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13-05-11 11:23:52
从“5·12”汶川特大地震到“4·20”芦山强烈地震,多灾多难的雅安人,短短5年时间就经受了两次地震重创。
震灾摧毁了家园,夺走了生命,同时给生者留下了短时间内难以修复的心理创伤。但是,生活还要继续,家园还要重建,尽早走出心理阴影,是从灾难中奋起的关键一步。
从4月20日到现在,采访中记者遇到了许多奋战在抗震救灾一线的人,他们在带给人们希望的同时,也经受着震灾的心理考验。而那些身处重灾区的人们,在面对残破的家园和伤亡的亲人时,心理要承受的伤痛更大。
青少年
对死亡的恐惧充塞内心
地震之后,家住芦山县城的7岁小女孩卫佳艺,在帐篷里趴了一天,一动不动。两次大地震,让小佳艺失去了亲人,也失去了朋友。
“隔代亲”是中国一种普遍的现象,卫佳艺也不例外。她很喜欢外公,有些方面甚至超过父母。但是在“5·12” 汶川特大地震时,她的外公和曾祖母相继去世。
卫佳艺很难过,小小年纪的她或许已经从5年前的悲伤中走出,但就在短短五年之后,地震再次来袭。前一天还在和卫佳艺一起玩耍的邻家大姐姐,不幸被倒塌的墙壁砸中,小佳艺再也见不到她了。
这次地震中,卫佳艺也受了一点轻伤,和父母一起住到了临时安置帐篷里。但是小女孩却只是安静地趴在帐篷里,一动不动,一句话也不说。
直到晚上,在母亲的劝说和关心下,她才冒出了第一句话,“我害怕,我不想死。”
比卫佳艺大一点,家住宝兴县灵关镇的蔡彬燕今年12岁,地震时,她和父亲正在灵关镇街上。在父亲的保护下,她躲到了一个宽敞的地方。眼前的景象让她恐惧万分——房屋不停地颤抖,一个同学的父亲差点被倒下的大树砸到,街上到处是奔走的人群,以及刷刷掉落的砖头瓦片。
“当时腿不停地颤抖。”蔡彬燕回忆起当时的情景还有点害怕,她说,“5·12”汶川特大地震的时候,她在教室里,恐惧远没有这次来得强烈。
蔡彬燕告诉记者,在刚地震后的几天里,她都好怕地会裂开,然后自己会陷下去。而且那几天,她经常会梦到和地震有关的噩梦。地震时候看见的景象,经常会在脑海中浮现。
任何形式的灾难都会对孩子心理直接造成伤害。面对“4·20”芦山强烈地震,我们究竟该怎样对经历了一次或两次大地震的孩子进行心理疏导?
康复方法
说出来 不去看 多做游戏
“经历了地震的孩子都会有一个共同反应,会呈现出害怕将来的灾难、对上学失去兴趣、行为退化、睡眠失调和畏惧夜晚、害怕与灾难有关的自然现象。”我市田家炳中学心理教师毕恒婧说,经历如此大的灾难,孩子产生恐惧情绪是正常的,所以对孩子进行心理疏导时,要尊重孩子的感情,对孩子的恐惧表现要镇定、充满同情地作出回应,设法舒缓而不是压抑。
“要让孩子对地震有一定的科学认识。”毕恒婧说,应该让孩子明白地震是地球板块运动所致,并不是凭空出现的灾难。同时,引导孩子表达恐惧和不安,让惧怕得到缓解,重新建立安全感。但在这过程中要尽量避免让孩子看到灾难性的场面,包括图片、电视播报、网络新闻,避免对他们造成一种循环的恐慌记忆链。也要避免把自己的害怕和不安传输给孩子。
“快速解决灾区儿童的教育问题,可以有效减少学龄期儿童的心理问题。”毕恒婧说,除了正常复课外,对于较小的孩子,可以让他们多参与游戏活动,这是驱走恐惧感的一种重要手段,在游戏中孩子会重拾欢笑,舒缓恐惧情绪。
老人
紧张敏感 安全感缺失
20日早上8点,宝兴县灵关镇钟灵村8组72岁的杨玉仁,和往常一样起床正在家里忙碌。
“突然房屋开始剧烈抖动起来,然后房屋有些地方开始倒塌。当时只有一种感觉,天要塌下来了。”地震当时,一种绝望感从老人心里萌发。
虽然侥幸逃过了一劫,但是之后老人心有余悸。随后不断的余震让杨玉仁心里的弦绷得很紧,对于身边的动静都会特别敏感。晚上睡觉的时候,身边一有响动,她就会惊醒过来。
“经历了两次大地震,这次更厉害。这段时间,睡不安稳,随时都觉得地在动。”这或许是杨玉仁更加敏感的原因。
比杨玉仁老人反应更强烈的,是宝兴县大溪乡的几位老人。震后,他们始终不愿离开自己的房屋。
“所有人都住进了临时帐篷,但这几位老人就是不愿意离开家半步。”参与大溪乡村民安置的乡武装部长冯伟说,这几位老人觉得自家房屋经历两次地震都没倒塌,应该是安全的。
实际上,他们的房屋已经开裂,成了危房,但老人们觉得只有房子才能给他们安全感,哪怕死也要死在房子里。
家庭支持 适当自理
本应安享晚年的,却在经历无情的灾难,如何赶走老人们地震后的心理阴霾,让他们放心安享晚年?市区某心理机构专业心理咨询师廖亚玲说,对老人,关爱与照顾是最重要的。
“经历了地震的老人很容易产生联想,引起对以往生活事件的回顾、回忆,尤其是对以往自己坎坷生活经历的回忆,产生不安全感。”廖亚玲说, 老年人因为年龄特点,知道自己未来的日子很有限,这次灾难可能会使一些老年人觉得生命如此脆弱,充满了不确定性,不安全感也会因此增加。因而必须以关心和照顾来增加老人的安全感。
“首先要增强家庭支持。家人要多跟老人聊天,陪伴的人要注意聊天内容,可以跟老人聊一聊现在饮用水有供应、通讯接通、爱心援助从四面八方涌来等与灾难有关的正面信息,逐渐转移他们的注意力。多问候、安慰老人,关心他们的生活起居,如老人睡觉时给他掖掖被子,多拥抱老人,这些小动作都会增强他们的安全感。”廖亚玲说,对老人的照顾同时也要把握分寸,要鼓励老人适当自理,子女或陪伴者过分的关爱、照顾会使一些老人产生自己无用、无价值感,适当自理会让其感到自己可以掌控生活,可以为自己做决定。
此外,还要多鼓励老人参加各种老年活动,对老人原有的兴趣爱好、精神寄托不要过分干涉,这样可以有效转移、冲淡老人的不良记忆和情绪。
前线人员
对家人充满内疚
20日,一个难得的周末,也是大多数人和家人共度假期的美好时光。芦山县公安局交警大队民警王诗崴正在家里休息。
突然的强烈地震,王诗崴感觉到了事情的严重,但是这个时候,他想得更多的却是自己的工作。
穿着便服,穿着拖鞋,挂着警官证,王诗崴跑到芦山县新老县城唯一通道东门大桥指挥交通,同时到场的还有芦阳交警中队长傅学龙等民警。这也让他们失去了陪伴在家人身边和帮助家人进行安置的机会。
在接下来的几天里,王诗崴等奋战在一线的民警只能偶尔给家人打个电话,关心下他们是否吃得好、穿得暖。
“家人最需要我的时候,我却没有时间安顿家人,不能陪在他们身边,心里总会觉得有些愧疚。”尽管家里人明白王诗崴工作的特殊性,也支持和理解他,但王诗崴自己对家人始终有歉疚感。
武警雅安市支队助理员余拥政,平时工作都在雅安。老家在宝兴的他,妻子、孩子、老人都在宝兴。在地震发生后,他随军到了宝兴执行任务。
“这么多天几乎没有回过家。”余拥政有点难过地说道,儿子感冒,老母亲身体不好,家里房屋受损,自己都照顾不了。
“而这个时候,我就在家门口。”说到这里,余拥政心里的歉疚感更浓。
不回避 善调整 过后弥补
为了抗震救灾,许多人都冲在前线,坚守岗位,没时间照顾、陪伴家人,心里难免会产生歉疚感,这种情绪会让人产生很重的心理负担。
“灾难过后,很多人都出现了对逝者内疚的情绪,他们为未能挽救更多的生命自责,为不能陪伴家人而内疚。”廖亚玲说,为了排解内疚和自责,很多人从早到晚拼命工作,用忙碌来回避这个问题,但一味的逃避只会加剧内疚带来的负面影响。
“首先应调整好自己的心态,要明白一点,自己并不是故意不陪伴家人,而是社会,灾区比家人更需要自己,自己在为灾区尽一份力量。”廖亚玲说,灾难面前,舍小家顾大家是一种美德,家人也应该会理解并支持这样的做法。再次,不要过多产生内疚感,要想到,等到灾难过去后,自己会有更多的时间去照顾陪伴家人,若是心理仍觉得不安,可通过电话或者网络方式与家人联系,通过与家人的交流沟通缓解这样的负面情绪。
媒体记者
行走现场 内心煎熬
《雅安新报》记者韩毅,在地震当天上午10点过就进入到了芦山县龙门乡进行采访。
“我看见树荫下被砸死的婴儿,只有三岁。也看见在被夷为平地的房屋前哭泣的老人,儿媳还在废墟当中。还看见……”韩毅讲述着自己在灾区的见闻,他说当他看见那些人,心里都会萌生一种想要帮助他们的冲动,但是最后发现自己什么也做不了。
“在这种情况下,心会相当煎熬。”韩毅开始不自觉地想要去逃避,不想去看,也不想去听。在灾后第8天,他向领导请求休假,他感觉自己一只耳朵似乎听不见了。
“这些天,在灾区里穿行,看见很多美好的事,也看见很多丑陋的人。我总是在感动与憎恶之间徘徊,心里感觉相当的矛盾。”同样在一线采访的一名记者这样说道。
有准备 多交流 及时释放
因为工作的特殊性,记者会在短时间内接触到很多人和事,这让他们短时间里的心理波动会很剧烈。
新闻记者作为第一时间赶到灾难现场的目击者,与受灾群众同样身处危境,同样体验到灾难性应激并在一定程度上发生恐惧、悲伤、愤怒等不良情绪反应。作为特殊职业的记者,该如何释放、缓解这些压力和不良情绪?
市精神病院精神科主任医师、心理咨询师周开庆说:“灾难发生后,在前线的记者会看到各种惨烈的画面,在采访过程中也要经历余震的危险,这会产生长期的负面情绪。”周开庆说,记者因职业的特殊性,需要学会适当进行心理调节,优化心理素质。
周开庆说,记者除了提高自身业务能力外,还应该学习相关的心理知识,尤其是灾难心理学知识。在突发事件降临时,记者首先要做好承受巨大心理打击的准备,其次要平衡自己的角色,及时调节心理。如果一旦出现了负面情绪,就一定要立即释放、调整,例如不停对人说话,倾诉灾难的情况,尽可能通过与人交流释放不良情绪。
其次,在灾难报道完成之后,记者需要进行一定的心理辅导,参加一定的社会活动,转移注意力,调节心理状态,以免灾难对生活造成长期负面情绪。 记者 蒋阳阳 郝立艺
责任编辑:李洋
日期: 2013-05-11 11:23:52
编辑:李洋
北纬网 版权所有 本网常年法律顾问:四川雅州律师事务所袁红伟(18980172300)律师
本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yarbs#beiww.com(请将#替换为@) 举报电话:0835-2350262 17781610663 公众投诉举报处理制度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51120170012号 蜀ICP备14021017号-1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川B2-20080121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川字第0010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