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13-04-06 09:45:26 北纬网-雅安日报
◆一段传奇故事
一对夫妻,在偏僻的小山村中,靠着自己的绵薄之力,撑起了一座学校。
◆一个反问与答案
郭老师一直在讲述过去的31年,同一个问题一连反问了好几次:我自己也不明白,咋就会被山里的孩子们给留住了,还把丈夫也拉进了山里?其实她不是不明白,答案就在她心里。
◆一段爱情与坚守
郭老师已经在这里坚守了31年,1995年,丈夫文老师从条件好些的汉源县马烈乡新华中心校申请调到了安乐乡鹤梧小学,因为这里距离妻子教学的水沟村小只有3公里,夫妻俩至少每个周末可以团聚一次。2006年,文老师又申请调到水沟村小,与妻子一道托起大山的希望。
“夫妻小学”一个有关坚守、爱情和责任的故事。郭光琼老师与文成忠老师的坚守,最重要的原因无疑是为了孩子。
汉源县安乐乡的大山深处,有一个名为水沟村的小村庄。水沟小学就坐落在这个丛山环抱的小村庄里。和不少山区村一样,这里抬头见山,低头是树,景色宜人,可是交通不便,村民生活简单、艰苦。
这样的生活环境,加上村小艰苦的条件,使得30多年来,老师们总是来了又走。这已经成了这个小村子里破不开的一个循环。这三十年中,只有他们留了下来。这一留,妻子郭光琼就留了31年,丈夫文成忠也已经留7年。这些年来,面对一次次离开的机会,他们彷徨过,但最终,山里孩子渴求知识的眼神让他们留了下来。
水沟小学在哪?2日,记者从安乐中心校出发,搭乘摩托车前往安乐乡最为偏远的水沟小学。在弯弯曲曲的乐西公路上向山上行驶了20多分钟后,摩托车拐上了一条崎岖的乡村公路。行驶10多分钟,在村民的指引下,摩托车又拐上了一条不到1米宽的稀泥路,前行几百米后,终于停了下来,映入眼帘的是一栋年代久远的两层砖瓦房和一块10多平方米的水泥坝子。
这便是深藏大山深处的水沟小学。在二楼两间教室的两位老师面前,仅有的几个学生和几张课桌,使得20多平方米的教室显得空荡。
已经52岁的郭光琼是水沟小学教龄最长的老师,村民们戏称她为“校长”,而58岁的文成忠则算得上是“副校长”了。
他们既是同事,也是夫妻,如今的水沟小学便是由这对夫妻老师和7名学生组成。
“现在只有三年级和五年级两个班,7个学生,以前学生最多的时候有200多人,一至六年级各一个班。”郭光琼说,近些年来,随着村里人外出务工的人越来越多,一些有条件的家庭逐渐将孩子送到山下甚至更好的地方读书,留在村里读书的孩子也越来越少。
“作为老师,自己的学生一个接一个地走了,总觉得自己就没有存在的价值了。”郭光琼说,每当有学生要离开的时候,她都很矛盾,但内心深处还是觉得他们应该走出大山去,接受更好的教育,“我在这儿教书,不就是让孩子们走出大山吗?”
趁下课时间,文成忠走到走廊尽头,打开电磁炉,洗了一些土豆放进锅里,这便是他们的午饭了。
房门敞开着,进门几张课桌摆在一起,上面放着菜板、菜刀等厨具,屋子一角放着一张床,四条腿已经坏掉,两端各用一张长条凳支撑着。窗台前,两张课桌拼在一起,上面整齐地摆放着一摞书和圆规、量角器等教具,这里便是两位老师的办公室兼宿舍,除了电磁炉,其他的电器便是一盏电灯和一台老彩电了。
每到周末,夫妇俩都要到安乐乡采购一些猪肉、蔬菜、米和面等。由于没有冰箱,保鲜时间不长,一周内几乎近一半的时间吃素,而其中大多时候都是啃土豆。见有记者来访,郭光琼又拿出几枚平时舍不得吃的鸡蛋一起煮在锅里。环顾四周,这已是记者所能看到的最好的、招待客人的东西了。
郭光琼曾有多次机会可以离开水沟村到条件好一些的地方教学,但为了山里的孩子,她都放弃了。在2006年的改革考试中,郭光琼成绩虽然算不上拔尖,但也很优秀。借此机会,她原本可以离开这个偏僻而简陋的学校,但是最终她还是选择了留下。
后来,县、乡两级政府曾想让村里的孩子到乡中心校读书,他们又一次可以离开,但一些学生家长不愿意孩子这么小就离开家寄宿学校。面对乡亲们的恳求,他们再次选择了留下。
“以前高中刚毕业就在马烈乡做小学教师了!”回忆起当年刚刚做老师的情景,文成忠感觉还是昨天的事情一般,不知不觉到今年已经快要退休了。
马烈乡是文成忠的老家,在那里,他就执教了21年。后来经过努力,他考上了师范校进修。进修完的文成忠,却没有选择更好条件的学校,他主动申请了去鹤梧村的学校。
“那时候这个水沟村不缺老师的,所以我没有机会过来。而鹤梧就在现在水沟村和马烈乡之间,这样我也算离她就更近了。”文成忠笑着回忆起了自己的“转学”经历。
“水沟村是她的老家,她在这里教了24年书,要她离开孩子,离开家乡去其他地方,她舍不得。”几十年的相处,文成忠已经很了解郭光琼的性格。所以在2006年民师改革之后,当郭光琼继续选择留在水沟村时,文成忠也申请到了这里。
“这里太偏僻了,交通也不便让她一个人呆在这个地方,我也不放心,所以只能申请调过来和她一起了。”坐在郭光琼旁边的文成忠接着说道。
“那时候,这里加上她还有三个老师,现在就只剩下我们两个了。如果当时我不来,现在就只剩下她一个了。”文成忠笑着望向郭光琼。
现在夫妻二人,每天生活虽然过得艰苦,但是也算是简单。一人一个班,上完课还可以一起在村子里散散步,不用再向以前那样隔山相望了,这对于他们来说或许也是一种满足。
在与这对夫妻老师的对话中,他们一直重复着一句话“别让这所学校垮掉!”
据郭光琼介绍,她也曾是这里的学生。最热闹时候的两百多学生和现在的七个学生之间,反差巨大。
“有些学生家里实在是困难,让他们去其他地方读书,他们承受不起。”郭光琼有些伤感地说道,“让一二年级的学生走7公里山路下山去读书更不可能。而高年级的的学生,每个月200来块的生活费对部分家庭来说也是难以承担。所以最终还是会有学生留下来的。”
“前几十年,民师每个月都只有几十块钱的工资。直到2006年的改革,工资才涨了。条件是有些艰苦,但艰苦成为习惯,也就不觉得了。”郭光琼说,哪怕学校只有一个学生,他们也会坚持下去。让更多的山区孩子能掌握知识,走出大山,用知识改变命运、改变家乡贫困落后的面貌。这是他和妻子最大的愿望,也是他们坚守下来的动力。
郭光琼52岁,文成忠58岁,这意味着还有两年,两人就要退休了。面对摆在面前的现实,夫妇俩忧心忡忡:“我们过两年就都退休了,这个学校怎么办?这里的娃娃怎么办?”
“如果我们走了,这里很多年幼的孩子只能呆在家里,可能要10多岁才能下山读书。”郭光琼说,如果他们走了,孩子们会错过最佳的上学年龄。
曾在水沟村任教过的老师也不少,年老的、年轻的都曾有过,但是几乎都呆不上几年就离开了。
“没有老师,肯定是留不住人的。”郭光琼现在最大的愿望就是,希望可以调来新的老师,别让这所学校垮掉。
记者 郝立艺 马力
责任编辑:李仕丽
来源:北纬网-雅安日报 日期: 2013-04-06 09:45:26
编辑:李仕丽
北纬网 版权所有 本网常年法律顾问:四川雅州律师事务所袁红伟(18980172300)律师
本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yarbs#beiww.com(请将#替换为@) 举报电话:0835-2350262 17781610663 公众投诉举报处理制度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51120170012号 蜀ICP备14021017号-1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川B2-20080121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川字第0010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