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15-03-22 09:40:32
记忆里的童谣
3月21日是“世界儿歌日”。这个于1976年在比利时国际诗歌会上创立,1999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确立为国际性的节日,旨在寓教于乐,充分发展少年儿童的才智个性和身心能力,并培养他们对传统文化、民族语言和价值的认同。但是,“世界儿歌日”在我国的影响力甚微,关注儿歌似乎成了整日忙碌的人们生活中的一种奢侈。
【调查】
现状一:
儿歌专辑难有一席之地
“我在马路边,捡到一分钱”、“小燕子,穿花衣,年年春天来这里”……这些动听的儿歌曾经伴随一代又一代的孩子走过最美好的童年时光,如今,这些儿歌却渐行渐远,被越来越多的流行歌曲取而代之。
18日,记者走访了市区部分图书音像制品店发现,少儿音像制品柜台上大多摆放着像《蜡笔小新》、《天线宝宝》、《蓝精灵》这样的热门卡通片,角落里,那些封套泛黄的儿童歌曲显得形单影只。
在市区桃花巷一家音像店的角落里,记者发现了一盒儿歌CD,在40首儿歌中,大多数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歌曲,比如《丢手绢》、《春天在哪里》、《黑猫警长》等等。准备购买这盒CD的市民张运涛告诉记者,他的女儿今年4岁,为了给她听健康好听的儿歌,自己不知去了多少音像店,但是找到的大多数是动画片DVD,很难找到儿歌专辑。
在走访市区部分书店后,记者发现关于儿歌的书籍很少。在市区人民路某书店幼儿图书区,摆放的大多是卡通类书籍、漫画、寓言故事、童话故事、谜语等,只有几种不同版本的“儿歌300首”,里面的内容也是短小的童谣。
现状二:
流行歌曲成校园新时尚
记者采访了一些幼儿园和小学的孩子,问及喜欢听什么歌时,答案出乎意料。有的喜欢《双节棍》,有的喜欢《最炫民族风》,还有的则喜欢听经过改编后的儿歌,比如儿歌《一分钱》,改编后的歌词成了 “我在马路边捡到一分钱,把它交给警察叔叔买包烟……”
采访中,很多学生告诉记者,学校联欢会上,他们演唱的是都是SHE、周杰伦、孙燕姿等明星的歌,舞蹈也跳的是《江南style》的骑马舞。“流行歌曲这么多,难道我们非要唱《让我们荡起双桨》、《蓝精灵》,大家会笑话的,那是幼儿园的孩子才唱的。”五年级学生王铮海说,《星光大道》里面也有小孩子唱的也是《月亮之上》、《忐忑》等,大家都觉得很有意思。而谈起最喜欢的儿歌,他们思索了好长时间后才说出一两首,而且不能记清歌词。
现状三:
传统儿歌传唱度比较低
记者在街头随机采访中发现,知晓“国际儿歌日”的人少之又少。绝大部分受访者均表示毫不知情,一位大学生则说“有点印象”,但问及具体日期时,却以“抱歉,不记得了”作为回答。更有趣的是,一位男士在表明不知有此节日后反问道:这样的节日不具备普遍性,也没有商业潜力,怎么过?
“国际儿歌日”在中国的普及程度很低,而导致这种现象的首要原因是国内儿歌事业的低迷,人们失去了关注儿歌的兴趣。记者在采访中发现,提起儿歌,无论是中年人,还是80后,还是出生于21世纪的“小花朵”们,能说出的不外乎《小燕子》、《数鸭子》、《两只老虎》、《歌声与微笑》等几首“老儿歌”。儿歌是每个人童年记忆中必不可少的部分,然而,如果该部分在两三代人的记忆中完全相同,或许就不是“传承”一个词所能掩饰的了。
市区某幼儿园教师张书红告诉记者,虽然她也不知道“国际儿歌日”这个节日,但教儿歌是她每天的工作内容之一。
“3至5岁的孩子并不拒绝那些传统的‘老儿歌’,只要歌曲本身好唱,这一年龄段的孩子就会喜欢。”张书红说,问题在于,孩子们很快对传统儿歌产生了“审美疲劳”,新儿歌又寥寥无几。不少老师都曾在网络上尝试搜罗一些国产新儿歌,但大部分歌曲传唱度很低,而且歌词空泛,说教味儿太重,根本没有天真烂漫的儿童特色。
【回忆】
不同年代 不同儿歌
60后:《一分钱》《小鸭子》《让我们荡起双桨》
这一代人的童年在上世纪70年代。这是一个“玩具不多,但游戏丰富”的年代,弹玻璃球、跳格子、跳皮筋、滚铁环等等,说起这些游戏,很多上世纪60年代出生的人都不会陌生,因为这些游戏陪伴着他们成长,给了他们很多乐趣和美好的回忆。
《一分钱》《小鸭子》都是著名儿歌创作者潘振声的作品,他曾说过:“《一分钱》超过《卖报歌》,《嘀哩嘀哩》敢和《黄河大合唱》比美!”确实,这两首儿歌在当时的传唱程度比之今日流行歌曲可谓有过之而无不及,“我在马路边捡到一分钱,把它交到警察叔叔手里边……”当年的孩子就是这样快乐地学会了拾金不昧的良好品德。
“那时候不管学校搞什么活动,《让我们荡起双桨》都是必唱的歌曲,这首歌的歌词也早已滚瓜烂熟,倒着都能默写出来。”52岁的陈建学认为,儿歌也许更能反映一个时代的特征。上学或者放学的路上,一边哼着儿歌,一边与同学嬉戏打闹,是许多60后美好的回忆。
70后:《小燕子》《葫芦娃》《蓝精灵》
改革开放的春风在上世纪80年代吹满祖国大地,那时候是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时代。70年代出生的人的童年,大多在这个时间段里。在这个年代,一到“六一”儿童节,大多数学校和幼儿园都会举办不同形式的活动,组织孩子们开联欢会,能参与表演的孩子特别兴奋,老早就惦记着表演节目的事情,不厌其烦地跟父母说起排练的趣事,一遍又一遍重复练习着要演唱的儿歌。
“我们那时候除了老师教的《小燕子》《上学歌》《春天在哪里?》就是电视里动画片的歌《葫芦娃》《黑猫警长》《蓝精灵》。”37岁的杨丽琴说,80年代的儿歌的特点是旋律更多变化,感情更富有色彩。主要以影视作品主题歌和外来作品为主。
80后:《鲁冰花》《世上只有妈妈好》《雪绒花》
上世纪80年代初出生的人现在都参加工作了。这代孩子是幸运的一代,他们的童年基本上在上世纪90年代,亲身体验了许多新鲜事物。在他们的记忆里,除了流传下来的儿歌外,也开始逐渐接触流行歌曲。
“那时候老师最爱教的歌曲就是《世上只有妈妈好》,还记得有一次回家后,我就按照老师教过的,给妈妈打了一盆洗脚水,然后边唱这首歌,边给妈妈洗脚,把我妈感动得哭了。”25岁的程念恩说,在小学五年级之前自己爱唱的歌几乎都是儿歌,如《鲁冰花》《雪绒花》,自从上小学六年级之后就接触到一些流行歌曲。
90后:各种流行歌曲
在上世纪90年代出生的孩子,童年几乎都在新世纪里度过。这个时期,许多港台歌手的歌如雨后春笋般流行在大陆地区,这时期的儿歌却没有新的突破,孩子们只能在儿歌缺乏的情况下,将注意力转移到了各种流行歌上面。
“当年最喜欢就是《小虎队》的歌,他们的《蝴蝶飞呀》《水手》等许多经典歌曲,歌词早已耳熟于心,直到现在都还记得非常清楚。”说到小时候的儿歌,90后的唐睿似乎只记得《两只老虎》《世上只有妈妈好》等几首歌,他说,这些流传下来的老儿歌欠缺新意,旋律也很平淡,没有跌岩起伏,很容易让孩子们“审美疲劳”,在没有新儿歌的情况下,孩子们更愿意去亲近这些旋律激昂,歌词前卫的流行歌曲。
【期待】
儿歌创作 鼓励创新
张冰洋是一位多年从事音乐教学的幼儿园教师,70后的她小时候喜欢唱的儿歌有《一分钱》《我们是共产主义接班人》《闪闪的红星》……对于儿歌的现状,她认为,像《一分钱》这样的儿歌能引领孩子们如何做人,现在的儿歌普及率不高,孩子都不愿意唱。
“希望词曲作家多创作一些好听的积极向上的儿歌供学生演唱,媒体也要多宣传一些适合学生演唱的正能量的儿歌。”张冰洋说,目前学生音乐课本中不少歌曲的选择,距离孩子们的日常生活太远,导致接受困难。
“现在的儿歌没有以前流传的儿歌好听,缺少童真童趣,教化功能比较严重,很多儿童学习软件编写了很多儿歌,但只是便于儿童识记相应的知识。”市民郑燕华说,自己时不时翻看儿子的音乐课本,发现有的唱的是江南水乡,有的唱的是异国他乡,真正与孩子家乡有关的少之又少。她认为应该增加一些有地方特色的曲目,这样可以让孩子在学习歌曲的同时,更热爱自己的家乡。
郑燕华还建议幼儿园、学校要有吟唱儿歌的氛围,校园广播播放儿歌,开展儿歌大家唱活动,把孩子们从电动玩具里解救出来,少听流行歌曲,还孩子们一个真正的童年。“每年创作出的儿歌如果能有《小苹果》《江南style》那么喜闻乐见,孩子们也就有歌可唱了。”郑燕华说。
“虽然由于文化的多元化发展,在动漫、电视、网络等冲击下,人们暂时忽略了儿歌童谣。但人们对生活的记忆是最高的审美形式,而儿歌是最贴近人们生活的记忆,也是我们回忆童年最好的载体。”市音协主席李煊康说,千百年来,口口相传的很多儿歌,比如《世上只有妈妈好》等,证明儿歌不仅意象性强,且育人从善的本真艺术形式,不会被时代淘汰。
针对目前不少“鼓励儿歌创作”的呼声,李煊康说,儿歌创作需要新机制鼓励,传统儿歌更需要国民共同重温。重温的不单纯是儿歌这一艺术形式本身,也不仅仅是纯真的童年,更重要的,是那些来自生活,最质朴、最本真的文化资源。
记者 蒋阳阳
责任编辑:李吟
日期: 2015-03-22 09:40:32
编辑:李吟
北纬网 版权所有 本网常年法律顾问:四川雅州律师事务所袁红伟(18980172300)律师
本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yarbs#beiww.com(请将#替换为@) 举报电话:0835-2350262 17781610663 公众投诉举报处理制度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51120170012号 蜀ICP备14021017号-1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川B2-20080121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川字第0010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