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15-12-27 10:26:16
大家在探究出土物体中的秘密
村民扩建房屋,挖出一座古墓。
一块不大的石碑,记录下墓室主人的名字,也留下诸多疑问。
古墓内的瓷器和一块铁制器皿,让众人对墓室主人的身份产生诸多猜测。名山区蒙顶山发现古墓后,引起了媒体和考古专家们的关注。
让我们走进蒙顶山,对该古墓一探究竟。
古墓石壁上的雕花
古墓中挖出的瓷碗
出土的墓志铭,买地券
挖出的拟当年的采茶工具
村民修房 挖出古墓
蒙顶山半山腰,名山区蒙阳镇关口村4组,一座古墓静静地矗立在蒙顶山上。
如果不是陈登祥想修院坝,也不知古墓何时能被发现。
这几天,陈登祥在古墓前守着。很多媒体记者和考古爱好者都到他家附近参观古墓,而陈登祥一直忙着介绍古墓的发现过程。
12月,正是农闲时节。家住毛家山村道旁的陈登祥,决定在自家房子旁边修一个坝子。为了把坝子修得宽一点,他决定将旁边的一个小土堆往里面挖一点,于是请来挖掘机,将自家房屋左侧的土地平整出来,建一个更宽的院坝。
惊奇在此出现。
“挖掘机挖了几下,发现里面竟然有东西。”工人们用锄头小心掏了一阵,一座古墓的大门逐渐呈现出来。
蒙顶山发现古墓的消息不径而走。这个小地名为海盘山的地方,一下热闹了起来。
文物管理部门人员、新闻媒体记者、摄影爱好者相继前来,他们用专业或好奇的目光打量这个新发现的古墓。
古墓完整 建于南宋
古墓在陈登祥房屋的左侧村道旁的一处高坎上。
走进现场可以看到,古墓有两个墓室,分别有两扇拱形大门,每道门都有一人多高,大门立柱上雕有精美的花纹。
“墓室内部也很完整。”名山区文管所工作人员郑德勇说,他们在接到村民电话后很快就赶到了现场。
在墓室内部,文物部门工作人员发现一些青花瓷碗,虽因年代久远已较为破损,但上面的精美花纹仍清晰可见。除瓷碗外,还发现一些瓦片的碎片,“应该是安葬墓主人时作为枕头用的。”郑德勇说。
此外,在墓室壁上,还发现嵌入的一块石碑。其碑名为《王隐君墓铭》,上面记载有“庆元元年”、“雅州名山县长乐乡”等信息。
“庆元是南宋第4个皇帝宋宁宗的年号。”郑德勇说,由此可以判断这是一座南宋古墓,墓主人“王隐君”是当时“雅州名山县长乐乡人”。
南宋古墓在蒙顶山出现,有何价值?
“现存的南宋墓并不多见,该墓的发掘,对研究战乱时期的雅安历史,有着一定的历史意义。”名山区文管所相关负责人说。
记者将古墓的相关资料图片发给四川大学历史系教授粟品孝和成都博物馆考古专家荣远大。
“这座墓是拱形石墓,在成都平原不多,但在四川盆地周围常见,是夫妇合葬墓。”粟品孝在看了古墓的照片后说,“这种墓制是目前在四川最南端发现的一座墓,因此实际上拓展了我们对这种墓制分布范围的认识。”
探秘1
石碑是墓志铭,
还是买地券?
在现场出土的一块石碑,约30平方厘米,已断为两截,拼合后发现,碑文十分特别。
其正文为竖向排列、从左至右,第一行为从上往下读,第二行则需要从下往上读,而且每个字都是“脚朝上”,第三行又回到正常的从上往下读,第四行又变成从下往上读……
也就是说,在石碑正常放置不动的情况下,按照人的正常阅读视觉,每读完一行就要180度转头。
“看碑文要不停转头,看完估计都可以把颈椎病治好了。”当地村民开始调侃。
调侃归调侃,此块石碑的文字正反排顺序有何意义?
“没有特别含义,是宋代墓志铭的一种排列方式。”粟品孝说,这种一正一反的书写方式,确实罕见,目前在福建漳州曾发现明朝的一块墓志也是这样,但此前在四川还未见此类碑文。
粟品孝,作为四川大学历史系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中国古代史教学和宋史、宋代蜀学研究工作。
对于学术,他很严谨地补充说:“或许我们也有局限,有些还不晓得。”
在古墓发现后,很多人称此石碑为墓志铭,也有称其为地契。那么,到底是什么呢?
仔细察看碑文,除了墓室主人的地域和下葬时间外,还写着“今用金银钱万万九百九十九贯,就于黄天后土……处买坟……分付天地神明”,另有坟地的范围“地一所东至青龙南至白虎西至朱雀北至玄武……”
“很显然,这是一个地契,也就是一个买地券。”成都市博物院考古专家荣远大在看过记者所发的石碑照片后说,上面钱的数目和地域,没有实际意义,这是古人崇尚自然,死后能得到“安居”的一种方式。
墓室主人通过模拟现实生活中的土地契约文书,让生人或死者同各类神祉进行象征性“交易”,来表示亡灵领有墓地居所的合法产权,并藉以在地下“安居”。“买地券”,这一阴间“地契”,反映了中国古代具有道教文化特征的丧葬风俗。
这种古人的阴间“地契”,通常附有道教的制鬼符篆,跟传统的风水观念等有密切关系。买地券是中国古代以地契形式置于墓中的一种迷信物品,又称“墓别”、“地券”。系由买地契约演变而来,从东汉开始出现,因其制作质料常用砖、玉、陶、瓦、铁、铜、铅、石、木等,今人可从考古材料中探寻到该信仰民俗的传承历史及文化涵义。
“这既是墓志铭,也是买地券。”粟品孝说,“墓志铭的书写内容非常标准,把买地券的所有要素都呈现了出来,可视为标准的墓志铭文体。”
荣远大也认为,此石碑的内容,抬头是墓志铭,内容为买地券,有着墓志铭与买地券合二为一的趋势,对研究宋代墓葬有一定的价值。
探秘2
墓室主人身份是郎中,
还是茶农?
“我家原来住在古墓的右侧,后来搬家搬到了古墓所在土坎的左侧。”陈登祥说,如果不是修建院坝,这个古墓还将继续藏于土里。
当地人并不知道有此古墓。
墓志铭上,开头就写着“王隐君墓铭”几个大字,还有墓室主人的下葬时间和地域,分别为“庆元元年”(1195年)和“雅州名山县长乐乡”。
“王隐君”的身份是什么?
“是一名郎中!”陈登祥的女儿拿着手机在网上找到了一个名为“王隐君”的医师,再加上墓内出土了一件形似铁剪的器皿,有人称其为“药剪”。因此,“王隐君”是一名郎中的观点,也一度在蒙顶山村民间传播。
在百度上输入“王隐君”三字,可以看到:“王珪,元代医家。字均章,号逸人,又号洞虚子、中阳老人,吴郡(今江苏苏州)人。初任辰州路同知,王珪辞退隐居虞山下,人称‘王隐君’。 ”
很明显,王珪所处的元代与蒙顶山的“王隐君”晚了一个时代,而王珪是江苏人……
“看碑文字体,就觉得不像大户人家那么讲究,王隐君有可能就是一茶农。”陈登祥等村民猜测说。
村民们判断王隐君为茶农的依据也是那件形似铁剪的器皿,他们觉得“那就像茶农家里用的剪刀……”
对于茶农的观点,很多考古爱好者也持同样观点,他们认为,蒙顶山是中国有文字记载的最早人工种植茶树的地方,是世界茶文化的发祥地之一。或许,王隐君就是当地的一名普通的茶农,百年之后,他将自己平时常用的“茶剪”一起陪葬……
“故先考王时……” 郑德勇说,实际上,在墓志铭中,“王隐君”的名字已经告知,蒙顶山古墓的主人名叫“王时”。
因为能断定墓主人身份的信息,现场留得太少,“王隐君”的身份一时无法确定。
不管郎中,还是茶农,蒙顶山因为一座古墓的发现,又再次出现在大众的视野里。这对正在升级打造蒙顶山景区旅游开发,将起着一定的宣传助推作用。
“希望更多人前来探秘古墓!”陈登祥从这几天的人潮中,看到了蒙顶山旅游开发的商机,他想保护好古墓的同时,也想利用人们对古墓的关注搞活村里的经济……
记者 黄伟
责任编辑:白雨锶
日期: 2015-12-27 10:26:16
编辑:白雨锶
北纬网 版权所有 本网常年法律顾问:四川雅州律师事务所袁红伟(18980172300)律师
本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yarbs#beiww.com(请将#替换为@) 举报电话:0835-2350262 17781610663 公众投诉举报处理制度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51120170012号 蜀ICP备14021017号-1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川B2-20080121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川字第0010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