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12-09-07 09:15:00 北纬网-雅安日报
北纬30度公园总平面图
美术馆建筑设计
湿地科普展示区
近日,随着《北纬30°公园景观设计方案》在雅安市城乡规划建设和住房保障局网站上露面,“犹抱琵琶半遮面”的北纬30度公园,以整体规划平面效果图和局部景观效果图的方式展现在人们眼前。虽然只是区区数张图片,短短数言的概况介绍,但对于始终关注雅安生态城市建设的人们而言,对之寄予了更多的期待,投来更多关注的目光。
规划
概况:占地约7.7万平方米 分六大功能区
按照规划方案,北纬30度公园项目整体位于姚桥片区青江干道南侧,现魏家岗至青衣江大桥之间。公园以建设趣味性、参与性的互动式生态文化体验公园为目标,总占地面积约为7.7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约为8208平方米,地下建筑面积约为5800平方米。
为在规划和后续的建设中充分体现公园的生态与文化元素,规划方案考虑通过合理应用公园现状地貌,不仅将美术馆临江安排,提高了场地利用效率,更是从地质地貌、气候植被、民俗文化、红色文化等多角度介绍了雅安独具魅力的地域文化和“北纬30°文化”。
根据《北纬30°公园景观设计方案》中的专项设计,整个公园将按照场地的功能需求,整体分为入口广场区、湿地科普展示区、滨江休闲带、林下休闲区、台地景观带、社区健身活动区等六大功能区,各功能区之间相互联系,互为补充,以充分满足游人的不同使用需求。
原则:发扬安全性生态性亲水性公共性
按照雅安滨水绿地系统的规划目标,在打造滨河空间系统中,将以提高两岸景观环境设计水平为根本出发点,把滨水空间建设成为一个:生态雅安靓丽的风景线,宜居雅安别具魅力的“城市会客厅”。作为我市滨水空间打造中继青衣江公园、下沉式广场之后的又一大手笔,北纬30度公园在设计中延续并发扬了安全性、生态性、亲水性、公共性等科学规划设计原则。
每一项景观工程都是对自然生态的延续,只有使之自然融入周边生态系统,才能真正达到保护生态和发展生态的最佳效果。以其中的生态性原则为例,方案将尊重与保护河道生态环境作为了河道景观设计的基础。如:植被缓冲带应当连续贯穿整个河道,保证生态廊道的连续性,减轻人类活动干扰;避免单一物种,促进生态系统的自然演替和多样性的形成;维护原生态植被、选用乡土物种,避免外来物种的引进。
作为一项面对广大社会公众的大型公共基础设施,如何保障滨水岸线的公开性和开放性,直接关系到这一景观带能否得到其受众的认可,因为城市公共空间是一个城市形象体验的最佳场所,而参与其中的主角毫无疑问就是由个体组成的人。
因而,在北纬30度公园的设计中,方案全面考虑了公共空间本身应当达到便捷、使用方便、成为公共生活载体的需求。同时基于这样一种以“人”为中心理念,不仅强调了空间的公共开放性,而且强调了“人”对城市空间的“体验”与“使用”。而这一点在公园整体功能分区中的湿地科普示范、滨江休闲带、林下休闲区中都将得到充分的展示和体现。
特色:展现多功能文化生态绿地
作为一个规划建设面积达数万平方米的公园,如何克服并充分利用场地地形高差、如何展现文化特色、如何营造滨江活力都将极大地考验规划和建设者的智慧。
在因地制宜方面,考虑到整个公园场地属于狭长带状用地,停车场、服务建筑等设施的设置容易影响到地面场地内各区域的相互联系,为同时满足公园承载周边用地部分停车的需求,设计中将采用地下和半地下空间的方式,设置总面积达8000平方米的停车场。
在互动式文化体验方面,整个公园将以北纬30度广场为中心,台地景观带为载体,配合空间解说系统设计,使台地景观带成为“北纬30度”的文化体验廊道,让游人在娱乐休息的过程中感知其中的文化。
北纬30度广场则以向人们介绍雅安与世界其他地域同样纬度景点的关系,并从自然和人文两个角度分别介绍雅安的地质地貌、气候植被、民俗文化、红色文化等内容。以从内容和空间上形成互动式的体验方式。
同样,在营造并盘活滨江景观的设计中,方案充分考虑到了游人与公园自然景观的融合。“以道路交通为例,方案也充分考虑到了游人与公园自然景观的融合,以及在有限空间满足更多公共需求等多方面的设计。”市城乡规划建设和住房保障局规划科相关负责人介绍,在道路交通系统方面,有以自行车道、滨江游步道、梯田栈道为核心构建而成的,满足不同体验的慢行系统,进而建立起广场、平台、游园之间的纵向联系,将更多的游人引向滨江界面。
而在重要节点设计方面,北纬30度广场无疑使整个公园的最大亮点和核心所在基于场地大小限制,整个广场将采用更适合以满足公共艺术小品与功能空间相结合的形式,展示北纬30度文化。
记者 孙振宇
公园让市民生活更美好
对于生活在市区南二路的邓婆婆来说,每天最幸福的事情就是吃完晚饭后,和老伴儿一起到市区三雅园去逛一逛,兴致来了,还可以随着激情的音乐,扭动着身子,跳一场“坝坝舞”。“在这里,我们可以呼吸着青衣江边的新鲜空气,望着沿江的一片墨绿景色,感受城市公园带给我们的惬意和悠闲,心情也会格外的舒畅。”邓婆婆乐呵呵地说。
近年来,我市城市公园正在逐渐发展、壮大,除了有汉文化广场和茶马古道节点在市区两端遥相呼应外,还有三雅园、沿江公园、青衣江公园等大大小小的公园犹如一颗颗绿色的宝石镶嵌在雅安的城市中,人们在这里休闲娱乐,放松身心,获得快乐。
三雅园
目前雅安最大的主题公园
没有文化的建筑物不可能成为经典,没有文化的城市不可能有吸引力,唯有以深厚的文化底蕴,一个城市的吸引力、凝聚力才会恒久不衰。
2005年,一个承载着雅安“三雅”文化的三雅园在市民的翘首以盼中揭开了它神秘的面纱,这也是至今雅安最大的主题公园。
占地面积达6.7公顷的三雅园,位于青衣江北岸青碧山脚下,它背衬青碧山,面临青衣江,是一个开放型公园,整个公园以雅雨、雅鱼、雅女为创意设计,引江水筑内湖,水景相映,构筑丰富的亲水空间,将绵绵雅雨、清清雅鱼、悠悠雅女,融汇一园,体现雅安浪漫的城市形象。
三雅园不但为城市建设增添了一道美丽的风景线,也为市民提供了一个好的休闲场所,更为雅安的“三雅”文化起到了宣传作用,充分展示雅安的魅力所在。
除了有层次丰富的景观外,三雅园内部还设有文化功能区、儿童活动区和滨江休闲区等,可同时容纳上万人,这里已经成为雅安举办各种活动的一个重要场地,也是市民休闲娱乐的好去处。
茶马古道广场 汉文化广场
遥相呼应 诉说雅安厚重文化历史底蕴
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雅安既是重要的边茶产地,也是边茶入藏进行茶马贸易的通道——“茶马古道”的起点。
茶马古道广场面积9000余平方米,位于康藏路终端,成雅高速公路多营进出口处,其位置正处于川藏公路由藏区进入雅安的门户。广场运用“双马饮水”雕塑、“古道遗迹”、“酿茶历史”浮雕及“马蹄栈道”地面装饰等一系列手法,并衬以“喷泉”、“叠水”等水景,再现当年“榷茶交易”的盛况。
如今,茶马古道广场已经成为了雅安标志之一,当一辆辆车经成雅高速公路来到雅安,车上的人总会被这里古铜色群雕所吸引,人们会停下脚步,走近群雕,拿出手中的相机,从不同角度按下快门,将这里的景致收藏于心。
茶马古道广场雕塑以人马为主角,共12人、3匹马,以茶马互驿为题材,反映的是一群形态各异的背夫,或站或行,负重前进在崎岖山路上,再现了汉藏之间互通有无的一段历史。其中一位妇女还在喂着怀中的小孩,其神逼真,其形动人。从318国道看去,背景是苍翠欲滴的青山,也为雕塑平添了一份生动。
而在雅安城市的东大门,穿过金鸡关,彰显着汉代文化古典韵味的一个建筑群跃入眼中,这就是汉文化广场。汉文化广场采用仿汉代建筑风貌,广场由西向东为乱石铺砌的道路,汉风石桥、“世纪汉鼎”、“雅州赋”石刻,充分体现出人类由蒙昧走向文明的历史进程。
茶马古道广场和汉文化公园矗立在雅安城市的两端,遥相呼应,向过往的人们诉说着雅安厚重的文化历史底蕴。
青衣江公园
山水城有机融合
青衣江公园于2004年完工后投入使用,占地面积13700平方米。青衣江公园位于临江路下段,项目设计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原有地形,将山、水、城有机融合,达到建筑与自然完美结合的效果,景观及建筑风格现代时尚,这里鲜花绿草与水面交相辉映,大树、灌木相映成趣,绿树绵延多姿,江面景致开阔,是东城区重要的绿地景观和市民休闲漫步的绝佳去处。
白天,人们来到这里的茶廊、咖啡屋,点上一杯下午茶配上些零食,一边品茗喝咖啡,一边和亲朋好友谈天说地,享受在青山环顾、绿水环绕中休闲的午后。
到了傍晚时分,在青衣江公园的十二生肖广场上,不少老太太就会在这里扭动着身姿,跳起民族味道浓郁的舞蹈。她们虽然年龄大了,但是手脚灵活,跳出来的舞姿也很有味道。
沿江公园
浓缩雅安山水特色
位于雅安城西片区的沿江公园于2005年向市民开放,占地面积达23000平方米,全长约700米。
按照“城在山中、水在城中、路在绿中、人在花中”的规划思路,沿江公园内的景观主题分为“琴”“棋”“书”“画”“茶”“诗”六个部分。其中,园林假山、楼宇亭阁相间其间,现代材料和古典元素的有机结合,显得有趣而生动,也充分诠释了“精、美、特”山水园林城市和“川西明珠”城市的崭新形象。
小桥流水人家,沿江公园浓缩了雅安城市的山水特色,修好之初,就成为了市民休闲的好去处。走进沿江公园,古朴的小桥,优雅的回廊,青翠的修竹,曲折的小径,亮丽的灯光……将雨城的清新和浪漫渲染得淋漓尽致,加上临江的优美环境,置身其中,很容易就会让人忘记时间。
首席记者 康君
责任编辑:姜丽
来源:北纬网-雅安日报 日期: 2012-09-07 09:15:00
编辑:姜丽
北纬网 版权所有 本网常年法律顾问:四川雅州律师事务所袁红伟(18980172300)律师
本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yarbs#beiww.com(请将#替换为@) 举报电话:0835-2350262 17781610663 公众投诉举报处理制度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51120170012号 蜀ICP备14021017号-1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川B2-20080121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川字第0010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