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16-03-02 10:01:00 北纬网
春天,明媚的阳光沐浴大地,焕发勃勃生机。春天,对于我市来说不仅是一个播洒希望的季节,同时还是一个丰收的季节。
你看,石棉的黄果柑熟了;你看汉源的蒜苔长高了;你看名山的茶叶发出了新芽……
你看,芦山的油菜花花了;汉源的梨花开了,雨城的桃花开了……
走进春天,产业园、工业园区里,随处可见工人忙碌生产的身影;田间地头,随处可见翻转、耕种忙碌的背影;重建工地上,工人正在为重建收官而加班加点。
春天,我们走进大自然,聆听春的脚步。身上的衣服薄了,踏青的孩子们笑了,喜获丰收的农民乐了。从即日起,记者带你一起走乡村、工地、园区……一起感受春的希望、火热、收获和脚步。
抢挖山药
山药
天全县:
禾林山药又是一个丰收年
2月29日,和煦的阳光沐浴着大地,走进天全县老场乡禾林村,随处可见村民抢挖山药的忙碌景象。
“我种了3亩多,还有一半没有挖,下午3、4点许多村民就集中在一起卖山药,非常热闹。”禾林村1组村民肖金成一边整理山药,一边介绍禾林村挖山药、卖山药的热闹场面。再等一段时间,山药就要开始育苗,如果不“抢收”山药就会发芽。
禾林村属丘陵地带,非常适合山药生长。因为禾林独特的自然环境,这里的山药与众不同,不仅可以实现在地里长时间保鲜,而且用来炖汤也不浑汤,其氨基酸含量也高于普通山药。“我们这里山药一直受消费者欢迎,成都、乐山等地都有销售点。”由于禾林山药与众不同,在灾后重建中也引来了企业落户。
上世纪80年代末,禾林村就开始种植山药,逐渐形成全村家家户户种植。“4·20”芦山强烈地震前,禾林村山药种植面积已经达到 了3000亩。但山药销售一直是村民担忧的问题,虽然已经发展山药种植20多年,一直无法形成规模。
灾后恢复重建,禾林山药被列为天全县生态产业发展重点项目之一。2014年6月初,西蜀雅禾高山野山药加工厂在禾林村动工开建,解决了村民发展后顾之忧。从2013年开始,村民成立了山药种植合作社,山药种植户“小打小闹”转变成抱团发展,山药种植面积在两年时间迅速扩大,目前以禾林村为中心的山药种植基地面积达到6000亩。
去年年底,受外地山药的冲击,禾林山药受到一定的影响。面对市场变化,种植户充分发挥禾林山药在地里长期保鲜优势,将山药延迟到春节后大规模开挖。
在禾林村,山药种植已经成为了村民增收致富的支柱产业。“孩子们都外出务工,家里就我们两个人就搞定了。”肖金成介绍,山药发展起来了,年轻人都外出务工,照管山药的重任全部落在了老人身上。
行走在禾林村,一栋栋漂亮的“别墅”在山林之间时隐时现,一片连着一片的山药一直延伸到山边。
国道351线穿村而过,为禾林村的发展又注入新的活力。
雅安日报/北纬网记者周代庆
汉源菜农采收蒜薹
汉源县:
打蒜薹 春来人勤忙收获
绿,是早春汉源最动人的一抹色彩。在百花还未齐放的初春时节,走进我市果蔬大县汉源县,那一块块绿油油的蒜薹地,是汉源献给全国人民最新鲜的食材。
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汉源县便开始种植蒜薹,目前种植面积达5万亩,蒜薹产业已成为当地一大特色农业产业,是当地农民增收的渠道之一。
2月28日,趁着明媚春光,记者走进了位于九襄镇甘溪坝片区的数块蒜薹地,感受汉源菜农收获蒜薹的忙碌氛围。
每年正月期间,汉源蒜薹开始上市,成为新年里餐桌上一道美味。在汉源,深谙“打蒜薹要趁早”的不少菜农,于正月初便开始了忙碌。
早在今年正月初八,2月15日,本报记者便前往汉源县感受了一次收获蒜薹的忙碌景象。
月底再访汉源,一路上,蒜薹更加油绿,打蒜薹的菜农也多了起来。
走进一块蒜薹地,甘溪坝社区移民李西庆正和妻子弯腰寻觅着蒜薹。在他家蒜薹地旁的一块空地里,1岁多的小孙子坐在婴儿车里,乐呵呵地望着忙碌的爷爷奶奶。
“现在正是打蒜薹的关键时期,家里年轻人在外打工,咱们两个老年人可不能闲着。”李西庆说,汉源蒜薹从正月间开始采收,将持续到3月中旬,蒜薹放的久了,品质和口感就会差一些,所以这段时间再忙都要先把蒜薹收获了。
沿着甘溪坝朝九襄镇城镇方向前行,沿途都能碰到打蒜薹的菜农。近来,天气转好,气候温暖,打蒜薹的汉源菜农一波接着一波,一个个蒜薹地里热闹非凡。
雅安日报/北纬网记者 李丽
丰收在望,一脸喜悦
丰收的喜悦,果农展示个头饱满的黄果柑
石棉县:
又到黄果柑采收季 今年产量有望翻一番
进入3月,石棉县特色水果黄果柑开始大面积上市。行走在石棉各黄果柑主产乡镇,采果、售果的景象随处可见。
1日,记者来到宰羊乡坪阳村,收获黄果柑的热闹场面正在这里上演。
采果忙 收购商进地里买果
走进坪阳村,不论是沿国道108线,还是村组道路,皆能瞧见一树树缀满枝头的黄果柑。在阳光的照射下,一眼望去,满树皆金灿灿。
在坪阳村3组的一片黄果柑林里,6位女果农拿起背篼、提着小桶,有说有笑地在树下忙碌。
“这些都是第一年投产的果树,从目前的采摘情况来看,一株树能采50—100公斤黄果柑。”果园主人邓玉琼说,尽管没到丰产期,但今年的果子个头饱满、味道香甜,品相好,卖相更好。
据邓玉琼介绍,她家共栽植黄果柑近16亩,今年预计能采近万斤鲜果,到明年进入丰产期后,每株树的产量预计能达100-150公斤。
就在邓玉琼和众姐妹忙碌时,两位雅安本地的收购商走进了她的果园。现场品尝了邓玉琼家黄果柑后,两位客商与邓玉琼谈起了生意,表示要把她家的黄果柑全部收购,运到云南市场销售。
“在地里就把黄果柑卖完了,去年一年没白忙活。”收购商亲自来地里收果,让邓玉琼感动意外,更令她感到开心。
卖果热 提前上市产量增
春光明媚,位于宰羊乡坪阳村村活动室外的黄果柑洗选加工厂从早上9点过便车来车往。从坪阳村及周边乡镇、村组驾驶货运三轮车的果农将一车车满载的黄果柑运送至此,经过称量、筛选、清洗、装运,将运送至全国各地,为全国消费者奉上最新鲜的石棉味道。
上午10时许,坪阳村3组果农李志强拉着一车黄果柑驶入洗选厂。见已有果农在称量卖果,他将自己的三轮车掉头朝外,摆放在黄果柑初选台外,等待卖果。
“这车黄果柑我估计最少都有400公斤。”闲着时,李志强粗略估算了一下黄果柑重量。最终,经过初选后称重,共426公斤。
据李志强介绍,他家共种植黄果柑近3亩,目前只采收了0.5亩,今天预计还将再卖4车鲜果,预计能有2000公斤左右。
今年初,虽遭遇最冷寒潮,但从整体来说,仍属暖冬,石棉黄果柑在温暖的气候中提前上市。据宰羊乡坪阳村村委会主任、坪阳村黄果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王志伟介绍,2015年石棉黄果柑在3月中旬大面积上市,但今年2月底开始,石棉黄果柑便大面积上市,目前洗选厂每天黄果柑清洗量在12万公斤左右。
除了上市时间提前,今年石棉黄果柑的产量也比去年有了较大提高。据王志伟介绍,去年坪阳村黄果柑总产量近2000吨,今年得益于暖冬,经过精细化管理,全村产量预计能达4000吨,有望比去年翻一番。
雅安日报/北纬网 记者 李丽
采茶
为茶叶杀青
名山区:
又到一年采茶季 采制春茶忙不停
春回大地气温转暖,名山万亩茶园里的茶树又发出了新芽。3月1日,天气晴朗,在名山区万古乡红草村的茶田里,茶农正忙着采摘新茶。茶厂里,一篓篓刚刚采摘下来的茶芽,经过杀青、发酵、烘干等步骤,转变为成品,浓郁的茶香弥漫覆盖了整个名山。
头戴遮阳帽,腰系花围裙,斜挎茶篓子。上午9时许,万古乡红草村的村民倪远琴来到自家的茶地里。“你们摘那一片,这边的我负责。”向丈夫和女儿分配完采摘任务,一家人开始忙活起来。
紧盯着眼前的茶树,双手左右开工迅速飞舞,最嫩的茶芽很快被她采摘起来。一把、两把、三把,悬挂在腰间的茶篓子被嫩绿色的茶芽逐渐填满。
中午11时许,倪远琴的茶篓子里已装了三分之二的茶芽,约莫1斤多。望着茶篓里的嫩芽,倪远琴露出高兴的笑容。“这两天的价格很好。”倪远琴说,昨天市场上的价位达到了每斤61元。
万古地处高山区,春茶采摘较坝区稍晚,倪远琴采茶是在三天前开始。她估计,再等上两、三天,各家各户就要忙着全面开工了。在红草新村内,倪远琴还开着一间茶馆,为了采茶,今天她选择了暂时歇业。她说,采摘春茶是名山人一年最忙碌的时节,等到忙不过来的时候,还需要请人帮忙。
离倪远琴家茶地不远的另一块茶地里,73岁的红草村村民戴德琼也在忙着采摘春茶。尽管没有年轻人采摘速度快,但老人还是戴着老花眼镜一丝不苟的认真摘取着嫩芽。她说,采茶并没有多大的劳动强度,自己闲着没事就帮着孩子们采采茶。
红草村村民杨炳祥是万古乡最早制茶的农户之一,按照传统工艺制作“黄芽”已有20年左右的历史。最近几天,杨炳祥很忙,从早上6点,一直要忙到深夜10点左右。
杨炳祥的制茶坊里,两台杀青的机器不停运转,尽管室外的气温还不算高,制茶坊也处于半开放的形式,但坊内的温度已接近30度左右,站在旁边不停翻炒的杨炳祥额头见汗。
按照目前的制茶进度,杨炳祥一天生产的成品茶约100斤左右,这就意味着他每天要加工鲜茶400多斤。由于多年制茶卖茶,杨炳祥并不担心销售问题,他坦言,一些老客户早就向他预定了新茶。
“今天的茶(品质)还差了点,没有收到多少。”中午时分,外出收购鲜叶的人员回到制茶坊,一边向杨炳祥汇报情况,一边从摩托车上取下收购的几斤鲜叶。对于品质要求较高的杨炳祥来说,质量要从源头抓起。
目前,杨炳祥的4台机器,只有2台在运转。他说一是大面积采摘还未开始,二是制茶人手也还紧张。届时,按照一人负责一台机器的原则,还要请几个人来帮忙。
在红草村的一家茶厂里,4、5名工人也正在忙碌着制茶。他们有的忙着杀青,有的忙着吹筛,厂区内堆着满满当当的茶叶,茶香四溢。
雅安日报/北纬网记者 肖科
责任编辑:李吟
来源:北纬网 日期: 2016-03-02 10:01:00
编辑:李吟
北纬网 版权所有 本网常年法律顾问:四川雅州律师事务所袁红伟(18980172300)律师
本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yarbs#beiww.com(请将#替换为@) 举报电话:0835-2350262 17781610663 公众投诉举报处理制度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51120170012号 蜀ICP备14021017号-1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川B2-20080121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川字第0010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