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14-05-04 09:03:45 北纬网-雅安日报
村民们被上梁仪式的主持人逗乐了 谢应辉 摄
村民们争着接住户主从空中抛撒下来的糖果和角票 谢应辉 摄
洋强在抬建房木料 杨厚 摄
祭梁师陈体福正在祈求上苍保佑建房主人平安吉祥 杨厚 摄
祭梁师陈体福点燃钱纸在梁木抛洒以视洁净高贵 杨厚 摄
木工挥动木锤将木锲打入榫中固定 杨厚 摄
“4·20”芦山强烈地震虽然已过去一年,但如火如荼的农房重建场景却在灾区土地上不断上演。
4月21日,中午,芦山县龙门乡隆兴村,村民洋强坐在自家正在修建的房子前,点了一根烟,准备休息一小会。他眼前的房屋是木结构,斗拱穿插,框架已经出来了。
“现在房子正在装修,前不久才搞了上梁仪式,乡亲们都过来帮忙了,热闹得很。”洋强说。
洋强说的上梁仪式,并非当地独有,只不过这段时间建房户比较多,这家搞了那家搞,显得比较集中而已。据史料记载,我国建房举行上梁仪式始于魏晋,至明清时已普及于全国各地。建房作为生产生活的一件大事,各种仪式当然必不可少,而建房中的上梁礼仪其实是一种祈福仪式,人们举行这些仪式的目的是祈求房屋永固、生活美满。
选 粗细、韧性、硬度 均需上乘
民间建房的程序大致包括选址、立中柱、上梁、立门竣工等几个步骤。其中“上梁”被人们视为建房过程中最重要的一步。梁是建筑中架在立柱上面的横跨构件,是上架木构件中最重要的部分。大部分老百姓认为,上梁是否顺利,不仅关系到房屋的结构是否牢固,还关系到居住者今后是否兴旺发达。过去农村有句俗语,“房顶有梁,家中有粮,房顶无梁,六畜不旺。”可见梁在老百姓心目中的重要性,所以每逢“上梁”都要举行隆重的仪式,而整个上梁仪式可以说都是围绕“正梁”进行的。
自“4·20”芦山强烈地震后,芦山县龙门乡的大部分居民更偏爱木结构房,他们认为木结构的房子更加抗震。前不久,龙门乡隆兴村上里组的洋强家刚举行了上梁仪式。
“要举行上梁仪式,首先得先找好‘梁树’(用来做正梁的树),一般在房子快修好的时候,我们就会去寻找合适的‘梁树’。”洋强说,“梁树”一般选择杉树,杉树纹理平直,质地致密,百年亦不变形。
“木质结构房屋,多用杉木作梁立柱,既不易腐朽,又少受白蚁蛀食,因而许多古代杉木建筑,至今依然保存完好。”木工上梁师陈体福是一位64岁的老人,隆兴村90%的木构房屋都是由他上梁。他说,杉树要成栋梁之材,得经过长期积累。同一根木头,质地也会不一样,梢部木质疏松,做不了大用,“杉木尾子做不得正梁。”
“挑好‘梁树’后,我们就在树上系上一块红条,然后就等到晚上去‘偷梁’。”洋强说,所谓“偷梁”,就是在上梁仪式之前,主人晚上与木匠一起上山把树砍下来,带回新房处准备好。
“偷梁”的时候,“梁树”主人会对“偷梁”的人破口大骂,而骂得越厉害,就意味着“偷梁”建房的主人越红火。而砍完梁树后,“偷梁”的人会在树桩处留下钱,相当于“买树钱”,等到“偷梁”的人走了后,“梁树”主人便会到树桩处将钱取走。
“梁树”准备好之后,接着就是制梁了。
“准备好的‘梁树’会砍掉前后部分,只留下中间部分,因为中间部分硬度和韧性都是最佳的,而在制梁的过程中,是不允许人从梁上跨过的。”陈体福说,由于龙门乡是震中,人们经受过地震的摧残,所以在重建家园的时候,对这种传统修房造屋仪式的重视,其实是寄予了一种精神上的寄托,一种对安居的寄托。
祭 日期、祭品、形式 不能马虎
梁木制作完成之后,主人便选定良辰吉日上梁。
据陈体福介绍,上梁的黄道吉日一般由“风水先生”来测算,按传统习俗,上梁的这一天不能和房主一家任何一个人相冲,否则会产生不利影响。另外,其他人的生肖如果与上梁的时辰相冲、相克,也要回避。
“上梁仪式要选择吉日进行,一般在初六、初八、十六、十八,或者二十六、二十八。而时辰一般选择在上午或傍晚。上梁吉日日子一旦选定,千方百计也得把准时间,否则,是不吉利的。”陈体福说。
上梁仪式十分隆重,整个过程有“祭梁、上梁、抛梁馍等程序,而上梁前祭梁是必不可少的一道程序。祭梁师一般也由木工师傅代替。
祭梁时,人们会将贴上红纸或红绸的正梁抬进新屋堂前,在供桌上摆上猪、鱼、鸡、鹅、蛋、豆腐、香烛等祭品。随后,由两个健壮的男人将梁木抬进新屋堂前放在两只木马上,掌墨师用钱币钉红绸上书“紫薇高照”,祭梁师点燃钱纸在梁木上抛洒以视洁净,香烛点燃,上梁师、掌墨师边说好话边敬酒 ,上梁仪式就正式开始了。
上 步骤、帮手、红包 缺一不可
祭梁结束后,便由匠人把正梁抬上屋顶,或用绳子将正梁拉上去。
“抬梁或拉梁的时候,鞭炮齐鸣,上梁师傅还要唱上梁歌。”隆兴村的建房工程师刘家庆说,梁的东端应高于西端而上,因东首为“青龙座”,西首为“白虎座”,白虎要低于青龙。而在正梁放平稳后,在正梁中间还要挂上装有红枣、花生、米、麦、万年青等的红布袋,寓意“福、禄、寿、喜,万古长青”。
说着说着,刘家庆还唱起了上梁歌:“一踩云南鸡足山,二踩湖广武当山,三踩南海普陀山,四踩四川峨眉山……”
“正梁放好后,祭梁师用绳把装满糖果五谷杂粮红包赏钱的“斗”慢慢拉到离梁木不远的地方,边唱边从空中抛落。”刘家庆说,“抛梁”时,前来看热闹的男女老幼争抢红包,人越多主人越高兴,此举称为“抛梁”,意为“财源滚滚来”。
在“抛梁”时,祭梁师还要说吉利话:“抛梁抛到东,东方日出满堂红;抛梁抛到西,麒麟送子挂双喜;抛梁抛到南,子孙代代做状元;抛梁抛到北,囤囤白米年年满。”
“抛梁”结束后,大家便退出新房,让太阳晒一下屋梁,这叫做“晒梁”。最后,主人设宴款待帮工和亲朋好友,并分发红包,整个上梁仪式便结束了。
“曾经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上梁很普遍,但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许多传统风俗也渐行渐远,现在或许只有少数农村地方还保存有上梁的风俗了。”临走时,洋强感叹道。
记者 蒋阳阳
仪式中深藏的安居心态
蒋阳阳
在中国人的传统中,祭,贯穿始终。
天地、山河、草木、节令、鬼神,但凡看到的想到的,真实的虚幻的,皆可在祭祀之列。即便到了科学占据绝对主流的当今社会,我们仍时常耳闻目睹或亲身参与,以期在“祭”的活动中,达到心灵的一种满足。
芦山乡间的上梁仪式,一种流传千年的传统民俗,这一民俗最重要的一个步骤,就是“祭梁”。
家乃安身之所,所谓家业几何,家排在了业的前面,可见家的重要性于我们而言,当属第一。家的物化形态,便是居所,居所的稳固牢实与否,在于房梁,于是居所建设之时,祭梁,便顺理成章且尤为重要。
对于经历了“5·12”和“4·20”两次大地震的芦山人来说,家的安全程度被提升到了一个相当的高度,这种心态,不仅仅体现在选材时候的精细和建设过程的严谨中,也体现在屋主人对于一些“旁枝末节”的一丝不苟上。比如择吉日破土动工,又比如祭房梁以求平安。
这些看似无关紧要的程序,却恰恰精准地反映了屋主人对于安居的向往和努力——任何能收到实际效果或心理暗示的行动,他们都得认真对待。
或许对于有些没听闻过这种传统仪式的人来说,祭梁仪式顶多是一种过程复杂却无关紧要的环节,房屋的安全与否在选址、设计、筑基、选材、工艺等环节已经决定,一个仪式,无法改变结局。
这个道理,或许房主人自己都明白。不过,遵循传统而为之,做一些看似“无意义”的事,却能从心理上给予他们满足,使得他们在今后相当长甚至一生的时间里,住得更安心。从这个层面来看,这种传统仪式还是具有一定现实意义的。
责任编辑:姜丽
来源:北纬网-雅安日报 日期: 2014-05-04 09:03:45
编辑:姜丽
北纬网 版权所有 本网常年法律顾问:四川雅州律师事务所袁红伟(18980172300)律师
本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yarbs#beiww.com(请将#替换为@) 举报电话:0835-2350262 17781610663 公众投诉举报处理制度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51120170012号 蜀ICP备14021017号-1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川B2-20080121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川字第0010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