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10-05-26 09:35:57 雅安日报
繁忙的施工场地
土地整理后建成的标准化厂房
防洪堤工程一隅
吊装大理石荒料
用大理石进行工艺品雕塑
2010年一季度 初夏时节,逆青衣江沿省道210线而上,进入熊猫故乡宝兴县,满眼皆绿,生机勃勃。 实现国内生产总值2.38亿元,同比增长19.2%;规上工业实现销售收入2.70亿元,同比增长157.94%;规上工业实现利润3233万元,同比增长133.8%——三项指标增速均位列全市第一,这便是国际金融危机之后,宝兴县今年一季度交出的答卷。 宝兴县委、县政府已经清醒地意识到:宝兴崛起正处在关键的“十字路口”,如果不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资源难以支撑、环境难以承载,增长便难以为继。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冲锋号已经吹响。宝兴县的经济“突围战”,不再仅仅是GDP的攻坚,而是速度与质量、增长与效益、内需与外需、发展与民生、经济与环境的通盘考虑。 土地整理 “整”出生机无限 位于四川西部、雅安北部、夹金山下,幅员面积3114平方公里的宝兴县,辖9个乡镇,55个行政村,总人口58000余人。二十一世纪前的宝兴,可用“一穷二白”来形容,农业产业弱不禁风,工业企业寥若晨星。而如今的宝兴县,经济发展格局早已不再是旧模样。 沿着省道210线向宝兴县进发,刚进入灵关镇,一个占地4.4公里的大型施工场地便跃然眼前:机声隆隆,焊花四溅,人来车往。 “这是我县灾后重建项目之一——灵关大沟沟口和舒家岩防洪堤工程。”看着热火朝天的建设场面,宝兴县灵关工业集中区管委会常务副主任张勇自豪地说,“这是宝兴前所未有的创举!” “工业强则县域经济强。”“只有发展工业,才能真正实现宝兴由山区小县向经济强县的跨越。” 基于上述认识,近年来,宝兴狠抓“工业富民强县”,工业经济实现了又好又快发展。但是,宝兴97%为山地,是一个“地无三尺平”的山区县,可用于工业发展的土地稀缺。 工业要发展,三农要关注,地根要压缩。土地既是工业集中区建设的基础,又是工业集中区建设必备条件,怎样办? 通过多次调研和现场勘查,县委、县政府决定,在保护耕地、疏浚河道的原则之下,对灵关工业集中区规划区内的土地进行集中连片的规模化改造,对小边角、河滩、废弃地块进行整理,使工业集中区内1600余亩土地连片开发。在这一背景下,总投资近3000万元的灵关大沟沟口和舒家岩防洪堤工程,从去年2月开始进场施工。 在灵关大沟沟口和舒家岩防洪堤工程舒家岩段,记者看到,原来杂草丛生、湾急滩险的天然河道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一条新修的高标准河堤。堤内,青衣江水温驯地顺流而下。不远处,一幢幢新修的标准厂房拔地而起,一条条先进生产线忙碌运转,一批批优势产品装车待发…… 目前,灵关大沟沟口和舒家岩防洪堤工程已完成工程量85%,完成工程长度3.74公里,整治河道2.64公里。工程竣工后,将把灵关、中坝、上坝连成一片,获得灾后重建企业安置土地1060亩,并整治河道3.1公里,保护人口9300人、企业400余家。同时,防洪标准也由“5·12”汶川特大地震前的2年一遇,提高到了20年一遇。 “灵关大沟沟口和舒家岩防洪堤工程不仅拓宽了河道,沟通了水系,还提升了引排功能,改善了村庄环境,取得了‘疏浚一条河流,盘活一方水系,整理一片土地,美化一方环境’的综合效益。”张勇说,防洪堤工程的建设,不仅使河道两边的居民旱涝无忧,更为灵关工业集中区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工业用地。 昔日的荒滩废地,成了今日的“聚宝盆”。 集约发展 打造全新经济“引擎” 建设高水平小康宝兴,希望在工业,关键也在工业。 “目前,宝兴经济发展与经济增长并不完全一致,我们要避免‘有增长无发展’,避免‘无(就)业的增长’‘无情的增长’‘无未来的增长’‘无根的增长’。”宝兴县委常委、副县长、灵关工业集中区管委会主任帅维说,“要迎头赶上,希望在工业,关键也在工业。审视过去,宝兴总体上属于欠发达地区,发展不足、发展不够、发展滞后,‘总量小、底子薄、不平衡’,归根结底是工业不够发达。大力实施工业富民强县战略,就是要抓住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个牛鼻子。” “依靠传统的发展方式,宝兴不可能完成现代化进程。”“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我们等不起、慢不得、坐不住。”“宝兴‘重心’低,转起弯来反而容易。”记者在宝兴采访发现,在“加快”上下工夫、在“转型”上动真格,已成为全县上下的共识。 在灵关工业集中区,新建企业正在热火朝天地修建新厂房,已建成企业正加紧完善附属设施建设,投产企业内机器轰鸣…… 虽然灵关工业集中区建起才短短3年时间,但其聚集效应已逐步显现。全县工业企业逐步向集中区聚集,约80%的工业企业在集中区内生产经营,满足了4200余人务工需求,为助农增收和促进就业提供了重要保障。 同时,随着工业集中区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承载能力不断增强,三兴公司、正兴公司、国晟公司、玉龙公司、汉龙公司等一批业内龙头企业争相入驻,不仅对宝兴石材优势支柱产业发展发挥了领头羊作用,更彰显了工业集中区对整个工业发展的支撑引领作用。 2009年,灵关工业集中区实现工业总产值4.6亿元,同比增长26%,占全县工业总产值的35%;实现销售收入4.15亿元,同比增长23%;实现利税7200万元,占全县工业总利税的38%。今年以来,工业集中区企业发展势头更加强劲。一季度,工业集中区内新增规上企业12家,集中区内的规上企业占全县规上企业总数的六成以上。 灵关工业集中区按照“坚持科学规划,高标准、高起点建设”的思路,确立可持续发展的建设定位,编制《灵关工业集中区总体规划》和《灵关工业集中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出台《灵关集中区建设管理规定》,根据统一规划设计、统一厂房建设要求,努力提升工业集中区整体形象。按照规划要求,对进入集中区的每个项目,灵关工业集中区管委会都逐个审核,在总体协调的前提下,逐步提高集中区整体品味和建设水平。 “宝兴大理石资源丰富,品质独特,政府又相当重视企业的发展,为我们企业尽快入驻集中区做了大量工作,简化了相关手续,我们非常愿意到集中区来发展。”宝兴县华艺实业有限公司总经理杨秀政说。 从一片荒芜到厂房林立,从无水无电到灯火通明,灵关工业集中区的产业聚集效应日渐明显。 帅维表示,从杂、乱、散、小的粗放式发展,走向集中化、规模化、集团化、产业化的集约式发展,灵关工业集中区促进了企业集中布局、产业集群发展、资源集约利用、功能集合构建、人口向城镇转移,挺起了宝兴工业经济的“龙骨”。再过2至3年,灵关工业集中区将成为以大理石加工、碳酸钙生产和石材雕刻为主的中国西部特色石材产业基地,年产值将达到30亿元。一个以商贸、居住、休闲为主,建设环境优美、各项配套设施齐全的综合性特色小城镇正逐步形成。 循环经济 废料变成真金白银 作为四川省禁止开发区,宝兴在升级传统产业、淘汰落后产能、加强节能减排的同时,积极探寻工业可持续发展模式,推动产业绿色发展、循环发展、可持续发展,提高GDP的“绿色”含量。 在帅维的办公室,记者见到了用碳酸钙生产的石光纸、用大理石加工后的废浆烧制的耐火砖。石光纸洁白、细腻,完全可以替代传统纸张;耐火砖除了有普通烧结砖的特点外,还具有抗折性强、硬度高、不翻硝等特性。 帅维透露,这两样产品将是宝兴石材产业发展的新方向。宝兴的石材产业已基本形成完全循环的产业链,现在正致力于做优、做细、做专、做精,争取把附加值发挥到极限,使资源优势最大限度地转化为经济优势。 当初,宝兴县大理石矿山开采后的废料和大理石板材加工、雕塑后的“脚料”,都是没人要的废物,不但占据空间,还污染环境。随着石材产业链条的不断延长,循环经济的逐渐深入,过去让人头痛的石材废料变成了宝贵的工业原料,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大的开板子,小的雕狮子,细的磨粉子。”关于宝兴石材利用情况的顺口溜,现在可以再加上一句,“粉子做盒子,废浆烧火砖”。 “大理石是宝贝,边边角角都不能丢。”最近几年,宝兴县提出了“科学规划、深度开发、综合利用、集约经营、集群发展”思路,引导石材产业形成矿山大理石荒料开采——板材加工和大理石雕塑—精细碳酸钙—耐火砖这样一条产业链后,整个产业真正循环起来,在真正意义上实现了“变废为宝,物尽其用”,将资源优势最大限度地转化为经济优势。同时,用大理石加工后的废浆烧制耐火砖,又解决了困扰宝兴县委、县政府20多年的白色水体污染问题。 集矿山大理石荒料开采、生产、加工和销售,采用“一条龙”式经营的宝兴县玉龙石材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竹志刚介绍,公司开采的荒料,先用来生产板材和进行雕刻,板材的边角余料再加工成只有4毫米厚、一平方厘米大小的小方块,做成高档装饰材料——马赛克,用于出口;实在不能成形的,便作为原料生产碳酸钙。 过去青衣江灵关段河道的大量大理石废料,早已被企业作为生产原料取走。杨秀政说:“现在的废料走俏得很,每吨要卖到80至100元。” 宝兴利用大理石废料生产碳酸钙的能力,已达到年产90万吨,普通碳酸钙和优质碳酸钙分别占全国市场的30%和50%以上。超细、超微细、活化等碳酸钙系列产品,作为塑料、造纸、油漆、涂料、橡胶、PVC等的原料,甚至可以添加到牙膏、化妆品里作为填充剂。 帅维表示,石光纸生产项目上马后,只需要两条生产线,就可以“消化”全县的碳酸钙,提高其附加值。宝兴正在努力,力争用2至3年的时间,使宝兴的大理石雕塑、大板、薄板、碳酸钙等产品更多地走出国门,走向世界,在市场上取得更多的发言权。 一个人要成功,需要找到自己的路。一个地方的经济要发展也如此。宝兴正在实现漂亮的转身和嬗变,通过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催生动力、增添后劲,走上一条独具特色的科学发展之路。 记者 彭华
责任编辑:SNOOPY
来源:雅安日报 日期: 2010-05-26 09:35:57
编辑:SNOOPY
北纬网 版权所有 本网常年法律顾问:四川雅州律师事务所袁红伟(18980172300)律师
本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yarbs#beiww.com(请将#替换为@) 举报电话:0835-2350262 17781610663 公众投诉举报处理制度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51120170012号 蜀ICP备14021017号-1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川B2-20080121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川字第0010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