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16-08-14 12:14:33 雅安日报/北纬网
编者按
去年,央视推出八集系列节目《大国工匠》,讲述工匠们用灵巧的双手,匠心筑梦的故事。这群不平凡劳动者的成功之路,不是进名牌大学、拿耀眼文凭,而是默默坚守,孜孜以求,在平凡岗位上,追求职业技能的完美和极致。最终脱颖而出,成为一个领域不可或缺的人才……
在雅安的城市和乡村里,有着众多篾匠、石匠,甚至还有斫琴师……这些身怀各种手艺的匠人们构成了雅安城市和乡村生活鲜活的元素,成为一种技艺的传承。
这些匠人,或为生存,或为艺术追求,他们坚守着老祖宗的手艺传承。
这种匠心精神的坚守,传承着雅安的古老手艺,也成为雅安深厚历史文化的底蕴。
从本期起,《西康周末》推出雅安匠心系列报道,与你一同去寻找那些“隐居”在雅安城市或乡村的匠人,一同去感受他们的匠心独运。
10多年前,谢家良开始收集大渡河里的“棺材板”,传承着家族的手艺——斫琴。
选材、斫制、上漆、调音等100多道工序,在一凿一斧中,他打磨出历史的遗音。
凭借着一颗对古琴完美追求的匠心,他数年如一日坚韧地斫制出一张张古琴,在古琴爱好者中留下诸多好评。
这位斫琴师,正是我市汉源县的谢家良。
古琴,又称七弦琴,是我国最古老的弹拨乐器之一,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有三千多年。俞伯牙、钟子期因一曲“高山流水”而成知音的故事千古流传,《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精心设计“空城计”吓退司马懿大军,他们所弹奏的都是古琴。
今年49岁的谢家良是一名“隐居”于汉源湖畔的斫琴师,在雅安,很多人都不知道他在制作古琴。谢家良所制的琴既严格遵循古法手工制作,又对古琴的外观、内部构造及髹漆工艺加以改善,总结出一套完整并且成熟的制作流程。
200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批准中国古琴艺术为第二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2006年,古琴艺术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斫琴师大都聚集在我国的南方,如杭州、扬州,而在北方,寥寥无几;在雅安,更是只有谢家良独此一人。
8月10日,谢家良在打磨斫琴木料
“隐居”湖畔,不忘传承家族手艺
听闻汉源县的谢家良是一名斫琴师,记者几经打听,才找到他的住所。
8月10日,汉源湖畔,汉源县富林镇清湖村公路旁的一户民居外,摆放着众多板材。一位身着唐装的壮年男子正在那里忙碌着……
在他身后的铺面内,摆放着四五张已具雏形的古琴。
谢家良,是汉源湖畔小有名气的古玩根雕等收藏爱好者,在当地收藏界也小有名气,但他作为一名斫琴师却少有人知道。
“我爷爷和父亲都是斫琴师,我只是传承着家族的手艺!”放下手中的工具,谢家良走进屋内,拿出一张已经做好的古琴,手指拨动琴弦,发出悦耳的声音。
自古以来,琴、棋、书、画被中国人视为文人雅士修身养性的必备才艺。古琴,亦称瑶琴、七弦琴,起源于中国,是中国最古老的弹拨乐器之一,距今已有三四千年的历史。
从长辈口中,谢家良得知,早在明朝,谢家祖上就是很有名气的斫琴师。传说他的祖上曾收藏了一张好古琴。这张好琴的很多部件都用翡翠、象牙等制成。都说财不外露,但作为爱琴的斫琴师,自然要把这张好琴向大家展示。这张好琴就被当地一豪强一直“惦记”着。也许是为了避难,也许是其他原因,谢家祖上跟随着“湖广填四川”的大潮流一起,几经辗转,来到四川定居下来。
“每一代中,都有一人要传承斫琴技艺,成为斫琴师!”小时候,谢家良就见过父亲如何斫制古琴。从父亲口中,他得知在那特殊的年代,谢家良的爷爷所斫制的琴被他自己烧了;而在谢家良9岁时,他的父亲就过世了。
如何传承家族手艺?
“我要感谢我的启蒙老师李东强老师,当我告诉他谢家的手艺传承时,他一直鼓励着我,让我一定要把家族手艺传承下去!”谢家良回忆说,他慢慢长大并成家立业,为了维持一家人的生计,他当了木匠,开办了家具厂等。但他一直没有精力去研究斫制古琴,“但在我心中,一直没有忘记传承家族的手艺,一直在收集着斫琴的材料”。
直到10年前,他找到了好的斫琴木材,才开始研究斫制古琴。
“做木匠只为养家糊口,而斫古琴可以修身养性,就更需要专心、静心,心不静根本做不了琴,人生不能兼得,做琴,就要守得住孤独。”于是,谢家良走上了斫琴之路。
四处收集,苦觅良琴木材
良材、良工必须兼备,才能斫出好琴。
“杉木和楠木类的乌木,是我首选的斫琴良材!”谢家良斫琴用料很讲究。
在当地,谢家良是一名木匠,也是一位古玩收藏爱好者。一有空闲,他就到大渡河畔去寻找“宝贝”。多年的“寻宝”经历,也让谢家良练就了一双选木材的“火眼金睛”,生长多少年的木材、甚至木材是阴面材阳面材都逃不过他的眼睛,凭着多年和木材打交道的经验,谢家良在辛苦寻材的路上也淘到了不少“宝贝”。
最让谢家良激动的是,他在大渡河畔找到众多“适合斫制古琴”的“棺材板”。
“棺材板”大多是几百年以上的古杉木和古楠木,是谢家良最钟爱的斫制古琴的材料。
“这种木料特别适合做古琴,因为它们年代久远,质地已非常稳定,不会变形,木质也变得十分松透,敲之声音古朴、浑厚,是做古琴上乘的好料。” 谢家良说,古琴选材极为考究,古木、悬棺、老房梁均是上乘琴木。古琴制作历来有“爷爷备料、儿子制琴、孙子弹琴”之说。古人斫琴非常讲究材料,他们把选材视为制作古琴的首要条件。
10多年来,为了寻找上乘的古木琴料,他常常在大渡河畔寻找。随着汉源县境内瀑布沟水电站开始蓄水,岸边会常常漂来几块木材,如果遇到金丝楠乌木等,是让谢家良最兴奋的事情。
同时为了收集更多的木材,他四处找朋友帮忙寻找杉木和楠木类的木材,只要听说哪里有,他都要去看一看。
在谢家良的屋外,堆着一大堆木材,而在他家二楼的阳台上,更是整齐地叠放着三大堆老木材。
“这些木材,足够我今后20年斫制古琴了!”当然,谢家良也并没有满足于现在的“存货”,他说:“这些老木材料越来越少了,只要哪里有,再远都要去看看,能买就买。”
谢家良正在为古琴调音
凭借记忆,自学完善斫琴技艺
古琴,历来是文人雅士的专属,一直蒙着一层神秘的色彩。而古琴的选材和斫制有着极为严格的要求,斫制一把好琴不容易,要想成为斫琴师更是难上加难。
采访中,谢家良一直向记者强调,要用“斫琴”两字,不能用“制琴”。在谢家良看来,“斫”除了古意外,更多能体现着斫琴师的复杂工序。
“斫制古琴,除了好的材料外,还需要好的手艺,才能斫出好琴。”仅仅是小时候见过父亲斫制古琴,谢家良决定斫制古琴时,有些犯难。
他将木材打磨成斫制古琴需要的板材,就呆在木材前发呆。古代斫琴技术少有文字记载,通常只口口相传,目前仍然保留完好的历代古琴,又难以了解里面的构造,只能依靠科技手段来扫描琴腔的情况;再加上一些斫琴师比较保守,古琴的真正制作技术被蒙上了一层神秘面纱。
“我只有努力地去回忆当时父亲是如何斫制古琴的。”谢家良说,2005年左右,他从老屋里找到一张父亲留下的古琴,将其拆散,查看古琴内部结构和制作工艺。
一年后,第一张古琴终于斫制完毕。他轻抚琴弦发出几个音后,又随即拆了。随后两三年,他又制作了几张古琴,但他都将其拆了。
“我对起初做的好几张古琴都不满意,所以我都拆了重做,我不能让祖上蒙羞。”谢家良说,为了制作好古琴,他把自己关在屋子里,从网上收集资料,同时看视频,研究古琴内部结构、学习现代声学原理、并研究北京天坛的回音壁……
“我每天要工作十三个小时左右,其中有十个小时在专心斫琴,晚上有两三个小时在网上与琴友交流。”谢家良说,他通过网络,结交了全国各地的古琴爱好者,他的古琴也慢慢被全国各地琴友所熟知。
在得知谢家良自学斫琴传承家族手艺的事迹后,网上的琴友都称其为“痴醉兄”,因为谢家良一进入到斫琴工艺中,就“如痴如醉”。
很多时候,他在屋里一站就是10多个小时,连吃饭都是家人给他送到屋内,因为要站着斫琴,很多时候腿都站麻了……“斫琴的关键在于耐心。”面对墙上挂着的十多张古琴,谢家良声音不疾不徐,温润如玉。
“做一张古琴至少要经过木胚制作、合琴、蒙布、灰胎、装徽位、上漆、上弦等100多道细致的工序,少则6个月,多则3年。”谢家良说,灰胎工艺极为讲究,要将生漆与粗细鹿角霜相配比,经过9到15次上漆、打磨,历经两三个月,极尽精雕细琢之能事才算完成初步工序。完成以上工序后,便可上琴徽、弦、轸等配件。作为历代文人的雅玩,古琴的轸、徽、雁足等配件的制作与用料也颇为考究。
上漆,对于谢家良来说,是最难受的。谢家良选择的是土漆,一般人很容易过敏,他也不例外。起初为古琴上漆里,谢家良全身都红肿……但他一直坚持着。
离琴近了,离名利就远了
每一张古琴,谢家良都很用心去斫制。
在谢家良的记忆里,谢氏祖上曾说:“斫琴若要达到松、透、脆、滑四善,必须选材优良,用意精巧,方才五百年有正音!”
经过几年的努力,谢家良终于斫制出一张令自己“初步满意”的古琴来。随后,他根据自己的斫琴经验,总结出了一套“与众不同”的斫琴经验。
“我的古琴槽腹浑然一体,看不出合板的痕迹!”谢家良拿出一张斫制好的古琴说,“槽腹结构是斫琴最难的环节,因为这个环节与音色关系最为密切,完全可以用‘内有乾坤’来形容。”谢家良运用“折扇原理”,让古琴的槽腹内部“内含玄机”、“曲径回亭”,弹奏时古韵悠长。
2010年开始,谢家良开始出售古琴。
值得一提的是,中国当代著名斫琴家,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古琴艺术“(梅庵琴派)代表性传承人倪诗韵的师妹赵琳老师在网上与谢家良取得联系,用了谢家良的古琴后,赞不绝口:“用材讲究,古法斫琴,琴音古韵十足……”
古法斫琴,是谢家良斫琴的基本方法。
一张琴,从选好材之后,要经过一到三年的晾晒,即便是晾晒好的材料,从定胚成形,再到定音上弦成品,时间跨度至少也达三年,其中晾材需要一到三年,制作需要两年,经过100多道工艺。谢家良不请工人,全部是他纯手工制作,古琴所有的线条、弧度都是用铲子、锉刀一点点打磨出来,“这样才能心中有数,保证每一张琴的音色。”因为工序繁多,耗时太长,所以谢家良每年的成品琴只有20张左右。
现在,谢家良的古琴供不应求,已经预定出了20多张。
供不应求,古琴给斫琴师带来的最大财富是金钱吗?
“斫琴的过程,是修行的过程。”谢家良说,他斫琴的原则是“高端品质,中级价位”,因为古琴的制作成本太高,他“以琴养琴”,开始出售古琴,然后把售得的钱再用来制作古琴。
“不懂琴的人不卖,有的人说不定哪天心情不好就把琴摔了,这种人给多少钱也不卖。我只卖给真心喜欢古琴的人,100多道工艺,都是心血,就像嫁闺女,只结有缘人。离琴近了,离名利就远了。”谢家良说。
“传承斫琴手艺,是我家族的责任。”谢家良一直称自己的琴坊是个小作坊,自己是个手工艺人,
“手艺人不光要有手艺,还要能守得住技艺,然后传承下去。”谢家良有两个女儿,他现在正在教导大女婿斫琴技艺,同时他还在网上免费教导一位重庆的喜欢斫琴的年轻人。
“古琴这种老祖宗留下的好东西,我们要传承下去,历代琴人,非大才即大贤,如果培养10个能有一个成才,也算是一种功德。”现在,谢家良想在雅安当地建立古琴馆,免费向喜欢古琴艺术的年轻人提供古琴,让更多人传承古琴艺术。
雅安日报/北纬网记者 黄伟
责任编辑:郑从伟
来源:雅安日报/北纬网 日期: 2016-08-14 12:14:33
编辑:郑从伟
北纬网 版权所有 本网常年法律顾问:四川雅州律师事务所袁红伟(18980172300)律师
本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yarbs#beiww.com(请将#替换为@) 举报电话:0835-2350262 17781610663 公众投诉举报处理制度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51120170012号 蜀ICP备14021017号-1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川B2-20080121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川字第0010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