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11-12-11 11:10:34
随着时代的变迁,城市的发展,那些曾经和老百姓生活密切相关的手艺人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只有一些老手艺人还在坚持着。
四处奔波,吃着百家饭,做着木匠活的手艺人更是少之又少。用木匠师高月春的话说,手艺可以埋没,东西可以不在,但是曾经拥有它的那抹记忆将不可磨灭。
近日,记者来到天全县大坪乡徐家村,见到木匠师傅高月春。
修修补补的日子
7日,二十四节气中的“大雪”,也是天全县始阳镇赶集的日子。
早上6点,天未亮,牲畜都各自蜷缩在自己的圈中,院坝内安静得出奇。
“咔……吱……” 穿好黄胶鞋,背上自己编制的背篓,天全县大坪乡徐家村村民高月春和妻子淑香轻轻地锁上双扇的木门,到始阳镇赶集。
中午12点,满载而归的夫妻俩坐上回家的面包车。前几年,始阳场镇通往大坪乡徐家村的道路加宽了,车辆能出入村子,因为国家的惠民政策,高月春一家赶集的时间缩短了近一个小时。
“大哥,下午有空没?帮我做两条长凳。”
“没问题,最近没啥农活,下午就给你做。”
在和同是赶场的老邻居寒暄几句后,高月春终于接到一单几个月都没有做过的活儿——木工活儿。
12点30分,高月春和妻子回到家中,放下背篓高月春便爬上木梯,开始准备下午的木工活儿。
因为农家的午饭时间一般在下午2点到3点,一旁的妻子也没急着做午饭,便忙里忙外地开始为饿了一上午的牲畜准备食物。
5分钟后,顺着木梯,高月春扛着两个10多公斤的木马桩慢慢地挪动着往堂屋走,一旁有些破旧的背篓里装着大锯、马锯、坡锯、雕刀、斧子、锛、扁铲、刨子、凿子、水胶、水胶锅、工具箱、手锯、墨斗、角尺、钻等木工用具,而门外参差不齐的木料堆满了整个墙边。
1968年出生的高月春,正值壮年,却已满头白发。
由于天冷,高月春哈着气,搓着满是老茧的双手。“运动运动,好做活路。”高月春打趣地说着。
取出墨斗,墨笔上沾上点水,卡上角尺, 拿出斧子……两分钟后,高月春将一条规整的长条凳料劈好放在木马桩上。
随着高月春手中刨子来回移动,卷曲的刨花儿散落一地,散发出淡淡香气。
“两条长凳只需要一个工(一个工为一天),但是‘下料’的过程却需要半年。”高月春说,要想家具结实耐用,木料需要半年以上的时间进行风干。
屋里屋外,来来回回。凿眼,开榫,上漆……下午6点多,天色已逐渐暗淡,随着高月春一声“好了。”一条光滑结实的长凳新鲜“出炉”。
高月春说,前些年,木工生意还马马乎乎,一个月能挣百来块钱,而今,传统木匠的生意非常清冷,除了周边一带村民招呼着为其修修补补,做做桌椅板凳,几乎很难接到大点的生意。
“除了今年7月到邻村李家岗做了三天工,挣了200多元,其余时间没有出过远门。”高月春有些无奈,“只可惜了跟随我二十多年的宝贝,再过几年,它们就只能封存了。”
房梁凿钉、门窗维修,在这些年修修补补的日子里,昔日的木匠师高月春还是认真对待着他的手艺。他说,只要有人需要,这门活还得继续做。
炙手可热的木匠手艺
回忆起木匠的鼎盛时期,高月春的眼中充满留恋。“那时候,木匠不仅赚的钱多,社会地位也高。”高月春说。
想着已逐渐失去“用武之地”的传统木匠行业,高月春有些失落。抚摸着手中做好的长凳,思绪万千。
1987年,高月春只身一人来到天全县城学习木工。“手艺是在跟着师傅跑了一年后才慢慢练出来的。”高月春说,一般师傅不会手把手教学,因为师傅也是靠手艺挣钱养家,要想学到家,只能多看多学多动手。
“一年后,带着师傅赠予的一整套木匠器具,我独立门户,自己做起了小木匠。”高月春说,干木匠活虽苦,他却乐在其中。因为一年四季奔波在外,吃百家饭,生活过得也还舒适,比在农村种田强了很多。
上世纪90年代,农村家家户户热衷修新房,住新家,木匠活儿炙手可热。“长时间在外做工,婚事都耽搁了,这不30多才找到媳妇,小孩今年才九岁。”想想当时发狠挣钱的蛮劲儿,高月春有些不好意思。
木匠活分里外(精细活和粗活),对于高月春来说,木匠的里外活,他都样样精通,但高月春做得最多的还是桌椅板凳,方桌、长桌、圆桌、方凳、圆凳、长条凳,但凡乡下人平常所用的,高月春无一不精。
堂屋的方桌,一米来高,方方正正,四条腿和桌面结合处都雕刻着花纹。“拉锯、开榫打卯、雕刻都是木匠的基本功,所以每个木匠都是‘雕刻师’。”高月春说,家中的桌椅板凳都是20多年前自己出师时做的,用到现在丝毫没变形走样。
“等开了春,楼板上放置的柏木条晒干后,还得给家里再添置一些衣柜、床之类的大物件。”指着老屋楼板上的4根大柏木,高月春介绍着。
在科技时代盛行的今天,传统手艺渐行渐远是必然趋势。
高月春说,现在的农村人大都向往城市生活,所用的家具都是在县城家私店添置。
虽说木匠这个职业没有像某些传统手艺一样消失,但是如今的木匠今非昔比,新入行的木匠,什么凿子、斧子、锯子、锛、角尺、墨斗和刨子都不需要,他们用的是电动木工工具,靠的是一把锤子,几斤钉子,做起事来方便快捷,既不削刨,也不凿眼,更不开榫。
“虽然手艺会埋没,纯手工的做法会消失,但这是时代发展决定的。”高月春笑呵呵地说,“有时候懒的时候,我也会拿着原料到镇上木器加工场‘下料’,一两个工的工作量,在现代机械的帮助下,几分钟就搞定。”
记者 高丽
责任编辑:李洋
日期: 2011-12-11 11:10:34
编辑:李洋
北纬网 版权所有 本网常年法律顾问:四川雅州律师事务所袁红伟(18980172300)律师
本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yarbs#beiww.com(请将#替换为@) 举报电话:0835-2350262 17781610663 公众投诉举报处理制度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51120170012号 蜀ICP备14021017号-1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川B2-20080121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川字第0010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