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16-01-10 09:21:34
最近,《芈月传》热播,剧中的一位名叫樗里疾的人物,备受荥经人关注。
“樗里疾不是虚构的喔,而是一位举足轻重的历史人物,且与荥经(古称严道)颇有渊源。”荥经县委宣传部官方微信上如是说。
樗里疾与严道有何关系?为何荥经人对此如此上心?
荥经在历史上,是雅安最早建县的地方,是稳定西南夷地区的第一重镇。
光阴辗转两千年。用目光和荥经河畔的遗存碰撞,用心神穿越时空,去重温一座古镇曾有的兴衰,去探寻严道、荥经的过往。
1月初,记者走进荥经县,在历史遗迹与史料中,去找寻樗里疾与严道的过往。
樗里疾,严道第一任行政长官
一进入荥经县城,“严道镇”路牌立于路边,特别醒目。
严道的名字是怎么来的?
“严道的名号,就与樗里疾有着莫大的关系。”荥经县博物馆馆长高俊刚说。
公元前312年(即秦惠文王后元十三年),樗里子因战功显赫并从楚国夺取汉中而封爵于严道,号为“严君”,公元前306年(秦昭襄王三年),樗里疾任秦国相。
樗里疾,因居樗里(一说楮里,今陕西渭南)而称樗里子。
他是战国中期秦国宗室、将领,秦孝公庶子,秦惠文王异母弟,其母为韩国人。 他因足智多谋,绰号“智囊”,被后世堪舆家尊之为“樗里先师”。
樗里子曾辅佐秦惠王、秦武王、秦昭王等君主,被后世称为秦国的忠臣。
据史料记载,秦武王驱逐张仪、魏章后,任命战功卓著的叔父樗里子为右丞相,甘茂为左丞相,二人相得益彰,并且进行一连串战争,扩张秦国版图,为后来秦统一六国打下稳固根基。
樗里疾的功劳,历代史学家都有较高的评价。
司马迁《史记》太史公自序说:“秦所以东攘雄诸侯,樗里、甘茂之策。”司马迁评价:“樗里子以骨肉重,固其理,而秦人称其智,故颇采焉。”
唐代诗人郑谷曾赋诗《中台五题·樗里子墓》纪念严君疾:“贤人骨已销,墓树几荣凋。正直魂如在,斋心愿一招。”表达对他的思念。
南宋刘克庄《杂咏一百首·樗里子》一诗则表达了对严君疾智慧的钦佩:“石马残陵下,金凫出藏中。谁云樗里智,卜墓近秦宫。”
史料记载:公元前316年,秦设置严道县(治所就在今荥经县严道镇近郊六合乡古城坪),隶于蜀国守。
也就是说,荥经县是樗里疾封地,他号严君,人称严君疾。
在历史上,樗里疾是严道(荥经县)第一任行政长官。
严道古城,458年直至今天的传奇
当时樗里疾被封严君后,所在地“严道”成为秦王朝在西南地区建立的最早行政区。
“严道就是一个县名。”高俊刚说,唐初学者颜师古(581年~645年)在《汉书》的注解中说,居住少数民族较多的地方就叫“道”。
作为西南边陲的荥经县就被称作“严道”。
秦在今大相岭以南和大渡河以西设治后,严道县的辖区就限于大相岭以北的青衣江流域和今泸定一带。也就是说,当时的严道作为一个县,管辖范围要比现在大得多,除荥经外,还包括雨城区、洪雅县甚至包括汉源县、石棉县部分地区。
公元前285年 (秦昭襄王二十二年),秦废蜀国守,设蜀郡,严道隶之。
公元前223年,秦灭楚,迁楚庄王(于公元前613—590年在位,为春秋五霸之一)之后于此,因而严道又名“庄道”,直至东汉因避汉明帝刘庄之讳而停用此名。
汉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汉王朝平定西南夷,于笮都设置沈黎郡,从那时开始,雅安境内出现了四个县级地方行政机构建置:笮都(汉源)、青衣(芦山)、徏(天全)和严道(荥经)。
于是严道县的辖区从那时起变为今荥经及雅安市的青衣江以南部分。这个辖区历经东汉、蜀汉、西晋、成汉均未变动。东晋穆帝永和三年(347年),东晋灭成汉后,未治及汉嘉郡地区,县名多废,为豪强“土主”自治。
自公元前111年至公元347年,自秦至成汉,严道的治所,一直在今荥经县六合乡古城村,保持了458年。
在历史上,严道是辉煌的。
它是雅安最早建县的地方,是稳定西南夷地区的第一重镇。
这里交通发达,向南有南方丝绸之路的牦牛道,可通越西县;向西有灵关道,可通云南丽水;东北有青衣道,可通成都、长安;水路青衣江可通长江。
古城遗址,荥经的文化符号
如今,严道古城遗址已成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在荥经县六合乡,还能找到严道古城的遗址。
在荥经砂器一条街后面的田园里,两块石碑竖立在田畴间。一块较大的石碑上刻有“严道城址”,落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时间是2006年5月15日。另一块较小的石碑上刻有“严道古城遗址”,落款是:四川省人民政府。
曾经的古城如今只剩下几堆土丘,以及一段几十米的残垣断壁。
沿着田间小路前行,田地里有几栋民居,一条长50米,高约2米的土墙特别扎眼。
“这是西汉时的老城墙。”这里居住的村民每天都要经过这段老城墙,他们已然习惯了游客打量与询问的目光。
“我们所居住的地方,就是原来严道的县城所在地。”居住在这里的村民说,“我们叫它古城坪,也被称为严道古城遗址。”
荥经县文管所相关负责人介绍,古城遗址位于今荥经县城西1500米左右的六合乡古城村,地处中峻山下荥河南岸的第三阶台地上。台地东西长约900米,南北宽约750米,高出荥河约40米。
秦时,严道治所就在今“古城”,而现在“古城”的规模,是在汉时对“古城”再行扩充的结果。
秦汉时的严道城建筑在一个地势险要的荥河阶地上,以山岩陡坎作屏障,易守难攻。背靠大山,下临荥河的严道城地势平坦,土质肥沃,使得这里的居民世代受益,一直以来,人们在这里繁衍生息。
严道县城在此延续到成汉时。
成汉(304年-347年)政权灭亡后,天下大乱,严道人武装自治,长期与南朝贵族政权对抗,自治时间长达200余年。直到西魏(535年—557年)时代,严道划归邛州蒙山郡始阳县管辖,建制历北周至隋初。
从设治到古城废治时,此城已历经800年以上的历史,宋代称此地为“古城胜地”。
上世纪70年代开始,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曾先后多次对严道古城遗址周围墓葬进行发掘,出土文物十分丰富,特别是战国、秦汉时期的文物,更是异彩纷呈。
专家们发现,严道古城的考古发现和城址周围发现的古墓葬群,基本包括了战国时期巴蜀流行的主要墓葬形制。这些出土文物除反映出具有浓烈民族特色的巴蜀文化外,还反映了中原文化、楚文化、石棺葬文化的存在。
作为蜀国的边境,这里曾是民族交融地带,不同民族的文化在这里融合和发展,一旦对遗址发掘,对揭密古老的巴、蜀文化有巨大意义。
直至今天,严道古城的历史,同样引来众多史学家的关注。
严道古城也成为了荥经县一个文化符号。
延续辉煌,打造严道城市名片
在荥经县博物馆内,以图片和文字记录着严道的过往。
如今严道镇已然成为荥经河流域内的政治、文化、经济中心。
那么,严道为何改为荥经,荥经的县名到底叫了多少年?
话说隋文帝完成大一统后,在开皇13年(593年),将始阳县改为蒙山县。隋炀帝大业三年(607)年,雅州、黎州、邛州合并为临邛郡,蒙山县又改作严道县。但县和郡治所都设在今雨城区多营镇,而把现在的荥经县叫作“荣经水口戌”。“荣经”这个名字首次出现在历史上。这里的“荣”字下面是“木”字。 直至唐武德三年(公元620年),正式在“荣经水口戌”设“荣经县”,治所在今严道镇。 明洪武十三年(1380年),“荣”字改木从水,“荣经”改为“荥经”。“荥经县”的县名一直持续到今天。
从620年建立“荣经县”开始到现在,“荥经县”已经有了1396年的历史。
荥经,在历史和传统中有着他自身的定位:“川西咽喉”、“西藏门户”、“民族走廊”、“茶马古道”。这些名字,早已被世人所知,荥经的生态和历史资源,也常引来世人观注的目光。
如今,在灾后恢复重建中,荥经延续着“严道”的辉煌,打造属于荥经的城市名片。
“你看,那是‘严君楼’!”在荥经县委宣传部办公室,一工作人员指着对面兰家山上的一座高塔说。
据介绍,为挖掘古严道历史文化,荥经县委、县政府抓住兰家山公园(应急避难场所)灾后恢复重建契机,对位于兰家山公园内的“严君楼”进行改造和完善,提升“严君楼”作为荥经历史文化名城标志性建筑的文化内涵,使其成为荥经县城的一张“名片”。 重建后的兰家山公园将成为集荥经人文历史、民俗文化于一体的荥经县城“后花园”,成为城市一大亮点,凸显严道的历史文化特征。
兰家山公园(应急避难场所)恢复重建工程总用地面积43402.2万平方米,建成后将为Ⅲ级地震避难场所,大大提升荥经县城市综合防灾减灾应急避险能力。
兰家山公园即将完工的严君楼
古城遗址
雅安日报/北纬网记者 黄伟
责任编辑:李洋
日期: 2016-01-10 09:21:34
编辑:李洋
北纬网 版权所有 本网常年法律顾问:四川雅州律师事务所袁红伟(18980172300)律师
本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yarbs#beiww.com(请将#替换为@) 举报电话:0835-2350262 17781610663 公众投诉举报处理制度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51120170012号 蜀ICP备14021017号-1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川B2-20080121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川字第0010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