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15-09-01 09:10:28 北纬网-雅安日报
本报8月20日“健康雅安大讲坛”栏目,推出了雅安市名老中医王明全,为广大读者朋友们介绍了中医养生之道。本期“健康雅安大讲坛”栏目,请关注我市名中医陈云为大家介绍夏季中医养生之道。
立秋时节已过,“秋老虎”来了,夏日的炎热仍在继续。在今年的炎炎夏日里,对于夏天的养生,您做到了几点呢?夏季应该注意什么?怎么养生?
带着一系列养生话题,记者专访了我市名中医陈云,请他为大家一一解答。
汗为心之液 注重养心
记者:夏季在中医理论中有哪些特点?
陈云:在夏季,人体的阴阳消长,脏腑的功能,都有其特殊的状态,中医学认为“夏属火,其性热,通于心,主长养,暑邪当令”,是说心在五行中属火,火热之邪最容易损伤心,常导致心病,如有心神不安、心悸失眠、头昏目眩等心神不宁的症状。而且中医认为“汗为心之液”,夏天汗液大量排泄,不仅会损伤心气,还会导致心阴虚,这样更容易受到暑热邪气的侵犯,所以夏季宜注重养心,现在属于长夏季节,跟脾的关系最为密切,湿邪最易损伤人体,容易出现疲乏,纳差、腹泻,头昏重等症状。所以说,夏季最易引起心脾两相关的疾病。
饮食调理两件事
记者:夏季人们应该注意哪些方面?
陈云:实际上,这是夏季养生方面的问题,在上期“健康雅安大讲坛”中,我们医院王明全老师讲的中医养生之道中有所涉及。我今天主要讲一下夏季饮食调理方面的问题,另外根据中医理论讲一下运动和脾脏的关系。我从以下两点来说明:
第一点是夏季饮食方面应该注意的问题,夏季宜养心健脾、解暑化湿,而且中医认为“汗为心之液”,夏天汗液大量排泄,不仅会损伤心气,还会导致心阴虚,所以夏季宜注重养心,多吃一些清热解暑的食品,既能清解夏季高温天气带来的暑热,又能清泄身体产生的内热,也可服用辛凉散发或甘寒清暑的中药,如菊花、薄荷、荷叶、金银花、连翘,以利心火、散暑热。
哪些食品具有清热解暑的功效呢?就夏季而言,应该适当多吃些苦味及酸味、咸味和辣味的食物,少吃甜味。因为夏季气候炎热而潮湿,苦味可以清热泻火,还可以健脾、除湿。如苦瓜、莴笋、芦笋等,有清心除烦、提神醒脑的作用。夏天由于出汗过多,尤其是从事体力活动大量出汗后,要及时补充盐分,夏天的饮食比较清淡,佐以少量咸菜,可以增进食欲。
另外,夏季出汗多而最易丢失津液,喝水较多会冲淡胃酸,适当吃些酸味食物,如番茄、柠檬、草莓、乌梅、葡萄等能敛汗生津,健胃消食,可预防流汗过多而耗气伤阴。若在菜肴中加点醋还可以杀菌消毒,防止夏季胃肠道疾病发生。甜味摄入过多会酿湿生痰并且影响食欲,夏季气候潮湿闷热,人体本来就容易生湿,过食甜味更助湿热,导致胃胀不想吃东西,所以夏季不宜过食甜味。
第二点是夏季饮食要节制,《黄帝内经》说:“谷肉果菜,食养尽之,无使之过,伤其正也。”“饮食有节,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这里的意思是讲,食物本来是营养人体的,但如果饮食不节制,就会适得其反,伤害人体的正气。所以,一定要节制饮食。
形体与精神一致三要素
记者:饮食要节制,具体该怎样做呢?
陈云:节制饮食,三餐规律,饮食有节,做到这三要素,才能使形体与精神相一致,颐养天年。
饮食节制除了要防止暴饮暴食之外,还要注意三餐的时间及分配。早饭要在7点左右,午饭在12点左右,晚饭在18点左右。俗话说:“早吃好,午吃饱,晚吃少。”《饮膳正要》中说:“晚饭不可多食,晚饭少一口,活到九十九。”因为晚上人体的新陈代谢速度逐渐减低,消耗的热量也比白天明显减少,因此晚饭不易吃太多。唐代名医孙思邈在《枕上记》中说:“清晨一盘粥,夜饭莫教足。”在体内转化为脂肪使人发胖。同时晚饭吃得过饱或过于油腻还会增加肠胃负担,出现腹胀、消化不良等现象,并影响睡眠,即所谓的“胃不和,卧不安”。特别是老人、小孩消化能力本来就不强,夏季就更差,吃得过饱,难以消化,容易使脾胃受损,导致胃病,正如谚语所说“要想小儿安,三分饥和寒”。汉代名医张仲景早在《伤寒论》中就提出“损谷则愈”,即在保持身体基本热量需要的基础上,少吃一点儿,很多病自然就好了。我们现代的一些常见病,如糖尿病、痛风、高血脂,与饮食不节制有密切的关系。
五味搭配要适度
记者:的确,很多养生书籍都介绍,夏季饮食从中医五味来讲,宜食用苦、辛、酸、咸,少甜味食品。那么,这些中医五味具体是什么?
陈云:所谓五味,是指酸、苦、甘、辛、咸五种味道。我们每天吃的食品都是由这几种味道组成的,设想一下,如果食物中什么味道都没有,那饮食本身就失去了乐趣,人就会没有食欲。当然五味的作用不仅仅是用来调味以增进人的食欲,中医论赋予了它更深远的意义。按照五行学说的理论,五味与五行、五脏是相对应的,即酸入肝,苦入心,甘入脾,辛入肺,咸入肾。
不同的味有不同的作用:
——酸味,有敛汗、止汗、止泻、涩精、收缩小便等作用。像乌梅、山楂、山萸肉、石榴等。
——苦味,有清热、泻火、燥湿、降气、解毒等作用。像橘皮、苦杏仁、苦瓜、百合等。
——甘味即甜味,有补益、和缓、解痉挛等作用。如红糖、桂圆肉、蜂蜜、米面食品等。
——咸味有泻下、软坚、散结和补益阴血等作用。如盐、海带、紫菜、海蜇等。
——辛味有发散、行气、活血等作用。如姜、葱、蒜、辣椒、胡椒等。
适量地摄取五味对人的身体是有益的,能维持人体阴阳的平衡。但五味摄取过多或不足,都会引起身体的不适,甚至致病。因为五味与五行、五脏相应,所以过食五味,就会对相应的脏腑造成损伤。
《黄帝内经》就已明确指出:五味要搭配适度,才能气血充盛,身体的各个系统的功能才能调和,这才是延年益寿的正确方法。“天人和一”是中医养生的指导理论,人要和自然界的变化相适应,所以五味的调和也不是一成不变的。要根据每个人的体质来具体搭配。目前,我院已经开展了体质辨识,可以帮助人们了解自己的体质从而指导饮食的搭配和中药的应用。
不宜过分食用生冷食物
记者:我们都知道夏季不宜过分食用生冷食物,按中医学观点来说究竟是什么原因呢?
陈云:《孙真人卫生歌注释》中说过:“盛暑之时,伏阴在内,腐化稍迟,瓜果园蔬,多将生痰,冰水桂浆,生冷相值,克化尤难。”意思是夏天炎热,阳气宣发在外面,阴气就郁于体内,如果吃了过多生冷的瓜果蔬菜,就会使寒湿盛于体内,不容易被脾胃消化。
从现代医学的角度来说,夏天气温高,人体出现如出汗多,饮水多,胃酸易被冲淡,消化液分泌相对减少,消化功能减弱致使食欲不振,这时,若能在膳食上合理安排,适当吃些冷饮,不仅能消暑解渴,还可帮助消化,促进食欲,有益于健康。但如果不加以节制就容易损伤脾胃阳气,不仅违背了“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原则,还可能引起胃痛、腹痛、腹泻等消化系统疾病。尤其是老年人脾胃阳气已逐渐衰退,过食生冷会进一步伤及肾阳,造成洞泻不止。儿童消化机能尚未充盈,在夏季又易感暑热湿邪,如常吃生冷食物尤其是冰激凌、饮料等,糖分又高,极易损伤脾胃的运化功能,出现长期食欲不振、腹痛、大便异常等症状,如果不从饮食上进行纠正,听之任之,就会造成胃肠疾病,可能影响孩子一生的健康。
正气存内 邪不可干
记者:中医常说夏季饮食宜清淡,饮食清淡具体应该体现在哪些方面?
陈云:经常吃肥甘厚腻、煎炒烹炸、过于辛辣的食物,可在体内生痰湿,其实无论在哪个季节都应该以清淡饮食为主,尤其是夏季。因为在夏季,人体本身顺应阴阳变化而出现阳气宣发,若是常吃肥甘厚腻之品,会加重脾胃的负担,造成脾阳虚弱而出现痰湿。故《孙真人卫生歌注释》说:“三伏天,食物尤要淡味节减,使脾胃易于磨化,则腹疾不生。”是说夏天要吃脾胃容易消化的简单的饮食,这样才能杜绝胃肠道疾病的发生。
清淡的饮食,就是平常说的“粗茶淡饭”。主食要以五谷杂粮为主,副食以豆类、蔬菜、水果、菌类为主。清淡饮食不是完全的素食,肉类含有人体必需的蛋白质,完全素食容易造成营养不良,所以对肉类要少食、淡食。烹饪以清蒸、水煮为主,减少煎炸,少放油盐,尽量保持食物的原味。
此外,夏季尤其要注意饮食卫生。夏季尤其是长夏,潮热的气候特别适合细菌和病毒的滋生繁殖,再加上夏天人们喝水多,胃酸被稀释,消化道的防御功能减弱了,再不注意饮食卫生就特别容易患肠炎、痢疾等消化道传染病。所以养成良好的饮食卫生和个人卫生习惯是预防夏季肠道传染病的最主要的措施。不要买变质的食材,食物最好现做现吃,过夜食物要充分加热后再吃,生吃瓜果要清洗消毒。在做凉菜时,应加蒜泥和醋,既可调味,又能杀菌,还有增进食欲的作用;不要过食生冷,保持脾胃功能的强健。注意这些方面就可以做到“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饭后百步走 活到九十九
记者:如何提高夏季抗病能力?
陈云:适当的体育锻炼就可以提高夏季抗病能力。中医认为脾主四肢,反过来讲锻炼可以增强中医脾脏的功能,现代医学认为锻炼可以促进消化,饭后缓行助健康。孙思邈在《千金翼方》中说过:“食毕行步踟蹰则长生。”踟蹰,就是行走缓慢,几乎像停留在原地一样。但是民间有句俗语是“饭后百步走,活到九十九”,似乎运动量就大些。饭后不能马上坐下或躺下睡觉。因为不运动会使血流运行缓慢,流到胃部的血液就会减少,而且饭后即躺还有可能造成食物返流上来形成反流性食管炎。所以饭后应适量运动,但也不能过量运动,运动过度可以影响肠胃的蠕动,引起胃痛、腹痛。所以,饭后稍微休息10分钟再缓行比较合适。
记者 高菲菲
责任编辑:李吟
来源:北纬网-雅安日报 日期: 2015-09-01 09:10:28
编辑:李吟
北纬网 版权所有 本网常年法律顾问:四川雅州律师事务所袁红伟(18980172300)律师
本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yarbs#beiww.com(请将#替换为@) 举报电话:0835-2350262 17781610663 公众投诉举报处理制度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51120170012号 蜀ICP备14021017号-1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川B2-20080121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川字第0010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