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10-12-02 09:59:52 北纬网-雅安日报
山顶上的残垣断壁
山间小路
对于雅安市民而言,紧邻市区的周公山是最准的“天气预报员”,下不下雨,瞧下周公山就知晓,因为周公山素有“顶雾有雨、雾散天睛”的气候征兆,故称“雅安晴雨表”。 近日,“雅安晴雨表”引起了我市网民的关注。在北纬网论坛上,一位网友提出,周公山山顶的寺庙现在还有些残垣断壁,希望有关部门关心一下,保证游人安全;一位网友对保护性开发周公山提出了一些建议,并得到网友们的拥护。 两张帖子,不同内容,却都将目光直指周公山。 关注一: 周公山周公庙 谁来拯救你 近日,网友“蚊子520”在北纬网论坛发了一篇讨论帖:“周公山周公庙,谁来拯救你!”帖子称,“5·12大地震过去两年半了,周公山的寺庙到现在还是残垣断壁,危险万分,望有关单位关心一下,保护游人的安全。” 随后,该网友贴出了几张照片为证,蓝天白云下,原本是寺庙“肢体”的石柱东倒西歪,残垣断壁之间,已长出了各种杂草,看着触目惊心。 据悉,周公山位于我市雨城区东南周公河畔,紧邻市区,海拔1721米,古时候名叫蔡山。相传孔明征西南,经此地梦见周公,因立庙为文宪庙,号周公山。周公山自汉唐以来逐渐成为中国历史名山,山上庙宇众多,风光秀丽。 现在,周公山山顶有周公庙遗址。 面对周公庙现在的一些残垣断壁,网友“施物招您”感叹:“怎么说也是一个旅游景点啊!”网友“lkp650514”建议,包括寺庙在内的周公山早就该好好打造! 同时,网友“雅雨无声”提出质疑:“短期内恐无人管这事了!” 部门回应 暂时已拉上警戒线 针对网友提出的问题,记者采访了我市雨城区文管所。区文管所相关负责人介绍,在2008年5·12汶川地震中,山上的寺庙遗址就被震垮了,区文管所上山查看情况之后,为了保证游人的安全,就在残垣断壁的附近拉起了警戒线,将垮塌部分围了起来,不让游人靠近。 该负责人介绍,从保护的角度来说,文物遗址不宜重建,多是在原地进行保护。比如北京的颐和园,不可能恢复重建,现在只是在周围建设了栏杆进行保护;从安全的角度讲,现在拉起了警戒线,设置了警戒牌,游人从自身安全的角度,就不要随便走进去。 该负责人说,作为主管部门,肯定要争取相应的项目和资金,对遗址进行保护,现在拉上警戒线也只是暂时。 关注二: 保护性开发 为雅安再添一“魅” 近日,网友“飘逸云君”在论坛上也贴出了一篇名为《关于保护性开发周公山进一步打造魅力雅安的思考》文章,署名为“枫露流萤”。 文中,分析了周公山得天独厚的比较优势,指出了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对策和建议。 “枫露流萤”说:“周公山森林覆盖率达90%以上,林径通幽,是雅安的城市之肺,是度假休闲的天然氧吧;山势雄伟,道路阶段性提升,是登山健身爱好者好去处;山南矿物质含量丰富的温泉资源已经得到了有效的开发,建设了‘天府温泉’、‘楠水阁’等一批度假疗养、会议接待的较高级别温泉项目。” 在种种优势面前,周公山已具备了开发的潜力,能为魅力雅安再添上一“魅”。“枫露流萤”认为,目前存在的问题是道路交通建设和观光景点的恢复建设。 在“枫露流萤”动情的文字之下,网友们也颇为赞同。网友“周公雄鹰”认为,楼主的思考很有见地,有关部门应该学习参考。 网友“lkp650514”建议,市、区政府应把周公山的开发作为城市旅游开发规划的重要内容,精心规划,分步实施,逐步把周公山打造成集休闲、度假、避暑、健身、朝山为一体的城市旅游目的地。 网友“多嘴多舌”说:“每年举办一次爬山节,开发成一个登山运动训练营,野营基地,植物园,还有就是儿童生物学习的基地,这样可以吸引周边地区的家长带孩子来雅安游玩,吸引更多的游人。” 开发尚需时机 生命力有待显现 那么,周公山开发到底将走向何方?记者了解到,早在前些年,我市就提出要对周公山进行开发。雅安市旅游局2006年对外发布了“关于征集《四川雅安周公山旅游景区修建性详细规划》设计方案的公告”,招商部门也曾发布周公山森林公园整体开发招标书。但是,由于种种原因,进展缓慢。 雨城区旅游局旅游科相关人员告诉记者,周公山的区位条件非常好,以后打造的方向肯定是休闲、养生、度假,但要真正将周公山开发出来,还需要时机,关键是要有相关投资单位进入,目前各项工作正在跟进中。 目前的现状正如网友“青衣贝贝”所言,“周公山开发,关键是招商难度大。” “枫露流萤”认为,还要明确开发的目的,如果开发的目的是为了给人们提供一个旅游休闲、健身养心、文化传播的环境和氛围,而不是盲目炒作、弄虚作假实现短期繁荣,周公山的开发就是有意义的,是有生命力的。 周公山的生命力还有待显现。 记者 夏平容
责任编辑:SNOOPY
来源:北纬网-雅安日报 日期: 2010-12-02 09:59:52
编辑:SNOOPY
北纬网 版权所有 本网常年法律顾问:四川雅州律师事务所袁红伟(18980172300)律师
本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yarbs#beiww.com(请将#替换为@) 举报电话:0835-2350262 17781610663 公众投诉举报处理制度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51120170012号 蜀ICP备14021017号-1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川B2-20080121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川字第0010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