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16-03-25 11:55:19 雅安日报-北纬网
蒙顶黄芽,是雅安蒙顶山茶品牌之一,也是我国传统名茶之一。
蒙顶黄芽,以其独特的品质受到很多爱茶人士的青睐,以突进的速度在黄茶市场上蔓延,如今变得越来越知名。
然而,因为市场及工艺等原因,蒙顶黄芽存在着“很多人知道,很少人喝到”的尬尴和困境。
如何让蒙顶黄芽突围,走向市场?如何让更多人喝到蒙顶黄芽,已成为众多爱茶人士探讨的话题。
今春采茶时节,一支由众多爱茶人士和茶叶专家组成的团队,开展了以“素问蒙顶黄芽”为主题的系列活动,开启了蒙顶黄芽“突围”之路的努力和尝试。
现状 很多人知道 很少人喝到
3月的蒙顶山草长莺飞,茶香四溢,吸引着众多的爱茶人士。
茶人王龙和省茶艺术研究会会长何修武相约来到蒙顶山。
他们此次将共同努力,推广蒙顶黄芽。
蒙顶黄芽,是我国传统名茶之一,是“蒙顶山茶”区域品牌的一枝奇葩,其历史可以追溯到唐宋时期。
唐《元和郡县图志》记载:“蒙山,在县南十里,今每岁贡茶,为蜀之最。”
清代的《名山县志》记载:蒙顶茶“其叶细长而嫩,味甘而清,色黄而碧,酌杯中香云蒙覆其上,凝结不散。”
在全国各地的考察中,王龙发现,虽然蒙顶黄芽是蒙顶山茶中的名茶珍品,由于生产历史久远,加之历史上对蒙顶黄芽加工的记载很少,蒙顶黄芽存在着“很多人知道,很少人喝到”的尴尬局面。
当然,这样的局面,也有制作工艺和产量的原因。
北宋画家文同,曾得到友人寄来蒙顶新茶,欣喜之余作《谢人寄蒙顶茶》,诗句中曾说“几树惊初暖,群篮竞摘新。苍条寻暗粒,紫萼落轻鳞。”说明着蒙顶黄芽的原料选用考究,技术工艺也复杂。
王龙说,蒙顶黄芽的原料,要用春季肥壮饱满的高山茶芽,这样导致采摘技术要求高,采摘人工成本也高,这给蒙顶黄芽的批量生产销售,带来了极大的困难。
与此同时,由于生长地域的独特性和高山茶的有限性,符合黄芽原料标准的单芽从开采到结束,不到一个月,从而导致了生产时间的短暂性。
同时,王龙也提到黄芽生产工艺要求也很高,尤其是“闷黄”工艺的好坏,直接影响黄芽品质的优劣,其工艺的复杂性导致了黄芽生产风险和成本的增高。
此外,黄芽生产时期又正值名优茶生产季节,而黄芽的生产耗时在72小时以上,生产时间的有限同样影响了黄茶的生产。
诸多原因,成为了阻碍蒙顶黄芽的尴尬局面。
如何让蒙顶黄芽,走出一条“突围之路”?
破题 先精心打造一个独特品牌
不同的角度,可以有不同的看法,也可以找到解决问题办法。
蒙顶黄芽的尴尬现状,也正是何修武和王龙看好蒙顶黄芽发展潜力的原因。
“物以稀为贵,蒙顶黄芽正是因为它的原料少制作工艺难,反而成了它最大优点!”何修武说,“蒙顶黄芽,在蒙顶山茶品牌中独树一帜,我们首推蒙顶黄芽。”
在全国范围内,我们所熟知的茶类品牌,都是以“地名+茶类品牌”的形式出现,如西湖龙井,洞庭碧螺春等。而蒙顶山茶虽然也符合这一模式,但蒙顶山茶却包括了“蒙顶黄芽、蒙顶甘露、蒙顶石花、蒙顶毛峰”等几大品牌。
曾记得有人说过,如果让你给客人推荐蒙顶山茶,你会怎么推荐?答案当然是几大品牌一起推荐。
然而,雅安的很多茶人意识到,品牌太多,反而让别人记不住品牌。蒙顶山茶的品牌,一直没有完全在省外市场叫响,这成了众多茶人的心病。
雅安的蒙顶山茶栽培始于西汉,距今已有二千年的历史,古时为贡品供历代皇帝享用,1949后曾被评为全国十大名茶之一,更是国内三大黄芽茶(蒙顶黄芽、君山银针、霍山黄芽)之一。
蒙顶山茶与其他茶类不同的是,蒙顶黄芽独具个性,与国内其他知名茶类风格迥异。
“蒙顶黄芽,带着贡茶的历史荣光,并且属于小种类茶,极易推广!”何修武多年在雅安的调查中,觉得蒙顶黄芽因其“物以稀为贵”的独特性,“很容易打进国内市场,让其成为全国知名的茶类品牌”。
何修武和王龙都很看好蒙顶黄芽的发展潜力。
心动不如行动。
今年2月,何修武联合众多省内茶人一起,开启了一段“素问蒙顶黄芽”的春茶之旅。
方法 寻根探源 烧一把蒙顶黄芽的火
2月19日,一篇名为《素问蒙顶茶:阳春三月说黄芽》文章,在省内茶界的微信圈中迅速转发。
这篇由名山茶人蒋昭义所写的署名文章,开启蒙顶黄芽“素问之旅”,也开始了蒙顶山茶的“突围之路”。
为何取名为“素问”?
何修武解释说,素,是质朴、不加修饰的。还原本质需要问,问可问源、问艺、问品。
人生在世,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贴近生活;怡然自得,琴棋书画诗酒茶,陶冶情操。茶,集天地之精华,万物之灵气,融于人的生活。而世间万物,茶叶繁多,繁而眼花,洗净铅华便可回归本质。
带着这样的意境,何修武所在的省茶艺术研究会,联同临风(厦门)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茶旅世界,和四川省、雅安市内的多家茶商,以及各大网站和媒体,开始了推广蒙顶黄芽的前期造势活动。
他们的团队,深入到茶乡,到工厂,采访了解蒙顶山茶历史、文化和相关人物。
除蒋昭义外,他们还采访了蒙顶黄芽标准起草人、为蒙顶山茶付出一生的杨天炯,采访了传统手工蒙顶山茶非遗传承人成先勤和魏志文,采访了四川省茶叶流通协会秘书长陈书谦,以及将传统手工蒙顶黄芽进行到底的茶农代表黄学云,还采访了四川农业大学教授何春雷,蒙顶山茶产业技术研究院首任院长、川农大教授杜晓,著名茶人王龙等,倾听大家诉说蒙顶黄芽的秘密……
有专家、学者,还有茶商、茶农,他们从各个层面,对蒙顶黄芽进行寻根探源,同时从成都组织人员到蒙顶山现场体验采摘和制作乐趣,掀起一股“蒙顶黄芽”的热潮。
在每一次采访中,众多茶人都表达着各自的观点,成先勤说,把蒙顶黄芽当作艺术品做, 把小茶种做成高大上的艺术品;魏志文说,他参与了有关于茶叶的一切事情,从茶叶的选种到最后的品饮无一落下。他的观点是想要喝到一杯好茶,想要了解一杯好茶的制作过程,不仅是理解文字,而是要脚踏实地参与到每一个细节之中,实践最重要……
这些采访,都通过微信、网站等各类媒体得到推广宣传。
今春的茶乡,有关蒙顶黄芽的好评不断。
“通过各种方式的‘渗透式’宣传推广,让蒙顶黄芽在茶界烧起一把旺火。”何修武说,面对现在蒙顶黄芽遇到的局面,他们要通过种活动,让茶商和茶企看到人们对蒙顶黄芽的追捧热度,给茶企更大的信心和鼓励。
目标 昔日皇家茶 今入百姓家
“千秋蒙顶多贡茶,阳春三月采芳华。昔日皇家御前饮,今入寻常百姓家!”这是此次“素问蒙顶黄芽”团队的目标。
活动开始之初, 蒋昭义就通过宣传蒙顶黄芽的历史、文化及故事,拉开了推广蒙顶黄芽的序幕,并号召大家为这个目标奋斗。
如何实现这个目标?首先要有茶——蒙顶黄芽。
蒙顶黄芽外形扁直,匀整,色泽嫩黄,甜香幽长,汤色黄亮,滋味鲜醇回甘,叶底全芽嫩黄。
李时珍的《本草纲目》记载:“真茶性冷,惟雅州蒙山出者温而主去疾”,从这一个意思来推导,杜晓觉得,中国温性茶的代表,蒙顶黄芽就是最具代表性的。
如此茶中珍品应该让大众一饱口福,让它进入到人们的茶杯中,所以素问蒙顶黄芽的意义就更接地气,大力推广蒙顶山茶和茶文化,进一步扩大蒙顶黄芽的认知度和美誉度,让全国人民喝到好喝的蒙顶黄芽。
要有怎样的技术才能做出真正的蒙顶黄芽?
这两个月,何修武大多数时间都住在位于蒙顶山上的黄学云手工制茶作坊里。
他和团队的工作人员一起,扎根在蒙顶山,实地调查,进入茶园了解蒙顶黄芽鲜叶采摘标准,与制茶人一道参与蒙顶黄芽制作的所有细节,最终将以文字、图片及视频为大家展示制作蒙顶黄芽的工艺。
通过各种形式的推广宣传,让大家更能真实地感受到黄芽的魅力所在。
何修武深知,再好的东西还是要大众认可,所以素问蒙顶黄芽团队将会做出诸多努力。
他和王龙一起制定了今后的推广计划:
首先,组织专家召开蒙顶黄芽研讨会,让专家以专业的水平来品蒙顶黄芽;接着组织客人到蒙顶山体验采制过程,将茶与旅游结合起来,让大众参与其中,游客来到蒙顶山可以亲自参与采茶制茶及听到茶文化的讲解和品尝正宗蒙顶黄芽;然后会和专家组在2016年5月四川国际茶博会期间举办首届蒙顶黄芽斗茶大赛;随后,会在全国主要城市开展蒙顶黄芽品鉴会;与此同时,也会与三饮茶会一起做专场品鉴,如:三饮茶会之草原、三饮茶会之终南山等,还会联合全国茶馆等级评审委员会在全国首批200家星级茶馆作宣传推广;最后,举办采春茶摄影大赛,让更多人参与其中。
“扬子江心水,蒙山顶上茶”在民间广为流传,然而听过的人多,喝到蒙顶黄芽的人少。
蒙顶黄芽,不仅要让大家知道,还要让大家喝到。
这是何修武等人共同的愿望,他们正朝着这一方向努力着。
“要感谢雅安茶界朋友的帮助,要感谢全国各类媒体的宣传……”何修武说。
昔日皇帝茶,今入百姓家。素问蒙顶黄芽团队在为这个目标努力着。
雅安日报/北纬网记者 黄伟
责任编辑:夏天
来源:雅安日报-北纬网 日期: 2016-03-25 11:55:19
编辑:夏天
北纬网 版权所有 本网常年法律顾问:四川雅州律师事务所袁红伟(18980172300)律师
本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yarbs#beiww.com(请将#替换为@) 举报电话:0835-2350262 17781610663 公众投诉举报处理制度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51120170012号 蜀ICP备14021017号-1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川B2-20080121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川字第0010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