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16-08-28 10:39:32 雅安日报/北纬网
一位年过七旬的老人,仍然坚守着传统工艺,用竹子编织并延续着家族曾有的篾匠辉煌。
一个村的大多数人,都以竹编为生,为雅安藏茶提供着“包装盒”,他们用勤劳的双手编织着幸福生活。
而在另一个村,村民们用智慧和勤劳,编织出一个个适应现代市场的工艺品,走出一条产业致富的康庄大道。
这些人,有一个共同的名字——篾匠。
篾匠,制造竹器的人。
篾匠是最心灵手巧的一类工匠,是一门古老的职业。
背篼、茶篼、箩筐、簸箕……各种日常生产生活用品用具由他们精心编织而成。
74 岁的周厚植正在编背篼。
各种型号的茶篼子。
编茶篼子。
剖篾片。
编背篼 七旬老人的坚守
篾匠是一门古老的手艺,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会用到很多篾制用品。
在名山区联江乡九龙村,有一位年过七旬的老人还在编背篼。
“竹刀拿得起,不怕没柴米。”8月25日,在名山区联江乡九龙村一座茶园围绕的民居内,74岁的周厚植老人正忙着编织一个背篼。
背篼,属于民间竹编工艺。自古至今,竹编制品在西南地区人民生活中非常盛行。
编背篼,是周厚植最拿手的技艺。
曾几何时,制作竹器就是个铁饭碗。二十多年前,周家五兄弟都是远近闻名的“高手”,联江乡周边乡镇的人都慕名订购他家的背篼。
往事一页页翻开。周厚植说,小时因家里贫困,“当时条件挺艰苦,我就想学一门手艺,于是在父亲和周围的篾匠旁‘抱膀子’。”
“抱膀子”就是在旁边看的意思。周厚植在“抱膀子”中,学会了竹编的一些基本流程,也为他后来编织背篼打下了基础。
“刚学的时候连剖竹子都困难呢,因为用劲,牙关都咬疼了,手用力多了,到晚上时东西都拿不住,还老被刺。”周厚植伸出手来,就可以看到他的十根指头像树根一样粗糙,手指和手掌到处是被篾片刮伤的痕迹,一层又一层。
当然,篾匠们也有简单的保护办法,就是用一张破布包着篾刀,或是垫在膝盖上。
周厚植说,他在12岁时就能织出一个完整的背篼了,那时,周厚植一边请教一边独立制作竹器。
从此,竹器制作成了周厚植生活的“饭碗”和主旋律。在那个年代,家庭日常用的如竹席、竹篮、蒸笼、筛子都是竹编的,需求量大,而凭着过硬的竹编技术,周厚植渐渐有了名气。
随着时代的变迁,竹制品慢慢淡出人们的视线,但周厚植依然坚守着。
现在,联江乡仅有周厚植一人是篾匠。
为什么叫篾匠?
周厚植解释说,“篾”指劈成条的竹片,篾匠的基本功就是把一根完整的竹子弄成各种各样的篾。
篾匠的第一功夫是备篾。
篾刀、小锯、刮刀……周厚植拿起他的工具,现场做起了示范。
找来一根造型较好的竹子,先用锯子把竹子锯出需要的长度,然后用篾刀将竹节削平。
篾刀很特别,刀脊较厚,平头,使用频率很高。
开始剖竹,也叫破竹。
剖竹时,周厚植一手握刀,一手扶竹,一刀下去,碗口粗的竹子就被劈开一道口子,“啪”的一声脆响,竹根那端裂开,这时把劈刀夹在竹缝口顺势下推,竹节就随刀而开,对剖,再对剖,他动作娴熟,一根长长的竹子一会儿就经他剖成粗细均匀的竹片了。
他说,根据编织物品大小长短的需求,有时要把竹子锯成竹筒,把竹筒分为四块,剖成小竹片。
破竹劈片后,就要将竹皮竹心剖开,分成青篾和黄篾,青、黄分明。一筒青竹,经过对剖再对剖,剖成竹片,再将竹皮竹心剖开,分成青竹片、黄竹片和用不上的篾丝。然后再根据需要,竹皮部分剖成青篾片或青篾丝。剖出来的篾片、篾丝要粗细均匀,青、黄分明。
周厚植拿起篾刀,在篾刀一进一退中劈出不同的篾片,根据编织的需要,把篾片剖成篾条或者篾丝。
长长的竹条在周厚植的手上翻飞,听从其“摆布”,像是在跳舞,有时,周厚植会用牙帮忙……
最能显示篾匠手艺的环节,就是撕篾。
周厚植的撕篾水平相当高,撕篾就是将篾片开层,把篾片剔成薄薄的篾条,听说一般开五六层就不容易了,他手来手往,刀起刀落,篾片迎刃而解,他最多竟能开出十层来,每一片都比纸片还薄。
撕篾后,开始刮篾,就是刮去每条竹篾上的毛刺边棱,有的篾条和篾丝上下宽度不一,进行削刮,以达到所需要的标准。一根篾,起码要在刮刀与拇指的中间拉过四次,多年的篾匠生涯,周厚植的手指对篾条感悟灵敏,经过他手拉出来的篾,厚薄匀称,细腻柔软。
准备好篾条后,篾匠的关键功夫是编篾。
背篼、箩筐、米筛、竹篮各种编法不同,而篾匠们真正是“胸有成竹”。
周厚植当天依然是编背篼。
“篾条要精选,不同的位置,要选择不同的篾条。”周厚植说,竹的青篾丝柔韧且极富弹性,可以剖成比头发还细的青篾丝,青篾最适合编织细密精致的篾器,加工成各类极具美感的篾制工艺品。黄篾柔韧性差,难以剖成很细的篾丝,故多用来编织大型的竹篾制品。编的筛子,要精巧漂亮,方圆周正;织的凉席,要光滑细腻,凉爽舒坦……
“篾匠手艺是一门细致活,要经过多年磨练才能达到精熟的程度。”周厚植说,编织是特别繁琐的,就说编一个背篼吧,就要经历选竹、砍竹、破竹、劈片、剖篾、撕篾、刮篾、定型、固边、编篾、锁口、装背袋等10多道工序,全是手工操作,每一道工序都有讲究,环环相扣。
竹器曾经风靡一时,当年,篾匠这个行当十分吃香。
“年轻时,我一天能编两个背篼!”周厚植说,那时,他每天忙得不可开交,家里的主要开销就来自于他编织出售背篼。
随着时代的变迁,人们对竹制品的需求量越来越少。不过,现在他的背篼依然有人订制。
蒲江县成佳镇等周边乡镇的人们,都慕名而来订购周厚植编织的背篼。如今,每隔两三个月他就会为那些订购商提供50至80个成品背篼。
“现在手脚慢了,想编就编,快时一天能编一个,慢时几天才能编一个出来。”已是四世同堂的周厚植没有了生活的压力,他编背篼也不如年轻时快了。
“这是我的手艺,只要我的手脚能动,我就要编下去。”周厚植说。
在周厚植编织背篼时,他11岁的孙子正在旁边好奇地看着……
编茶篼 为藏茶提供“包装盒”
在雅安乡村,除了用竹子编织如背篼一类的农家用品外,还有一些篾匠专为雅安藏茶编织“包装盒”。
这种用竹子编织出的长条“包装盒”,我们称其为“茶篼子”。
以编“茶篼子”为主的篾匠们,主要集中在雨城区和名山区的一些乡镇内。
8月25日,在名山区前进乡桥楼村1组,51岁的万启蓉就正在家里编织着茶篼子。
万启蓉舞动双手,将竹篾条交叉编织,一个个茶篼子逐渐成形。
编织茶篼子是个技术活,但在桥楼村里,四处可见正在编织茶篼子的人。
桥楼村4组的代云富夫妻俩就正在分工协作,有条不紊地忙碌着。
与联江乡周厚植编织背篼不同的是,前进乡的篾匠们找到了一种省时省力的方法——用启篾机。
代云富在启篾机上启完一根竹子的篾条,就赶快把篾条拿到太阳下晒干,待篾条干了,他的妻子就拿去编织。刚才还是青青的原竹,一会儿就是成品的茶篼子了。
一家人做着流水作业,家里就像是一个小工厂。
原来他们全用手工编织,费时费工,也太辛苦。几年前,他们买回了一台启篾机,安装调试好以后,每天编的茶篼子就翻一番了,现在每天能编出四五十个茶篼子,利润就是百十元,人还不吃亏。一年下来编一万多个茶篼子很容易,可以挣上两万多元。
在房间里,他家库存的茶篼子堆了满满一间屋子,大约有五六千个。
专业编织茶篼子对竹子需求很大,自家的竹子根本满足不了需要,还要到外地去采购竹子,一次买回两千多公斤也只能维持个把月,虽说采购竹子很辛苦,但是编织茶篼子可增收。
现在,在前进乡桥楼村,每家每户都有一个台启篾机。
“将启篾时间节省出来,每天就能编织出更多的茶篼子。”代云富说。
茶篼子,与雅安藏茶的发展息息相关。
如今,雅安藏茶(南路边茶)制作技艺已获得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殊荣。随着雅安藏茶的发展,茶篼子的需求量会越来越大,村民们编织的热情更大了。
当然,茶篼子的价格是关键。
“根据篾条的品质不同,以及编织的精密度不同,价格也不同。”在该村茶篼子营销大户龙德志家,堆着满满的一仓库茶篼子,里面的茶篼子大小不一,收购价格每个也从3元到15元不等。
“你看,这个虽然小,但用的竹篾是好的,外观也美观,所以收购价是10元以上。”龙德志拿出一个长20多厘米、周长10厘米的茶篼子说,“而最大的那个,因为用的竹篾粗糙,收购价每个仅为3至5元。”
这些大小不一的茶篼子,都是根据我市藏茶企业的要求制作的。
众所周知,藏茶在运输过程中需要包装,而用竹篾编织的茶篼子是藏茶上好的包装材料。目前,还没有找到更好的边茶包装替代品。
在龙德志的记忆里,很多年来,前进乡就为藏茶企业提供着茶篼子。
“几十年前,名山到处是编织茶篼子的人,但后来从事竹编行业的人越来越少,年轻人都出去打工,不愿意学习古老的竹编手艺。”龙德志说,由于货源紧张,收购商之间常打价格大战,茶篼子的价格一路飚升,“桥楼村茶篼子编织业一直坚持了下来”。
一直以来,前进乡桥楼村以传统农业为主,同时,很多人都以编织茶篼子为职业。
“每年,我们都会向藏茶企业提供100万至200万个茶篼子。”龙德志说,他每年都要收购100多万个茶篼子。现在许多农户都改变过去纯手工的劳作方式,买了启篾机,实现半机械化。
桥楼村是我市最大的边茶包装材料生产基地。每年能生产100多万个茶篼子,全村90%的农户从事茶篼子编织业。该村还有专门的茶篼子营销经纪人,他们不仅把当地的茶篼子销往全市,还把茶篼子销往云南、贵州等地。
现在全村已经形成编织茶篼子“产、供、销”一条龙服务。靠编织茶篼子,村民们的日子都过得红红火火。
如今,该乡六坪、苏山、桥楼、清河等村从事茶篼子编织业的农户有300多户,从事茶篼子编织的农户仅此一项年均收入都在万元以上,许多农户因编织茶篼子得到了大实惠,走上了富裕之路。
编工艺品 寻求新的产业之路
8月26日,在雨城区孔坪乡河坎村,众多编织高手正在忙着编织各类竹编工艺品。
与名山区前进乡一样,雨城区孔坪乡也以编织茶篼子为主。不同的是,他们不仅以编织茶篼子为主,还要编织各类竹编工艺品。
“茶叶、红心果、竹笋、腊肉等土特产品的竹编包装,是竹编产业发展的方向之一。目前,我们已经签订了很多草莓、猕猴桃包装盒订单。” 8月26日,在河坎村竹编制品展览室,由学员编织的果篮、果盒等竹编制品摆满展览室,每个制品下面的标签上写着制品名称和学员姓名,一些产品已经成为商家订单样品。
出生在河坎村9组的李荐平,从十来岁开始就学习竹编技术。
在李荐平的记忆里,上世纪80年代开始,孔坪乡关龙村、河坎村许多村民依靠制作竹梯、背篼、簸箕、撮箕等竹编制品来谋生。
当时,建筑行业对竹编产品需求量较大,给竹编产业发展创造了机遇。在上世纪90年代的河坎村、关龙村村民修建的楼房中,90%是靠竹编致富的篾匠修建的。
“刚开始,我自己编,后来收购其他农户编织的产品拉出去卖。虽工艺比较粗糙,但销量还不错。”李荐平说,竹编产业迫切需要上档升级,由原来简单粗放,主打低端市场的竹制用品向生态环保、富含文化气息的竹编工艺品市场进军。
李荐平等篾匠的想法,终于得到了实现。孔坪乡的竹编也走上了一条适应市场需求的产业之路。
雅安产茶,也产水果。
他们将目光投向采茶的茶篼和采果的果篮,让竹编制品向工艺品方向发展。
市场打开了,从业人员增多了,孔坪的竹编也越来越出名了。
随着竹编产业的不断发展,目前全乡从事竹编产业人员从最初的150人增加到300余人,形成了立体竹编和平面竹编两大系列竹编产品体系。
竹编制品也由单一的簸箕、背篼等扩展到生产藏茶包、包装盒、竹签、竹筷和竹编工艺品等不同领域。一幅平面竹编字画几百到几千元不等的价格,村民看在眼里喜在心上,积极性也不断高涨。
早在 2014年6月,孔坪乡与青神县某竹编公司达成合作协议,由该竹编有限公司负责培训孔坪乡竹编从业人员,并依据市场需求,设计开发用于茶叶、红心果、竹笋等土特产品的竹编包装。
如今,孔坪乡竹编人员已生产竹编制品30余类,涉及包装、日用、商用、装饰等领域。
现在,雨城区孔坪乡的河坎村、关龙村和新荣村竹编产业从业群众,联合成立了孔坪乡龙河新竹编合作社,将原来主要编织生产竹制背篼、簸箕、撮箕等生产生活用品的散户聚合,向着集研发、生产、销售一条龙,突出编织产品实用性、艺术性、观赏性、收藏价值为一体的合作社发展。
雅安日报/北纬网记者 黄伟
责任编辑:徐珑源
来源:雅安日报/北纬网 日期: 2016-08-28 10:39:32
编辑:徐珑源
北纬网 版权所有 本网常年法律顾问:四川雅州律师事务所袁红伟(18980172300)律师
本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yarbs#beiww.com(请将#替换为@) 举报电话:0835-2350262 17781610663 公众投诉举报处理制度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51120170012号 蜀ICP备14021017号-1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川B2-20080121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川字第0010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