长达十个月。
每年二月,油菜花首先登场。此时,养蜂人不用上山,油菜地就是春天的蜂场。
四月初,山上花期来临。野樱桃、灯台树、野李子等十多种知名植物开花。其他上百种“喊不出名字”的野花同时绽放。养蜂人陆续上山。
五月,野生桢楠树开花,黄柏树花也一起绽放。后者是著名蜜源植物,蜜蜂采其花粉酿成的“黄柏蜜”乃是蜜中上品。
六月,铁五倍和野漆树亮相。铁五倍俗称“铁呼延”,其花粉所酿蜂蜜呈亮绿色,晶莹剔透,口感醇厚香滑,堪称蜜中极品。在湿润的泥巴山北坡,“铁呼延”密度极高。因此,荥经出产的“铁呼延蜜”名列全省前茅。
七月到八月,乌泡花和荆棘花开放,为高山花期画上圆满句号。养蜂人陆续下山。
九月,山脚下迎来了由龙苞和大五倍等组成的第二轮花期。再往后,蜂群停止采蜜,在主人呵护下开始越冬。
就这样,遵循着“低山花谢,高山花开”的法则,养蜂人追逐着鲜花。据估算,在“家家户户都养蜂”的荥经县乡村,有上千名养蜂人在逐花“放牧”。而在整个雅安,这个数字更加庞大。
下午四点三十分。再一次检查了蜂箱,王家伦坐在小折凳上点了一支烟。“下个月,山脚的第二轮花期就到了。我们也就该下山了。”老人说道。
傍晚六点三十分。天色渐暗。蜜蜂大多归巢,养蜂老人也钻进帐篷,准备就寝。
明天,又会开始勤劳的循环。
理想,和蜜蜂一起飞翔
告别王家伦,沿公路上行。沿途随处可见放置于林间的蜂箱,用木板和塑料布搭建的养蜂人帐篷不时映入眼帘。
约三公里外的山坡上,几位养蜂人正聊得兴起。今年33岁的杨崇武在这里放养着七十多箱蜜蜂。
空闲时,周围的同行常来找他聊天。
深山放牧时,养蜂人常三三两两聚到一起,彼此帮忙取蜜,或是交流心得。“这么大的山,我们彼此做伴,一点不孤单。”
杨崇武说,养蜂人像蜜蜂一样团结。大山上,他和同伴彼此照应,促膝谈天,也会并肩跋涉寻找蜜源。要是有人带了好吃的上山,也会召集大伙一起喝喝小酒,打打牙祭。这不,今天他们刚吃了一顿“狗肉宴”。
对自己的技术和经验,养蜂人从不吝啬赐教。同行遇到困难,他们就跑到别人的蜂箱边“现场指导”。那感情,就好像是自己家的蜜蜂一样。
同行间的口传心授,再加上手把手的现场指点,传承着泥巴山养蜂技术。为此,杨崇武和其他几十户养蜂人还组成了一个协会,彼此交流带动。
对“养蜂人的团结”,当地人胡国祥深有体会。以前,这位龙苍沟乡发展村的村民使用的是老式圆桶蜂房。别人的蜂箱可以随时取蜜,他的每年却只能取两次。五宪乡的同行陈发兵听说后,便约上了其他“技术骨干”跑去帮忙,帮助胡国祥完成了“蜂房升级”。现在,他的蜂群从十个扩展到了三十个。
从别的养蜂人那里,胡国祥尝到了“蜂蜜的甜头”。现在,他同样毫不吝啬,发动十多户街坊邻里加入养蜂人行列,一起尝“甜头”。
“王子”们的千里联姻
养蜂人总在互相帮助。而他们的蜜蜂,也是如此。
前些天,杨崇武刚刚取过蜂蜜。通常,每群蜜蜂平均每次能产蜂蜜3到4公斤,每年大约可产10公斤。按照行情价,每公斤可卖到六十元钱。
这些蜂蜜将被卖给本县的收购商,泥巴山公路上过往的车辆也是他们零售的主要对象。出售这些蜂蜜,每年能为杨崇武带来两万元钱左右的收入。
为了保证蜂蜜的纯度,取蜂蜜的时间间隔通常是一到两个星期。除开气候条件,蜂群的强弱是决定蜂蜜质量和数量的关键因素。
而决定蜂群强弱的,是蜂王。所谓“千军易得,一将难求”。一只好的蜂王能让蜂群强大威猛。如此“明君”,深得养蜂人喜爱。
今年59岁的尹显林深有体会。为了“请回”一只逃跑的蜂王,他曾在树上“悬吊吊”了五个多小时。
那是二十多年前的一天,尹显林将自己的蜂群寄养在一个朋友家里。却不想,蜂群的“老大”跑了。当时,朋友不在家。蜂王在前面优哉悠哉地飞,尹显林独自在后面气喘吁吁地追。飞了一阵,“大王”停在了一棵大树上。树高20多米,难以企及。尹显林舍不得这只“强王”,于是硬着头皮往上爬。结果,他在离地十多米的树腰上耗尽了体力,再也没法动弹。于是,这位养蜂人只好抱着树干等待“救援”。五个多小时后,朋友回来了,尹显林这才双脚落了地。
尽管蜂王都是“武则天”,但养蜂人还是喜欢称它们为“王子”。杨崇武的八十多个蜂王里,有一位来自青川的大王,江湖人称“青川王子”。
这位“王子”来历可不一般。
泥巴山养蜂人饲养的是“中华蜜蜂”。这是一种中国独有的珍稀蜜蜂种群,已经有7000多万年的历史。由于栖息地破坏和西方品种的生态入侵,这种蜜蜂已经濒临灭绝。据相关资料显示,在整个北京地区,中华蜜蜂种群数目前已不足四十群。而在泥巴山,这个数字是一万六千多群。
对“中蜂”,泥巴山养蜂人充满了信心。为了让这个古老的物种发展壮大,农民出身的养蜂人开始琢磨“基因工程”。他们从山西、陕西、江西以及四川其他“中蜂”栖息地请来外地蜂王,到泥巴山“占山为王”。“青川王子”就是通过这种“联姻”远嫁他乡,来荥经“安了家”。
“看看,还行!”杨崇武一脸自豪,打开了“青川王子”的蜂箱。伸头一瞅,只见那被木板分成七八格的王国里,人口兴旺。黑色的雄蜂在蜂蜡上闲逛,一群工蜂簇拥着一只身材强壮的蜂王,那架势,怎一个“拉风”了得!“这就是青川王子。它刚来雅安没多久,蜂群还正在壮大。以后,这将是一个大王国。”
一对小翅膀,飞越万重山
中国的养蜂业产生于秦汉,兴盛于唐。上世纪初期,西方养蜂方式和蜜蜂品种进入中国,开始改良传统养蜂方式。
世代劳作于泥巴山的养蜂人,没人能说清当地的养蜂业始于何时。但他们知道,这种“祖上传下来的”生产方式,早已融进了他们的生活。
“别看它年头早,在今天它可是一个生态产业,成本少,环保,很时髦!”对自己的职业,今年33岁的陈发兵说道。作为新一代的养蜂人,他希望这项延续了上千年的事业能够继续传承下去。这也是全体泥巴山养蜂人的心愿。
为此,九十多户养蜂人自发地组织起来,交流技术,推广经验。从15岁就开始养蜂的尹显林在这个群体里本就德高望重。如今,经验丰富的他经常到雅安各地给养蜂人讲课,成了“教授级”的人物。
这位老一辈养蜂人表示,对于蜜蜂来说,泥巴山北麓的气候可谓得天独厚。而栖息于当地的中华蜜蜂,又具有较强的抗敌害和病害能力。“它们就像中国人,吃苦耐劳。我对它们有信心!”
今天,千百年来都是“单干”加“零售”的泥巴山养蜂人,开始追求“规模效应”和“产业化销售”。这两个经济学术语出自陈发兵之口。他是土生土长的当地农民。
“这是我们养蜂人的梦想,是寄托在蜜蜂翅膀上的希望!”陈发兵笑道,“小是小,却一样能飞翔!”记者 陆睿 黄伟
责任编辑:madfox
作者:陆睿 黄伟
来源:雅安日报 日期: 2009-07-19 13:26:45
编辑:madfox
北纬网 版权所有 本网常年法律顾问:四川雅州律师事务所袁红伟(18980172300)律师
本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yarbs#beiww.com(请将#替换为@) 举报电话:0835-2350262 17781610663 公众投诉举报处理制度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51120170012号 蜀ICP备14021017号-1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川B2-20080121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川字第0010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