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09-08-21 09:14:54 雅安日报
英雄生平 胡长保,毛泽东同志警卫班班长。1935年6月4日,在荥经县三合乡茶合岗,为保护毛泽东而牺牲。遗体安置在荥经小坪山烈士陵园。为纪念这位英烈,荥经县将严道镇一小更名为胡长保小学。
故事:烽火长征的无畏兵 他只留下了他的名字和遗体,以及“用鲜血校正了差一点被改变的历史”。 这位名叫胡长保的烈士永远地将自己“遗留”在荥经县小坪山烈士陵园的苍松翠柏之中。他的英雄事迹,让后人百说不厌。 但由于资料的稀缺,见证人的离世,已经很难准确还原当年的故事和他的生平。 一扑一推校正历史 《解放军报》2003年12月29日第7版记录的英烈牺牲过程是:1935年5月底的一天,中央红军沿大渡河顺河而下,兵分两路,向荥经县进发。 经过历时7天的翻山越岭,终于在6月4日来到了荥经县三合乡茶合冈。这里是一个比较开阔的地带,隐蔽地行进了6天的红军队伍被国民党军队发现了。 突然,空中传来马达声,三架敌机轰隆隆出现在毛泽东所在的行军队伍上空,并投下了炸弹。瞬间,一声声巨响,伴随着大地的颤抖,毛泽东同志的安全受到了严重的威胁。 在这千钧一发之际,胡班长腾空跃起,将毛泽东同志扑倒在地,毛泽东同志安然脱险,而胡班长则身中数块弹片,再也站不起来了……炸弹掀起气浪,烟尘滚滚,什么也看不见。只听得毛泽东急切地呼唤胡长保同志。这时,战友们都围了上来。只见胡班长两眼紧闭,双手紧紧地捂住流淌着鲜血的腹部。 毛泽东同志用手轻轻地抚摸着胡班长的头,从他那沉重的表情上,同志们有了一种不祥的预感。这时,卫生员急忙赶来为胡长保包扎伤口。依偎在毛泽东同志胸前的胡班长,在听到毛泽东同志深情而又熟悉的呼唤后,脸上绽开了笑容,他断断续续地说:“只可惜,我不能和你们一起到达新的根据地……祝革命早日成功……”就永远闭上了双眼。 面对跟随自己这么长时间又为了保护自己而牺牲的战友,毛泽东禁不住潸然泪下。他悲痛地将胡长保轻轻地放在地上,叫人将自己的被子取来,盖在胡长保的身上,然后缓缓地站起身来,摘下头上的红军帽,默默地在胡长保的遗体旁边,站了很久。按照毛泽东同志的嘱咐,红军战士将胡长保的遗体,抬到茶合冈的黍子地,在两座古墓之间,掩埋了他的遗体。 已随队出发的毛泽东放心不下,又返回到埋葬地点,他接过战士手中的铁锹,铲上土,轻轻地添在了坟头,而后才转身继续长征。 而在《长征最忆四川红·在那血花盛开的地方》一文中,作者写道:“还有一朵血花,也应该载入史册。胡长保,这是一个在《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人物志》中找不到名字的红军战士,毛泽东当年的警卫班长,他用鲜血,校正了差一点被改变的历史。” 就有胆大者妄猜,如果没有胡长保那一扑一推,革命何去何从,该打一个大大的问号。中国革命不能没有毛泽东,大家心里都明白这个理。 生平无考青山葬骨 胡长保牺牲了,其音容笑貌,何方人士,年方几何,一切无考,无任何资料可证。人们只能根据一些只语片言来还原烈士的生平。 解放后,胡长保的两位战友吴吉清、陈昌奉曾分别在所写的回忆录《在毛主席身边的日子里》和《跟随毛主席长征》两本书中描述道:胡长保在临终前深情地望着毛主席,说:“我的父母在吉安,革命胜利了,请转告他们一声……”五十年代中后期,陈昌奉甚至还两次到江西吉安、吉水等地,但均没有如愿找到战友的父母。人们只得由此估计胡长保是江西吉安人。 胡长保的姓名,也有争议。毛主席另一名警卫员吴吉清所著《在毛主席身边》一书和李锐同志所著《长征图文档案》一书中均称毛泽东同志警卫班长为胡昌保,“昌”和“长”是字音相近而不同的两个字,根据中国人取姓名的传统习惯,特别是在解放前一般是按辈份取名的,在江西胡姓中,“昌”字就是辈份,而无“长”字辈份。由此,掩护毛泽东同志而牺牲在荥经的应当是胡昌保。胡长保可能是字音相近而发生的笔误。 而胡长保的年龄,也是一个谜。曾有人前往荥经考证:在荥经县烈士陵园里看到,该县烈士纪念碑上刻着毛主席给人民英雄的题词,也刻着胡长保的生平简介。但对胡长保的出生年月,纪念碑上和纪念馆里却不一样。纪念碑上没有明确烈士出生在哪一年,纪念馆里却说是1912年出生的。 胡长保墓迁至荥经县城烈士陵园,也有两说,一说依据当地老乡指认,迁走烈士遗骸;一说事隔多年,忠骨难寻,只取走黍子地一方土移至陵园。 其实“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但愿此生长报国,何须生入玉门关”,这正是军人的壮烈情怀。 或许,正如雅安市文联主席赵良冶在《走进胡长保》一文中所说,“胡长保选择了红军,选择了革命,生死何所惧,名利复何求。胡长保倒下的是躯体,屹立的是精神。长征路上,数十万红军捐躯沙场,有姓氏可考者寥寥,更不用说树碑立传,博得身前身后名的了。历史只要记住一个名字足矣,那就是红军!” 记者 舒玮 高晓军 评说英雄 陶雄辉(荥经县委宣传部副部长):荥经是全国为数不多的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革命老区之一,胡长保虽不是荥经人,但他给荥经留下了一段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他的遗体也长存荥经。在这块红色的土地上,胡长保和红军精神,是老区人民强大的精神支柱。胡长保的英勇事迹将会在荥经代代相传。 肖海洋(胡长保小学教师):我们的学校就是以胡长保烈士命名的。在学校的教学中,长征精神、胡长保精神是学校教导学生的重点之一,通过了解长征、阅读长征、重走长征路(荥经段)等活动,让学生能感受到红军当年走长征路的艰辛,明白红军为中国解放所做的努力,更清楚地认识到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
责任编辑:SNOOPY
来源:雅安日报 日期: 2009-08-21 09:14:54
编辑:SNOOPY
北纬网 版权所有 本网常年法律顾问:四川雅州律师事务所袁红伟(18980172300)律师
本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yarbs#beiww.com(请将#替换为@) 举报电话:0835-2350262 17781610663 公众投诉举报处理制度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51120170012号 蜀ICP备14021017号-1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川B2-20080121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川字第0010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