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14-05-07 09:16:40 北纬网-雅安日报
著名茶文化专家 春江
题记:季春一片叶,人间三月花;手工大甘露,群众喝好茶。
雅安叶片茶最初的足迹
自从《茶,一片树叶的故事》播放以来,蒙顶山茶业界的同仁们无不欢欣鼓舞。大家由这“魅力纪录”里感受到中国茶的文化历史博大精深的同时,几乎都在考虑着本山茶品的创新开拓。而四川茶业的精英们的思维显得更加豪放,其创新概念是:茶——一片树叶,或一片树叶——茶。
茶树叶片的加工制作饮用,早在许多年前就被茶人们关注到了,绝不是在看了魅力纪录的影像之后,才有了初衷。2003年,名山五里村国道108线旁边,座落着一个蜀茗茶厂,茶叶专家杨天炯在他的试验室里,接待着来自深圳青滕茶社的茶文化专家孔晓冰先生,他们侃侃而谈的茶话,集中到毛峰茶的滋味远比甘露茶厚重,它有高雅的品格,又包涵大众的选择。他们的共同结论,今后的研制方向,要在二叶一芽上下工夫。2013年春夏秋季,经多年试验,杨先生研制出元春、迎春、探春、惜春四款黄茶,都是成型叶片带芽尖的茶,甘甜爽口,好喝有韵味。
“香茶、好喝的茶就是好茶”,川农大何春雷教授如是说。近几年来,他研发出二叶一芽型的绿茶玉黍秋香、黄毛峰、红毛峰,而大黄茶的鲜料已扩大到三叶一芽了。这几款创新叶片茶,同行们如果想要拼一点来喝,得事先打招呼,因为生产数量往往难以满足定货的需求。
南路边茶的传承人,雨城区多营镇大深村的甘绍郁曾说:上路边茶是五叶茶,五叶托一芽,采割时间需在端午节以后,那才香!五世传承人甘玉祥打了一个比喻,叫作红熟苹果比生青苹果香甜,称为水果定律。意思是黑茶(藏茶)是用定型的嫩叶片制成的,它的风味远比“嫩尖茶”好。
四川味独珍茶业集团老总张强,三年前就用三叶一芽做了一款“春露”,有叶有芽,便宜耐泡好喝,去年卖断了货!
跃华牌“蜀香春”是一款蒸青茶,全选三叶一芽制成,大受欢迎,销量连年递增。
精英们的思考与实践是成功的,成功的背后,无疑有着许多努力和拼搏。
两款大字头的叶片茶
蓄势突破,叶片茶的萌动。不久前的三、四月,叶肥芽瘦的优质红茶、绿茶,正从“另册”中走出来,打破名茶贵族一统天下,齐步走向广阔天地。
三月,大甘露以不可阻挡的强力优势,大大方方走向茶肆、工地、乡村,还间或荣登了兰堂雅室。表面看来,大甘露茶的一个大字,就与细叶芽茶划分出一条界线来,其实并不贴切。词赋家、诗人李镜先生坐在蒙顶山绿影婆娑的露天茶厅里,品着一盏大甘露,他打了一个比喻:大甘露的品级好比是成都环城路的“二点五环”。比喻形象而有趣。高级名茶占一、二环核心地位,毛峰级占三环,二点五环就是大甘露。大甘露从略粗的叶型来看,比芽型茶壮实一点。但若论口感韵味与受大家欢迎的程度,核心圈里的名门闺秀们就尤显得逊色多了。
在泸州,一名在下关普洱分公司做了八年的女士说:我喜欢大甘露清和的韵味,茶汤入口津甜,喉头滑爽,余香持久。在省茶艺研究会办的茶艺师培训班里,大甘露茶仅作为教学的鉴品之一。品尝这款有着综合花果香型的大甘露,一字排开十来个口杯,个个无汤见底。在大甘红被请出时,大甘露的茶渣早已被爱好者据为己有!
大甘红是用与大甘露同等级的二叶一芽加工制作而成。虽是色泽黝黑乌亮,其外形感官,若与芽茶相比,就显得粗了许多。它的干香和浸润之香,很快淹没了它的形态,随后则代之以啧啧称赞、玫瑰!玫瑰!芝兰!芝兰!香型之争,几乎各执一半。红亮汤色,其味甘甜隽永。紫檀阁茶楼老总李斯群女士评论,若与金骏梅比拼,宁选大甘红作伴,因为它更耐泡,更实惠。
大字头一绿一红,都是亲近大众的好茶。面世反馈消息是:形势大好!要品尝、要预订、要包销、要代理……电话不绝于耳,产量供不应求。就大甘露而论,生产期已经过去,目前库存,根本不能满足需求,若要买到它,恐怕只有蓄芳待来年了。
两款大字头的叶片茶,大甘露、大甘红,自带着准生证,离开它们的祖籍地域蒙顶山,经风雨见世面去了,我们相信这样的规律:江山代有名茶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叶片茶要开启茶乡新格局
云南高山大叶普洱茶,乌龙铁观音系列的四叶一芽茶,雅安、湖南的全发酵叶片红汤黑茶、广东的花香型凤凰嫩叶单枞茶,二、三叶红茶、红碎茶,二寸长扁带型太平猴魁茶等等,它们的流行范围,是中国的广大地区,并占据出口量的榜首;它们知名度也随之响彻海内外。因此,它们价位高、销量大,茶农茶企的盈利程度,都远比卖芽尖尖茶的四川丰厚。雅安市名山有个茶业老总说:古往今来,茶叶茶叶喝的卖的是叶,并不是独芽嫩夹尖。
雅安地区的绿茶、红茶,一律选芽尖的风气,时兴了二、三十年,茶农茶企种植、加工成本高而利润越来越低。晒芽尖的嫩度,有人认为是竹叶青选单芽之过错,其实竹叶青有它的定型标准,你不坚持自我特色,与别人何干?有人说:这是学《茶经》的心得实践。
其实茶圣陆羽,在他的《茶经》之造里,也说得很明白:“茶之笋者,生烂石沃土,长四、五寸……”,长四、五寸采摘下来,你说那是芽形还是叶形呢?名山茶农都清楚,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只有粗茶和细茶之分,粗茶则是长约半尺的苔子,细茶以三叶一芽为限。1958年3月,毛泽东喝到蒙顶茶,全由二叶一芽混合少量一叶一芽制成,毛泽东说它好,“要与广大群众见面!”现在大甘露真的与广大群众见面了,偏有人说研发者们不懂标准,你说怪也不怪?
茶叶,叶片叶子的地位,在四川、雅安、名山被剥夺得太久了。名山茶业界的有识之士,茶叶专家杨天炯,味独珍茶业集团有限公司老总张强,蒸青大叶茶的首创者张跃华、蒙山茶人蒋昭义(春江)、川农大试验茶厂何春雷教授,近几年来研制的方向是做好叶片茶。事有凑巧,四川省茶艺研究会会长何修武,《茶风雅颂》老总王龙,宽庭女主人陈玉莲,天下茶友网创始人杨健等,为着一片萌动的新叶——定格成熟的茶鲜叶的美好未来,齐集蒙顶山,联合名雅及手工茶艺大师、制茶高手李启斌、黄学云、潘清军、韦国彦、杨胡军等,地分几处,人分几群,采叶制茶,大干三、四月,大甘露、大甘红均已进入茶席,走上厅堂,放牧远方。
蒙顶山茶乡、蒙顶山茶的产业新格局,已经拉开大幕,愿有识有志的同仁们,参与进来,再泡一杯属于这个时代,也属于自己的“扬子江中水,蒙山顶上茶”吧!
责任编辑:姜丽
来源:北纬网-雅安日报 日期: 2014-05-07 09:16:40
编辑:姜丽
北纬网 版权所有 本网常年法律顾问:四川雅州律师事务所袁红伟(18980172300)律师
本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yarbs#beiww.com(请将#替换为@) 举报电话:0835-2350262 17781610663 公众投诉举报处理制度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51120170012号 蜀ICP备14021017号-1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川B2-20080121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川字第0010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