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13-08-05 09:10:25 北纬网-雅安日报
简单的一张白纸,简洁的一段文字,对于拿到高考录取通知书的考生来说,却有着不同寻常的意义。
高考录取通知书的不同寻常,在于每个考生通过10 多年的寒窗苦读,换来一生中最关键的成功,金榜题名,打开录取通知书那一瞬间,欣喜与荣耀无以言表。
自1977 年起至今,高考制度已经走过了36 个年头。国家通过高考选拔了人才,应考的青年人也通过考试改变了命运,那一幕幕的画面,成为一代又一代人弥足珍贵的记忆。
这种记忆,珍贵无比,是值得一辈子珍藏的礼物。
时下又到了高考录取通知书发放的时候,近日,记者分别采访了50 后到90 后的高考考生,听听他们讲述自己的高考故事。
50后:上大学
是直接推荐
讲述人:赵安君
1977 年,春天似乎来得更早一些,刚从“文革”泥淖中走出的中国,一片生机勃勃的崭新景象,社会生活渐入正轨。但年轻人还是感到前途迷惘,大量的知识青年还在广阔天地接受“再教育”。
“当知道恢复高考的喜讯后,我真不敢相信。”1955 年出生于雨城区严桥镇的赵安君今年已58 岁,他是1977年恢复高考后上大学的。
回忆起当年大学的录取情况,赵安君的记忆有些模糊。他说:“记忆中没有录取通知书,上大学是直接推荐。”作为镇上的首位大学生,赵安君在父母的带领下,从雅安一个偏僻的乡镇赶往了成都,然后到四川师范学院(今四川师范大学)报到入学。大学生活结束后,赵安君回到雅安,开始了教书生涯。
“在教师是‘臭老九’的年代,所有的阻拦和劝说都没有动摇我当老师的信念,我喜欢老师这个行业,还有两年就要退休了,对于我来说,能实现自己的理想是幸福和自豪的事,30 多年的教书生涯将成为我难以忘却的记忆。”赵安君说,经过1977 年高考的人都很坚强,不轻言放弃,用十二分的努力去争取,就有可能成功。
据悉,1977 年,新中国关闭了10年的高考大门重新打开。那年冬天举行了迄今唯一一次的冬季高考。
1978 年夏,高考再次举行,这次高考共有610 万人报考,但最终只录取40.2 万人。
两届“幸运儿”在1978 年春、秋分别入学。1977 年到1979 年出现了一个新名词:“新三届”。“新三届”特指1977 年恢复高考后的77 级、78 级、79 级大学生,以区别于66 级、67 级、
68 级“老三届”中学生。“要么端铁饭碗,要么扛锄头,考大学是改变命运的唯一
途径。”
提起那段高考经历,刘阿姨有点激动:“当年的师资水平有限,复习资料更有限。每天除了要帮家里干农活,仅有的一点时间都用来‘抱书本’了。那时候,能挺过来的,全靠的是坚韧的意志。”
1985 年,刘阿姨第二次参加高考,班上一些同学都去找“门路”了,但她还是相信“知识可以改变命运”。
回忆起当年的高考,可以说刘阿姨至今记忆犹新。那时候班上几乎每个同学的家庭都不富裕,但是大家对于教育还是比较重视的,大家都把高考当做改变自身命运的途径,“要么端铁饭碗,要么扛锄头,考大学是改变命运的唯一途径。”刘阿姨说。
1985 年的高考,是最后一届上大学有国家补助的招生,高考竞争压力非常大。
“那些年,我全靠坚韧的意志挺了过来。”刘阿姨说,书包里的每本书,她都背得滚瓜熟烂,当年的历史、地理课本上的世界地图、中国地图,包括它在哪一页,该书页上的注释,都记得很清楚。
通过自己的勤奋努力,刘阿姨终于考上了自己梦寐以求的大学。
毕业后,她当了几年公务员就下海经商,现在事业已小有成就。
70后:赶上包分配的末班车
讲述人:高宏
勤奋刻苦是当时大学生们的标签。1977 年出生的高宏,1995 年参加高考。
“时间过得真快,完全没意识到离那段刻骨铭心的高考记忆已经18 年了。”现在名山区工商局工作的高宏说,当年,勤奋刻苦是当时大学生们的标签。
高宏说,那时的学生很单纯,心里只有学习和考试。高考时,监考者、考试者即使都是熟人,可谁都不会想到“打小抄”作弊。应考者,遵守考试纪律,监考者,服从考试要求,考场的秩序很平静。
“激动、自豪,全家人都兴奋得不得了。”回忆起当年邮局把西南政法大学的录取通知书送到家的那一刻,高宏说,“当年名山有60 多个人参加高考,可考上的只有十几个,一旦收到通知书,那是一件光宗耀祖的事情,可别提大家有多高兴了。”
“一张录取通知书,可能会改变你的一生。”高宏说,当年的高考没有如今狂热,但那时的考生确实有一种信念,那就是知识改变命运,学知识报答国家。
“1997 年毕业后,只有部分学习好的学生包分配,其他是自主择业。我很幸运作为一名‘定向培养生’,毕业分到了与专业对口的单位。”高宏说,回过头来看,高考是人生的一个重要关口,不是说非要上大学的人这一生才算完整,只是有这么一次磨砺身心的考试,对于青年心理成熟的培养还是有好处的。
80后:毕业后靠自己打拼
讲述人:张磊
“2004 年,雅安实行的是估分填志愿,因为估分的情况不一样,高分的考生估分低了,就给分数相对要低、却给胆大的考生创造了机会。”张磊说,“当时我非常紧张,家人也不敢做参谋,自己心想如果考不上,很可能就要一辈子务农了。于是,保守地填报了乐山师范学院。”
2003 年,实施了20 多年的7 月高考制度迎来变革,高考时间提前1 个月,固定安排在每年6 月的7 日、8 日、9 日,高考告别酷暑。张磊说,“2004 年是实施的第二年,高考那两天,天气很好,不热也不冷。”说起高考,张磊最深刻的记忆就是紧张。虽然天气好,但他还是担心,基本上没睡好。不过他觉得认真做好自己的就行了,考完每一科后都不跟别人谈论考得怎么样,也因此高考得到了正常发挥。
“学费咋这么高哦!”2004 年8 月初,张磊拿到了大学通知书,笑着撕开信封,当妈妈看到“学费3700 元/学年,住宿费1200 元”的字样时,一连叹了好几口气。
张磊说,进了大学后,他才知道1988 年前,考上大学是不交学费的。到了1997 年高校全面并轨,学费持续增加。2004 年,高校学费普遍超过4000元。
60 分万岁,是大学学子的终极目标。“但我们那时,国家已不包分配,不学点技能,不在学校表现得好一点,将来的就业怎么办?”张磊说,因此,尽管学习没有高中时期那么刻苦了,但他也没怎么放松神经,在图书馆还是经常能看到他的身影。
2008 年毕业后,张磊在成都找到了工作。后来,因为父母舍不得离开自己的家乡,张磊又回到雅安。现在他已经成为一名优秀的人民警察。
90后:报名填写志愿
全部在网上
讲述人:郑雨莎
“激动、开心、流泪,那一天,我记得很清楚,永远也不会忘记。”2012 年7 月13日,郑雨莎拿到了四川师范大学寄来的录取通知书。“现在高考从报名到阅卷,再到填报志愿,都在网上进行。7 月几号我就在网上查到录取信息,但拿到通知书那一刻我还是哭了。”
“我是一名艺体生,艺体生的苦只有自己最清楚。”郑雨莎说,艺体生是一个特殊的高考群体。在整个高考过程中要经历两次考试,专业考试和文化考试。也就是说参加艺考的考生除了要参加高考外,还必须参加当地或所报考学校组织的专业考试,只有在专业考试合格且高考成绩达到目标院校录取分数线后才可能被录取。
“我们面临着两种压力,不仅要学好专业课,文化课太差了也不行。”郑雨莎告诉记者,此外,她还面临着来自家庭和学校无形的压力。
在家里,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每当家人聚在一起,她、高三、高考总会成为家人聊天时的重点关键词;在学校,不断地考试、不断地排名、各种励志标语、坐在座位上抬头可见的高考倒计时牌,所有这些都在告诉她,这个叫做高考的东西,正在从某种程度上决定和影响着她的未来。
“拼了,不想再有第二次高考了。”进入高三后,郑雨莎时常这样鼓励自己,她开始参加各种专业考试。为了给自己鼓劲,每次考试前,她都会面对镜子对着自己说:“加油,我看好你哦,你一定行!”
功夫不负有心人。专业考试后,她的编导和表演顺利过关,还通过了上海复旦大学视觉艺术学院的专业考试。
“填报志愿时,在家人的鼓舞下,我壮着胆子填报了我向往的大学,很幸运我被录取了。”郑雨莎坦言,当初选择艺考也有“用艺考换大学入场券”的心态,对于未来其实非常迷茫。
“一年来,在进入大学后的不断学习中,我也慢慢地找到了自己的方向。”郑雨莎说,如今她并不后悔当初的选择。
记者 宋丹青
相关链接
三十六年高考大事记
1977 年10 月12 日,国务院批转教育部《关于1977 年高等学校招生工作的意见》,正式恢复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制度。据统计,当年的报考人数570 万人,录取人数27 万人,录取率4.7%。
1983 年,教育部正式提出“ 定向招生,定向分配”的方法。规定在中央部门或国防科工委系统所属的某些院校,按一定比例实行面向农村或农场、牧场、矿区、油田等艰苦行业的定向招生。
1985 年,教育部规定:可以从参加统一高考的考生中招收少数国家计划外的自费生。一向由国家“统包”的招生制度,变成了不收费的国家计划招生和收费的国家调节招生同时并存的“双轨制”。
1985 年以后,高考改革的总体趋势向减少高考科目方向发展。先是将理科7 门、文科6 门各减为“3+2”共5 门,上海则实行“3+1”方案。
1989 年8 月,国家教委决定将标准化考试逐步在全国推行。
1997 年,中国高等教育试行并轨招生,高校学费开始增加。
2000 年,一直由国家“全包”的师范专业也实行收费,招生并轨改革完成。
1999 年,教育部开始推行“3+X”科目考试方案。广东省率先开始在高考科目设置和考试内容上进行改革。
1999 年,全国高校招生数在1998 年208 万的基础上激增22万人,高考扩招步伐正式启动。
2000 年,北京、上海、安徽进行春季招生改革。高考由一年一次增加为一年两次。
2001 年4 月2 日,教育部宣布取消对高考考生年龄和婚姻的限制。
2003 年,北大、清华等22 所高校被赋予5%的自主招生权。
截至2006 年,自主招生的高校已扩大到了53 所。同年,教育部允许香港高校在内地自主招生。
2003 年,实施了20 多年的7月高考制度迎来变革,高考时间提前1 个月,固定安排在每年6 月的7 日、8 日、9 日,高考告别酷暑。
2006 年,在北京、上海两地试行高考自主命题后,高考考场上共有15 个版本的高考试卷。
2007 年3 月5 日,时任国务院总理的温家宝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实行师范生免费教育。师范生免费教育重返大学校园。同时,山东、宁夏、广东、海南4 省区作为全国高中新课程改革的首批实验区。
2008 年,上海、北京两市继湖南、江苏、浙江之后,也实行了高考平行志愿的投档录取方式。考生可以填报几个平行的学校,然后按“分数优先、遵循志愿”的原则录取。
2009 年,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南京大学五所高校合作进行保送生和自主招生的选拔录取。
2013 年6 月,四川新课改后迎来第一次高考。
责任编辑:李仕丽
来源:北纬网-雅安日报 日期: 2013-08-05 09:10:25
编辑:李仕丽
北纬网 版权所有 本网常年法律顾问:四川雅州律师事务所袁红伟(18980172300)律师
本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yarbs#beiww.com(请将#替换为@) 举报电话:0835-2350262 17781610663 公众投诉举报处理制度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51120170012号 蜀ICP备14021017号-1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川B2-20080121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川字第0010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