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14-08-22 09:10:19 北纬网-雅安日报
市三水厂过滤池
现代设备代替了繁重体力劳动,工人通过触摸数据控制系统
抢修给水管
工人采用先进设备进行探漏
先进监控设备已经运用到制水过程
市供排水公司在抢修爆裂管道同时为市民送水
一瓶普通矿泉水2元,一桶桶装水8元,一吨自来水价格却只有1.3元,一立方米的自来水比不上一瓶矿泉水的价格。从2004年8月开始,在电价上涨、人工工资上涨的情况下,我市自来水价格一直未作调整,市供排水公司10年来一直负重前行。
供水事业是一项公益事业,自来水与市民息息相关。近日,一则水价上调通告引起市民关注。10年来,市供排水公司面对着怎样的发展困惑?新一轮水价将如何调整?8月18日,记者带着市民所关注的问题对市供排水公司经理许刚进行了专访。
10年巨变
水质优于指标要求
记者:市供排水公司的企业性质是什么?
许刚:雅安市供排水公司始建于1953年,1954年正式投产运行,属于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国有企业,主要经营自来水生产、销售兼营水管及管件、管道安装维修。经过60年的发展,现已形成供水规模11.30万吨/日,污水处理能力5万吨/日,初步具有一定规模的自动化供、排水企业。
记者:最近10年,无论是供水能力、供水服务还是水质都有了很大提升,市供排水公司如何确定发展目标?
许刚:长期以来,公司肩负着市区生活、生产、环卫、消防等供水保障重任,为近4.5万户表用户提供优质、高效的供水服务,供水人口17万人。截至去年12月31日,公司供水面积达到18平方公里,城市供水主管DN100以上175.84公里,与10年前相比,自来水需求量最少增加了50%。
为确保优质供水,提高服务质量,确保用水安全,公司先后对二、三水厂进行大规模的新建、改建和扩建,新建了中心调度室,24小时不间断地对城市供水管网水压和在线水质(浊度、二氧化氯)进行监测,对高层二次供水水质水压进行监测。同时,公司新建了现代化的中心化验室,2005年6月批准成立四川省供水排水水质监测网雅安监测站,现在能够检测水质常规项目37项。公司生产的自来水水质符合并优于GB5749-2006《国家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106项指标要求,常年供水水质综合合格率达99.96%(国家标准95%)。
为提高服务质量和工作效率,公司还开通了24小时客户服务热线,随时受理市民的来电,解决市民的用水困难。
记者:水安全越来越受到市民关注,市供排水公司在用水安全和用水危机上如何考虑?
许刚:2008年10月15日,青衣江“污染”事故导致水厂不能正常制水,造成全城停水。这件事情发生之后,对寻找备用水源敲响了警钟。“4·20”芦山强烈地震导致市一水厂损毁严重,已经停止生产。在灾后恢复重建中,市委、市政府和主管部门高度重视新水源寻找和制水厂建设。目前,我们已经建成了技术设备最先进的南郊水厂,成功将周公河河水引入水厂制水,今年年初已经投入使用。下一步,我们还要加大备用水源的寻找和投入,增强公司应对“水危机”能力。
今年4月10日发生在兰州市自来水苯含量超标事件,又给我们在安全用水上提了一个醒。目前,我们已经建成了较完善的监测系统,现在正在建设源水水质在线监测系统,预计今年底完成,未来1-2年内拟建立从水源到用户水龙头全过程供水水质监测体系,提高突发饮用水污染预警能力,确保饮用水安全。
发展困惑
供水越多亏损越大
记者:10年来,公司一直执行的水价标准是什么?
许刚:我市自来水现行价格是从2004年8月,按照雅价农〔2004〕120号文件规定执行的。其中,生活用水(含机关、团体、事业单位、学校、部队)每立方米1.30元;工业用水每立方米1.45元;经营服务用水每立方米1.70元;公益事业用水每立方米1.40元。我市生活用水价格,工业用水价格,经营服务用水价格在全省21个市州均排倒数第3位,仅高于甘孜州、阿坝州。
记者:10年间物价等飞速上涨,公司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发展?
许刚:10年前调整的水价在当时的社会经济条件下改善了供水条件,提高了水质,满足了居民的用水需求,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物价指数连年攀升,电、净水原材料、水资源费等价格上涨,管网维护费、人工工资成本不断提高,导致自来水成本逐年增加,形成自来水销售价格与供水成本长期严重倒挂。从2005年起,连续9年经营亏损,累计亏损2494.25万元,企业经营陷入了举步维艰的困境,严重影响了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同时也不利于节约和保护水资源。
记者:目前,公司制一吨水成本具体是多少?有哪几个方面对成本增加影响比较大?
许刚:按照水价调整程序,市发改委成本调查和价格监测分局工作小组于2012年11月对公司2010年、2011年和2012年1-9月的供水成本进行了监审,并于2013年3月25日出具了雅发改价监函(2013)2号《关于城市供水定价成本监审审核意见书》,核定我市供水价格成本为1.765元/吨(不含税)。也就是说,供排水公司供应一吨水就要亏损0.46元左右,也就出现供水越多亏损就越大的尴尬局面。
首先影响最大的是电价上调,电耗增加。自2004年自来水调价以来,电价进行过5次调整,目前执行的平均电价为0.65元/千瓦时,比2004年执行的电价上涨了13%。同时,由于城市供水区域不断扩大,供水压力不断提高,用电量也在逐年增加。与2004年相比,仅电费支出每年增加170万多元。其次,供水设施陈旧老化,维修费用持续上升。所有供水厂的机泵,以及高低压电气设备是上世纪90年代初通过改造和新建投入使用的,现已陈旧老化,有的严重超期和超负荷运转,利用率低。为维持其正常使用,公司还不断投入资金对供水设施进行维护、保养、修理,年费用支出高达55万元。老城区供水管道也是如此,大部分是70年代以前建设的,年久老化严重,跑、冒、滴、漏及爆管现象时有发生,为此公司每年需支付管道修理费用35万元左右。随着雅安城市建设不断深入,城区面积不断扩大,其城市管网的建设投入也在不断增加。近年来,城市主供水管道和污水管网的建设投资就高达8000万元左右,还有各项社会保障费用支出增加。根据国家政策的要求,各项社会保障基金缴纳逐年增加,每年缴纳养老、失业、生育、工伤、医疗社会统筹保障基金就达307万元。
阶梯水价
保护和利用水资源
记者:贵公司是如何做到面对企业亏损,全市供水始终在正常、安全运行,你如何看待这个问题?
许刚:面对生产成本费用的不断增大而水价不调的情况,我公司千方百计挖潜增效,内抓管理外塑形象,努力消化生产成本费用上涨带来的不良因素,保证了自来水生产的正常安全供应。另外,通过增加其他业务利润来弥补主营业务利润的亏损,力争把亏损减至最低。价格是商品价值的货币表现,水价应遵循价值规律,按照“补偿成本、合理收益、节约用水、公平负担”的原则制定。自来水作为一种不可替代的重要资源和特殊产品,水价形成机制的合理与否是影响供水企业效益的最重要、最基本因素。我市现行水价较低,没有充分体现水的商品价值,水费收入已无法满足供水企业的正常运营和扩大再生产。经过近几年的努力,目前的成本控制以近极限,如果继续执行现行水价,我公司生产经营将陷入前所未有的困境,城市供水将难以为继。
记者:北京率先执行阶梯水价,我市水价调整时是否效仿?
许刚:阶梯水价更加有利于节约用水,已经有许多城市效仿北京执行阶梯水价,雅安也不例外。我们将通盘考虑工业、商业、服务业、流通业等行业用水同价。按照发改价格[2009]1789号文规定,将我公司现有水价分类居民生活、生产、经营服务用水、公益用水4类,调整为居民生活、非居民生活、特种用水3类。然后,根据用户不同用水量实行分级定价,执行阶梯式、差别化价格政策,利用经济手段引导用户特别是用水量较多的用户调整用水行为,促进科学用水、节约用水。
记者:阶梯水价具体如何区分?
许刚:居民生活用水阶梯水价共分为三级。第一阶梯水量基数为每月每户15吨及以下;第二阶梯水量基数为每月每户15-25吨(含25吨);第三阶梯水量基数为每月每户25吨以上。一、二、三级阶梯水价按1:1.5:2制定。阶梯水价实行超额累进加价。
目前调整水价有两套方案,方案中居民生活用水方面包括一二三阶梯用户和合表用户,分别每吨水为1.50元、2.25元、3.00元和1.65元或1.56元、2.34元、3.12元和1.72元;非居民生活用水为2.10元或1.96元;特种用水为4.06元或4.03元。
记者:在调整水价中,对一些困难群众有没有优惠条件,阶梯水价执行包括哪些住户?
许刚:以“充分考虑市民承受能力,合理补偿供水成本”为基本原则,尽量控制居民生活用水提价幅度,充分考虑困难家庭的经济承受能力,保障困难家庭基本用水用量,尽可能减少水价提高对其影响。对困难家庭实行水价优惠,民政部门认定的“三无”(无经济来源、无劳动能力、无法定赡养人或抚养人)低保人员的居民生活用水按1.30元/吨收取。学校教学、学生生活用水;中国人民解放军、武警部队、公安干警办公用水;市政、消防、环卫、园林、绿化等公共设施用水等执行民居生活用水价格,按合表用户价格执行。
阶梯水价实施范围为雨城区所有抄表到户的居民用户。
记者:特种行业用水包括哪些?
许刚:特种行业用水主要包括洗浴行业、洗车行业用水和其他特种行业用水三部分。其中洗浴行业用水包括桑拿、洗浴、浴足等用水;其他特种行业用水包括茶楼、歌舞厅、夜总会、健身房、高尔夫球场、休闲会所、美容、美发、酿酒、饮料业、饮用水制造(含纯净水)、烟草加工等,原来经营服务用水中茶楼、美容、美发等调整为特种用水。
记者 周代庆
责任编辑:姜丽
来源:北纬网-雅安日报 日期: 2014-08-22 09:10:19
编辑:姜丽
北纬网 版权所有 本网常年法律顾问:四川雅州律师事务所袁红伟(18980172300)律师
本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yarbs#beiww.com(请将#替换为@) 举报电话:0835-2350262 17781610663 公众投诉举报处理制度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51120170012号 蜀ICP备14021017号-1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川B2-20080121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川字第0010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