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13-09-01 15:42:45 北纬网-雅安日报
在中国四川的中西部,一条河流从青海玉树藏族自治州的大山出发,向南进入四川省流经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甘孜藏族自治州、雅安市、凉山彝族自治州、乐山市。 河流从雪山而下,过泸定入雅安市石棉县,至汉源在白熊沟出雅安境,再经金口河,峨边、沙湾,于乐山城南汇入岷江……这条全长1155公里的河流,叫作大渡河。
在雅安境内,大渡河流经石棉和汉源,流域长度为156.5公里。
大渡河水,波涛汹涌。
水,是万物的灵长。世界因为有了水,才变得生动、丰富、多姿多彩。古老的文明都发源于江河附近,大渡河水,造就了这里的丰富物产,也为人类提供了更多赖以生存的物质来源。
翻涌的大渡河水,蕴含着文化的灵魂。大渡河的灵魂,与大渡河沿岸居住的人们密不可分。
大渡河之魂,便是大渡河沿岸人民繁衍发展的历史,便是从古到今与水有关的文化故事。
孟获传说 后人的旅游资源
8月25日,雅安之南,拖乌山上,石棉县栗子坪彝族乡的孟获城景区门口,身着彝族服装的几位妇女向游客们介绍着这里的白萝卜等特产。
初秋的孟获城宁静柔美,草地里已出现金黄的颜色,牛羊在草地里惬意觅食、散步……
栗子坪彝族乡与西昌冕宁交界,从这里流下的雪山融水,是大渡河支流楠桠河的源头。拖乌山上众溪汇聚,奔流而下,成为大渡河重要支流。
拖乌山位于我市石棉县和凉山彝族自治州冕宁县之间,以山顶为界,连接两县的是108国道线和雅西高速公路。半山腰上,孟获村居住着120户村民。在这块土地上,留下了一代蛮王“孟获”的传奇。
孟获,三国时期的西南夷首领,因为诸葛孔明 “七擒七纵”而出名。这里是一个充满传奇的地方,这里是一个宝藏。
“打开孟获城,世上无穷人。”村民们都听过孟获城下埋着无尽宝藏的传说。
如今,这里的彝族同胞仍尊孟获为祖,当地流传着孟获发明彝族服饰,发明农耕,发明乐器,发明契约等传说。
孟获村世代居住着彝族同胞,从元代到清代,孟获城都归当地土司管辖,清代时,孟获城一带属松林地土司属地。
1951年,冕宁县菩萨岗以北至孟获城归入石棉县,从此,孟获城开始了作为雅安“南大门”的发展之旅。
在雅安境内,泥巴山是大渡河和青衣江的分隔线,而泥巴山因为传说诸葛亮南征时经过那里,于是得名大相岭。
以此传说为由,除石棉孟获城外,汉源县的清溪古城也有孟获城。汉源县文史学者还从清朝嘉庆4年(公元1799年)出版的《清溪县志》上,找到了孟获城的位置,就在如今清溪文庙后山一块开阔的台地内。
不管诸葛亮是否来过这里,但历史传说给后人留下了诸多想象空间,也为现在大渡河畔的人们打造旅游胜地,留下了文化载体。
如今,孟获古城已成为雅安南大门的旅游胜地,清溪古城也被世人所知,越来越出名。
古道情长 穿越崇山峻岭的商贸历史
大渡河是岷江最大支流,古称“沫水”。
大渡河,经过石棉、汉源后,从金口河到峨边、沙湾,于乐山城南汇入岷江,注入长江。
大渡河穿行大雪山和邛崃山之间,河谷深切,谷坡陡峻,水流湍急,山高谷深,岭谷高差达1000—2000米,支流较多……
从4000多年前开始,人们就行走在大渡河沿岸的崇山峻岭之中,造就了一段段古道传奇。
8月26日,在汉源县清溪镇新黎村4组,村民们正忙着采摘花椒,而这里打造的花椒与茶马古道结合的人造景观,也不时迎来游客。这里被称为羊圈门(王建城),有一段相对完好的茶马古道。
“茶马古道”在汉源境内蜿蜒绵长。若以清溪镇为基准,向西过西溪、富庄、宜东、三交,再翻飞越岭到泸定;向东过九襄,翻越大相岭至荥经县。尤其是大相岭、羊圈门、飞越岭等处的遗存完好程度在整个“茶马古道”全线也十分罕见。
千百年来,茶马古道将一山之隔的青衣江流域和大渡河流域的人们联系在了一起,促进着大渡河流域与青衣江流域的经济文化交流,也推动着两个流域人们走出河谷,认识世界的进程。
实际上,早在唐代开通茶马古道之前,青衣江流域和大渡河流域就因为“南方丝绸之路”的“牦牛道”而相互交流,进而走向中国西南边境,走向世界。
据相关历史学家考证,西南丝绸之路即司马迁《史记》记载的“蜀身毒(印度)道”,在今雅安境内的部分旧时称为“牦牛道”。
自“牦牛道”开通以来,这条在大渡河流域的商贸之道就一直没有停止过它的作用。
千百年来,商贾、背夫行走在崇山峻岭之中,他们翻越大相岭、飞越岭,从印度等地带回了佛教等文化,也将中原的丝绸、茶叶带到了印度,甚至传到了欧洲……
今天,我们还能从汉源县清溪古城和九襄镇汉源街现状,来考证当年这条古道的繁荣。
“牦牛道”和“茶马古道”不仅蕴藏着丰厚的“茶马文化”和“贸易文化”,也蕴藏着深厚的“交通文化”以及藏、汉、彝等民俗文化,是大渡河流域人们追寻祖先脚步的遗址,也是他们不可多得的旅游资源。
8月26日,汉源县政府工作人员常学强来到老家皇木镇松坪村,找寻家族的过往。
“我们常姓是松坪土司的后代。”常学强带着文史研究人员一同来到先祖的坟墓前,找寻到“大清松坪土司”字样的墓碑,还找到保留了400多年的一段土司衙门残墙。
土司制度,在大渡河流域(石棉和汉源境内)虽然发展较晚,但同样展现着它独特民族走廊的魅力。
常学强研究家族的土司过往,对于大渡河流域的历史文化是一个很重要的补充。
历史上,雅安境内的大渡河流域和青衣江流域,一直是民族汇聚之地。以大相岭为界,雅安出现雅、黎文化的同时发展情况。
黎文化区,就是指今天雅安境内的大渡河流域,即石棉县和汉源县,这里以藏、彝文化为主。
早在秦汉时代,大渡河流域居住着以牦牛羌为主的居民,还有藏人、僚(獠)人、彝人等,被称为西南夷。
经历了牦牛县、清溪县以及黎州后,唐宋的战火,一直在古黎州的大地上燃烧。作为西南边境之地,这里居住的人们或是避祸,或是迁徙,原有的土著民早已不知去向,取而代之的是从其他地方迁徙而来的藏彝同胞,以及明清“湖广填四川”时到来的汉族人。
一直以来,大渡河是中原王朝与吐蕃和南诏的天然屏障,王朝统治者为了征服吐蕃和南诏,古黎州大地自然是首选的战略根据地。
中国著名佛教考古学家、龙门石窟研究所原所长温玉成就曾到汉源,找寻到700多年前蒙古人在忽必烈的带领下出兵经过大渡河沿岸,在黎州留下一座名为“满陀城”的前哨兵站。
当黎州成为蒙古人的版图时,统治者将拥有众多少数民族的黎州归于土司管理之下。
在今汉源和石棉境内,元明清时代,先后曾设置过长官司、安抚司、土千户、土百户等土司官职。
在汉源境内,比较出名的是黎州土司。黎州土司第一代马芍安在明洪武八年时被朝廷授予黎州长官司,官从正四品。1597年,土司内乱,土司后人马应龙将土司衙门从清溪搬到大田。此后,黎州土司又被称为大田土司。
也许是继承着大渡河豪放汹涌的气质,黎州土司的掌门人有着自己的个性,常常不服朝廷“管教”,与中原王朝若即若离。
到清康熙四十三年,黎州土司再次内乱,皇木的松坪土司因分化黎州土司有功,正式走向历史舞台,松坪土司升为土千户。
在大渡河流域,还有今天石棉县先锋乡境内的松林河土司。据《石棉县志》记载,清代松林地第六代土千户王应元,因拒绝石达开让道要求,拆毁松林河桥,配合骆秉章等清军围困石军,致使石达开军败被俘。清政府特别予王“赏给世职”,颁换“松林地土都司印信号纸”,赏加副将衔,子孙随袭。
不管是黎州土司、松坪土司,还是黎州副土百户、松林河土司,到清道光十三年(1833年)的“改土归流”,土司在大渡河流域便成为了一段历史。
大渡河流域的土司制度存在了近500年,成为民族走廊上的一段传奇。
英雄赞歌 大渡河的不老传奇
8月27日,石棉县安顺场的“中国工农红军强渡大渡河纪念馆”再次迎来游客。
大渡河畔的安顺场,已不知迎来了多少人。
立于纪念馆外的大渡河畔和松林河畔的交汇处,可以看到千堆银雪般的波涛,卷起著名的大渡河、松林河中无数细沙,向着安顺场怪石嶙峋的大渡河河心飞速奔去。
“中国工农红军强渡大渡河纪念馆”的河畔上,古安顺场渡口上摆放着一艘木船,渡口附近,一株株黄果柑树枝头青绿的果实,将安顺场映衬出壮观的景象。
历史常常出现巧合,据说此地原名为“紫打地”,因山洪而改名安顺场。而太平天国翼王石达开,却因一场山洪,在安顺场走上不归路。
时间回溯到1863年5月,石达开率部由滇入川,抵达安顺场。 这时山洪突发,河水暴涨数丈,致使4万人马被阻于此47天,遭全军覆没之命运。 石达开从5月15日来到紫打地,6月9日突围出紫打地,在受天时、地利、人和的制约下被围困近1月之久,几万人马全军覆没。 在毫无转机的情况下,他自投清官军大营。他的五个妻妾和两个幼子投河以殉。部属相率自溺者也上万人。 6月25日,32岁的石达开死于成都。
后人为纪念太平军将士,将安顺场后石达开安营扎寨的大山,取名为营盘山。紫打地就此成为“翼王悲剧地”。
历史的洪流挡不住时代的进步,大渡河的潮水,更无法拦住共产主义战士的脚步。
时光荏苒,日月如梭。历史的脚步转瞬到了1935年。长征中的红军来到了石达开兵败之地——天险安顺场。
在这里,狂妄的蒋介石政权想让毛泽东、朱德同志率领的红军,在这里成为“石达开第二”,但是红军最终彻底打破了蒋介石的“迷梦”。
大渡河17勇士在红军领导的坚强指挥和战友们的掩护下,成功渡过了大渡河。红军也由此沿大渡河两岸急行而上,并很快飞夺了泸定桥……
对于安顺场创造出的这段神奇历史,如今的安顺人个个耳熟能详。
“翼王悲剧地、红军胜利场”的语句也传诵至今。
大渡河畔,两场战役,两段不同的历史,让世人铭记。在历史的浪潮中,位于大渡河畔和松林河畔的安顺场,如今已成为红色旅游经典景区。
实际上,大渡河一直都英雄辈出的地方,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全国青少年学习的榜样赖宁,正是出生于大渡河畔的石棉县。
如今,大渡河一如既往卷起历史的浪沙,唱着英雄的赞歌汹涌流向长江…… 记者 黄伟
责任编辑:谢有建
来源:北纬网-雅安日报 日期: 2013-09-01 15:42:45
编辑:谢有建
北纬网 版权所有 本网常年法律顾问:四川雅州律师事务所袁红伟(18980172300)律师
本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yarbs#beiww.com(请将#替换为@) 举报电话:0835-2350262 17781610663 公众投诉举报处理制度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51120170012号 蜀ICP备14021017号-1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川B2-20080121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川字第0010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