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12-12-12 09:02:07 北纬网-雅安日报
破篾
灯笼工艺品引来大家的观赏
修长的苦慈竹、笔直的金竹、柔韧的慈竹……举目望去,到处竹海茫茫,微风吹过,竹林沙沙作响,让人恍若置身于电影《卧虎藏龙》里的场景一般。
雨城区孔坪乡有林竹5万余亩,是雨城区林竹大乡,这里竹资源非常丰富,是外人难以想象的。
有这样得天独厚的资源,孔坪乡的林竹产业却一直停留在粗加工阶段。如何推动孔坪乡竹编产业上档升级,由原来简单粗放,主打低端市场的竹制用品向生态环保,富含文化气息的竹编工艺品市场进军,做大做强林竹经济,让村民增收致富?
水果篮、菜篮、鸡蛋篮、茶叶盒、礼盒……短短一个月时间,当地百姓利用这样的得天独厚资源,巧手编织美好生活,将竹子编成了一件件与生活息息相关的东西,吸引了众多商家前来订单。
“截至目前,我们已经与客商签订了价值60多万元竹编产品的生产订单,有力地保障了今后竹编产品生产和销售的可持续性。”从村民的笑脸中,仿佛看到小小竹子正引领着全村人民走上致富之路。
小竹编大智慧
竹编需要10多道工序
12月7日是“大雪”节气,天气更冷。早上9点,行进在孔坪乡道路上,薄雾轻笼,霜重色浓,给人萧瑟之感。
但一进该村周公山竹编工艺培训学校,操场上堆着一垛垛竹竿,老人、妇女们围坐在竹垛旁,一边整理竹竿,一边唠家常,锯竹子的“嗤嗤”声、刮青的“嘶嘶”声不绝如缕,汇成一曲悦耳的交响乐,生动中产生暖意。
“第一道工序是锯竹,我们现在是第二道工序刮青。”操场上,几位上了年纪的大爷正埋着头,专心致志地摆弄着手中的竹子。
别看他们还是学员,可对于竹编的整个制作过程已经非常清楚。
“竹编要经过锯竹、刮青、破篾、拉丝、染色、晾干等10多道工序,处理成细如发丝的竹丝,再运用手工编织而成。”据介绍,竹编作品以优质竹子为材料,选竹子很有讲究,竹龄一年的不能用,最起码要选三、四年的竹子,并且是长得茂盛的竹子。
然后是劈篾,将竹子加工成篾丝或篾片,劈篾要洗干净竹子、绞平节疤。“劈篾十分讲究技巧,手和刀要成一条线,双手用力要均衡。”老人们拿起镰刀,开始破竹制蔑,期间镰刀在老人手中运行生风,刮青、破蔑、拉丝……一道道工序熟悉又快速地进行着。
说到破篾,老人们笑了起来:“你别看我们老,这个步骤需要有一定基础的人来做,平时我们用镰刀编背篓、簸箕,还是有经验积累,每到这个工序,妇女们靠边站,我们便派上了用场!”
再晾干竹丝,把需要染色的竹丝染成各种颜色。
最后便是编织,编织时一般从底部开始,先用竹篾按经纬初步编出底部后,固定在模具上,然后按习惯的编法由下往上编,长长的竹丝瞬间就组成了各种图案。
说话间,一片片竹篾就劈好了。老人们破篾的过程虽说花了很长时间,但剖出来的篾片,粗细均匀,青白分明,破篾的娴熟技术令记者惊叹。
30余类竹编制品
吸引60多万元订单到手
“赵老师,快点过来帮看看,我咋个编不起走了!”
“哦,你仔细看,你这里编错了,看到没?”
“是的哦,我马上把它改过来。”
而在里屋的妇女们,一个个竹篮在她们的手中已经逐渐成形。她们有的埋头专心致志编织着,有的正聚在一起,仔细对比模型商量着。而竹编培训老师赵碧华更是忙前忙后的,帮各个学员看看他们手中的竹编进程。
“你看没一个偷懒的,都非常用功。”赵碧华已经和学员们一起待了整整一个月,一个月来,他从锯竹、刮青、破篾、染色、分丝等竹编基本知识讲起,手把手地教学员编织。
“我将培训的内容分为初、中、高级三个等级,每个等级需要一个月的时间。目前,学员们刚刚进入中级阶段。”
由于时间紧,在学习过程中,很多学员都是忙完家务后提前来上课,下课时间也常延时,学员们的刻苦用功,赵碧华也深受感动。“他们的悟性都很高,通过指点后,仅仅一个月的时间,就能按照图案编织。”赵碧华说,一些学员的竹编产品已经卖出去了,还有的已经收到了订单,这也大大提高了大家的积极性。
“对于装饰用途的产品,颜色可以五彩斑斓,而对于装食品的用具则不染色,以免污染食物……”在赵碧华老师的介绍下,记者在一间十平方米左右的房间里,看到了学员们的作品,用竹子编成的水果篮、菜篮、鸡蛋篮、茶叶盒、各种礼盒整整齐齐地摆放在桌椅上。
“孔坪乡的竹子资源丰富,并且质量非常好,非常适合发展竹编产业。”赵碧华介绍说,截至目前,学员们已生产出各类竹编制品30余类,涉及包装、日用、商用、装饰等各个领域,已经与商家签订了价值60多万元竹编产品的生产订单,有力地保障了今后竹编产品生产和销售的可持续性。
加大人才培养力度
为留守人员找挣钱活儿
“很珍惜这次机会,从第一天培训开始,我们都没有缺席过。”正在刮青的几位大爷告诉记者,年龄大了出门不方便。参加竹编培训,不日晒雨淋,离家也近,也就不敢缺席。“就等着学好了,挣点钱,帮助家里减轻些负担。”
据介绍,11月7日,雨城区第一家竹编培训学校在孔坪乡成立。第一期培训班孔坪乡共有1000余名群众踊跃报名参与,最终经过组、村、乡三级筛选出100余名报名人员参与第一期培训。
孔坪乡党委书记王华告诉记者,本次培训活动是培训计划的第一期,培训结束后,还将在其他乡村进行。其目的是为了让留守在家的妇女们也能有一个挣钱的活儿做。而之所以将此项技术当作留守妇女及老人们的生财之道,主要考虑到竹编工艺品成本低且工艺不太复杂。竹编时可用闲暇时间来做,不占用农活时间,这样妇女们可以一边照顾家,一边完成编竹活儿。
“为了让大家能全身心投入到培训中,政府将按照参训学员出勤率多少,每人每天补助10元钱生活费。”据介绍,此次参加培训的除了年龄偏大的男学员,以及部分残疾人外,绝大部分是留守妇女。
王华说,市委、市政府相关领导非常重视竹编产业的发展,接下来,孔坪乡将继续加大人才培养力度。以竹编培训学校为平台,继续开展竹编培训,力争在3至5年内,培训出合格的初级技工6000人、中级技工3000人、高级技工1500人、技师500人以及持有学历教育凭证的技师150人,使全乡就业率提高到90%以上,为全乡竹编产业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前不久,孔坪乡工作人员赴全国竹编产业之乡浙江安吉考察后,决定结合孔坪乡实际,采购相应机械。”届时,将极大提高竹编生产效率,推动竹编产业化。
一把镰刀养活一家人
和大家一起学竹编工艺的村民李荐品,和蔼可亲,箩筐编得很顺手。在他座位的身后,放着一张木桌,木桌上摆满了竹篮、簸箕、草莓篮、水果篮等竹编工艺品,这些竹编工艺品全是他在短短一个月时间里,编织的成果。
李荐品今年45岁,“我编织竹器已经有30个年头了,现在跟着老师学,相比其他学员要轻松些。”李荐品笑着告诉记者,30年来,他编过很多种竹编工艺品,竹篮、簸箕、背篓、箩筐最为拿手。
“短短一个月的培训,学到了很多新的技术,学会编很多新的产品。”尽管李荐品从15岁就开始学习编制竹器,但培训还是让他觉得受益匪浅。在课堂上,老师们教会了包括李荐品在内的全体学员,很多新的编织样式和方法,以及各式各样、色彩缤纷的水果篮、菜篮、鸡蛋篮、茶叶盒、礼盒、腊肉盒等用具。
李荐品说,一条条竹篾在老师手下不出几分钟,就生动起来。甚至是他们在纸上画出的图案,老师也能编出来。这让李荐品感叹不已,“我要认真学习,练好编织手艺。”
因为有基础、学得快,李荐品在老师的帮助下,也开始在竹编创作上进行创新。比如草莓蓝的椭圆造型、提篮的外形设计。
在孔坪乡竹编产品展示馆里,记者看到李荐品编织的草莓蓝和水果篮被整齐地放在了里面。最让李荐品自豪的是,这两种竹编工艺品,已经与成都某公司签下订单,就等李荐品赶快编织完工。
不过对此,李荐品还是很谦虚。“这才刚刚起步,我要学的还很多。”
从其他学员的口中记者了解到,李荐品除了编得好,每天还是来得最早,走得最晚的人。“早上8点不到,我就要赶到学校,给大家开门。下午六点,等大家都走完了,我才关门回家。”
因为手艺好、人热心,李荐品被选为竹编培训班第五组组长。说到这个,李荐品竟有些不好意思:“我主要是有30多年的竹编经验,大家又是同一个乡的,老师忙不过来的时候,我就帮帮他们。”
果然,一个月以来,李荐品共编织了大大小小共60余个竹编工艺品。“如果不是要花些时间帮帮大家,我编得更多。”李荐品指着自己的劳动成果骄傲地说。
“一把镰刀养活一家人”从李荐品的口中记者了解到,培训前,李荐品和家人主要靠他编织竹编工艺品为生。30多年来,他坚持在家编织竹编工艺品,然后拉到城里出售,一年能赚2万左右。如今,李荐品希望,跟着老师学会更多新的编织样式和方法,实现在家也能创业。这样既能照顾家人,又能过上好日子。
“我要靠双手编织美好生活!”
正在编菜篮的刘雅君,是和大多数学员一样的初学者。学竹编之前,她是个标准的家庭主妇,照顾孩子和家庭。
“大家都安心来参加培训,培训是免费的,培训结束后,还能领到每天10元钱的生活补助。”刘雅君告诉记者,孔坪乡的村民由于条件所限,离城较远,村民们经济收入主要靠青壮年男子外出打工挣钱,家中一切农活均由妇女及老人承担。
为此,为了让留守妇女在家也能创收挣钱,孔坪乡党委、政府从关心民生问题出发,请竹编专家面对面教学,将实用技术送到留守人员手中,教会留守人员在家也能创业,也以此带动了乡村竹编工艺的发展。
“这些年来,乡里许多年轻人都选择进城务工。参加竹编培训,就是要证明,留守的老人和妇女也不会闲着,我们要靠双手编织美好生活!”刘雅君说,如今编竹编,不仅每个月有了收入,还兼顾了家庭,日子也更充实了。
“等学好竹编手艺后,一个月也能赚2000元左右。”刘雅君告诉记者,她正在编织的菜篮,编好后,能卖三十元左右,一个月下来,就是一笔可观的收入。
“守着家里竹编,不担心不牵挂,农忙时少编点,农闲时多编点,投资少创收多。”的确,当地村民利用空闲时间投入竹编生产,不但投资少,而且见效快、效益好,老少上阵,不误农时,一举两得,“编”出了一条美好生活的致富之路。
记者手记
在雨城区孔坪乡采访时,很多地方几乎销声匿迹的传统竹编手艺在这里却火了起来,而且成了留守村民们农忙之余赚外快的“法宝”。
据老人们介绍,几十年前,雅安农家几乎家家户户都会竹编,竹编手艺世代相传,薪火不断。每到农闲时节,总能看到男男女女、老老少少的农人坐在门前院落,破竹划篾、匀丝编织,只见十指舞动、竹篾翻飞,那些农家常见的箩篼、箩筐、晒垫、围席、筲箕、蒸笼、竹扇等,便从他们的手中悄然成型。
随着塑料制品的出现,竹编制品几乎被淘汰了。但近年来,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强,竹编制品又逐渐有了一定的市场,竹编工艺品也重新受到了人们的欢迎。
采访时,记者了解到,眉山以及其他城市的竹编产业发展很好,但他们的竹子来源于雅安。雅安竹资源非常丰富,是外人难以想象的。既然我们有这样得天独厚的资源,何不利用自身的资源,做大做强竹编产业,让当地村民增收致富?
雨城区孔坪乡正想办法,利用自身的资源,推动孔坪乡竹编产业上档升级,由原来简单粗放,主打低端市场的竹制用品向生态环保,富含文化气息的竹编工艺品市场进军。
相信不久的将来,会看到更多村民享受着竹编给他们带来的生活巨变。
记者 宋丹青
责任编辑:姜丽
来源:北纬网-雅安日报 日期: 2012-12-12 09:02:07
编辑:姜丽
北纬网 版权所有 本网常年法律顾问:四川雅州律师事务所袁红伟(18980172300)律师
本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yarbs#beiww.com(请将#替换为@) 举报电话:0835-2350262 17781610663 公众投诉举报处理制度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51120170012号 蜀ICP备14021017号-1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川B2-20080121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川字第0010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