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16-11-27 08:51:05 雅安日报/北纬网
有这样一群人,他们虽然身体残疾,但是他们身残志坚,克服重重困难,让人看到了生命的顽强,展现出不屈不挠、奋发向上的时代精神。
12月3日是国际残疾人日,记者走近我市两位残疾人代表,倾听他们身残志坚的故事。他们或是不惑之年,或是而立之年,尽管身体残疾,他们却依旧笑对生活,他们不仅自己自强不息,也在想尽办法努力帮助别人,营造属于他们的精彩世界。
袁俊:“我用歌声唱出自强”
在四川省第二届残疾人文化艺术节上袁俊获得演唱二等奖。
这阵子,袁俊终于可以歇口气了。
在刚落幕的四川省第二届残疾人文化艺术节歌唱比赛中,这位来自汉源县九襄镇的残疾人歌手喜获二等奖。
台上的袁俊喜极而泣。是音乐伴他走过了苦难的少年,给他带来了爱情和亲情,让不惑之年的他依然如青春般充满追逐的动力,他常说一句话:“音乐很伟大,感谢音乐带给我的一切。”
24日上午,记者来到袁俊的家,在一间装修简单的房间角落里,一台旧式书桌上整齐地摆放着一排荣誉证书,有“四川省残疾人艺术节声乐比赛优秀奖”、“十大乡村青年歌手 ”等。
这一本本荣誉证书,清晰地记录着一位残疾人的音乐梦。他正是袁俊。
见到袁俊时,他正在阳台上浇花,窗前那盆小花,表达了他对美的向往。
一张饱经风霜的脸,两只眼睛深邃明亮,很有神,头发打理得很整齐,看上去与他43岁的年龄并不相符。
今天的袁俊,在汉源也算小有名气,粉丝们喜欢称呼他老袁。老袁说,音乐伴随他走了这一路,摸爬滚打,其中的艰辛,只有自己深知。
与记者交谈时,袁俊道出了往事。
16岁,一个人青春的标志,属于追梦的年纪。
而袁俊的16岁,与同龄人不一样,生命向他开了一次不怀好意的玩笑,因为一次事故被炸药炸伤,右手只剩手臂,左手只剩下三个手指,被定为二级肢残。
自卑的阴影一天天在袁俊年轻的心灵里滋生蔓延,每天他望着天空发呆。袁俊的父亲是一个很开明的人,就在儿子遭遇意外后,父亲就经常与其聊天,帮助他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做人不能自卑!你要自己去走属于你的人生路,别人是给不了你的。”就这样,温暖的亲情慰藉了袁俊脆弱的心,也让他重新树立起生活的信心和希望。
不能正常上学,也不能和伙伴们一起玩耍,看电视成了袁俊那时的主要生活内容。渐渐地,他对电视里的音乐有了一种特殊的爱好,只要一听见音乐,他的内心就会平静下来。内心萌生了一个大大的梦想,自己是不是可以和电视里的明星一样当一个歌手呢?
从那时开始,袁俊一有时间就听歌。慢慢地,他喜欢上了经典老歌,自己开始练习。他用心观察和揣摩演唱者是怎么用气发声,精心感受和体会歌曲所表达的情绪和思想。尤其到了晚上,他就蒙在被子里练习唱歌。这样的日子虽然很苦,但他却乐在其中。
音乐,成为袁俊生活里的一抹亮色。
“唱歌的时候,我感觉自己就是一个完整的人。我并没有天赋,但我是用心在唱,尽我最大的努力做到最好。”对于唱歌,袁俊的想法很朴实。
没有系统地学过声乐,他只是不断地模仿。一些知名歌手就是他的良师。通过模仿学习,袁俊的演唱技艺越来越好。
的确,听袁俊唱歌,纯粹干净又充满磁性的声音,会带你走进另一片天地。
“音乐是我生命的主线,它带着我生活成长。对音乐就是喜欢,我觉得音乐总是能给我带来快乐。”谈起音乐,袁俊总是有说不完的故事。
“有付出就会有收获,我的生活很充实。”说这话时,袁俊眼中流露出执着、坚定。
在2010年四川省乡村青年歌手大赛中,他进入前十名,被评为“十大乡村青年歌手”。2011年5月,四川省残疾人艺术节声乐比赛中,他又获得了优秀奖。在参加比赛过程中袁俊靠着音乐结识了很多良师益友。“他们在音乐上给了我很多指导。”袁俊总是铭记每个人对他的好,用一颗感恩的心在生活。
现在袁俊每天在家坚持练歌,学着自己创作一些原创歌曲。他最喜欢的歌手是许巍,偶像也影响着他的音乐风格和对待音乐的态度。袁俊说:“创作音乐并不是有什么目的,只是在生活中有感而发,记录生活,表达自己的感情。”
上天为你关上一扇门,一定会为你打开一扇窗,和妻子的相识相知相恋,让袁俊深信自己一直被上天眷顾着。
25岁那年,对于袁俊来说,也可以算得上是第一个转折点。和大多数的年轻人一样,袁俊也期待自己的爱情,憧憬着过更美好的生活,可是,一个残疾人,要如何来实现呢?
“我妻子是通过介绍认识的。开始的时候,还对我有些成见,听了我的歌之后就慢慢对我有好感了。”或许,连袁俊自己也没有想过,音乐真有这么神奇,帮助他完成了之前的诸多心愿后,也给他留下了许多浪漫的回忆。
不惑之年,袁俊说,对自己的人生,已经没有多大的悬念,他感到很满足。但是,他不会给自己打满分,因为满分代表没有激情,现在的他,对音乐还有动力,还有激情。
“你现在最大的梦想是什么?”
“梦想就是把我们汉源好的文化,好的景点,好玩的地方,把它编成歌曲,让人们来传唱,再者就是能够在当地组建一个残疾人艺术团,召集到一些残疾人朋友,让他们能够通过表演树立生活的信心,走出阴霾。让社会上更多的人看到残疾人的能力。”袁俊脸上洋溢出了自信的微笑。
祝福袁俊早日实现他的梦想,放飞希望,梦想之花开得更加灿烂。
胡明军:扶残脱贫 助残致富
小雪以来,虽然寒意阵阵,可胡明军心里却是暖暖的。21名残疾农民参与由他一手成立的白茶合作社,明年开春就能抱团挣钱,好的收益让这些残疾人看到了生活的希望。
23日,记者来到芦山县大川镇快乐村,走进明剑白茶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办公室,见到了胡明军。一眼看去,身材瘦弱但精神抖擞,这个80后的小伙子拉来椅子,张罗好茶杯,招呼记者坐下,看起来和普通人无异。但细心观察就会发现,他的左手两根手指有残疾。
随后,胡明军领着记者参观他的茶园,40多亩的茶园坐落在快乐村东边的岭坡上,茶苗郁郁葱葱,一朵朵茶花正茂。残疾村民和胡明军都把这里当做自己的家。
茶园里,皮肤黝黑的胡明军介绍起白茶的种植,嘴里像射出连珠炮一般,如数家珍。而提起让他遭受身体折磨的意外,他却连发生在哪儿都记不太清了。在他眼中,有很多白茶需要管护,还有许多的残疾人需要帮扶,过去的痛苦经历也就不值得一提了。
“这个理事长不简单!身为残疾人,他能让原来无一技之长、生活贫困潦倒的一批残疾人富起来,并成为当地响当当的白茶种植销售乡土人才。”正在茶园管护修枝的村民老刘竖起了大拇指。
老刘口中的理事长正是胡明军。
2013年的一次意外,胡明军成了一名肢体残疾人,看病、手术所花的费用让整个家陷入困境。
“当初,为掌握种茶技术,我不断摸索学习。几年来,在当地党委政府和县残联的帮助下,我种植的茶园面积已经发展到400多亩。”
微笑着的胡明军,淡然、开朗,让人印象深刻。如果不是对他有所了解,难以将他和残疾人联系起来,因为他的自信是从心底溢出来的。
因为早年政府的关心都深深刻在胡明军的心里,满怀感恩的他思索着帮助更多的残疾人实现“输血”到“造血”的转变,给他们提供帮助,解决就业生活收入问题。
“我觉得对于残疾农民而言,向土地要钱才是正道。”胡明军告诉记者,残疾人难,贫困村里的残疾人更难。
从前,快乐村是个远近闻名的“老大难村”,全村82名残疾人,大多数依靠政府救济生活。贫困村里的残疾人很少走出村子,因为有很深的自卑感。即便尝试走出村,他们也适应不了外边的生活。快乐村的现状,胡明军心如明镜。
“一个残疾人做不了什么事,联合起来却可以互助互利,可以利用当地的自然资源,抱团发展。”胡明军的想法很创新。
“几个身体残缺之人,还想做起这份靠天吃饭的白茶种植,真是痴人说梦。”不过,旁人的冷嘲热讽让胡明军更坚定。
“别人能做到的,我也一定能行,而且不比别人差!”胡明军给自己鼓劲。
于是,他主动向村委会请缨,意在成立白茶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扶残脱贫,助残致富,是合作社成立的初衷。专业合作社就是积极发动残疾村民参与进来,通过种植白茶增加他们的收入。”村委会赞成胡明军的想法。
2014年,胡明军利用两个月时间,逐户走访了全村的残疾人家庭,了解各家的实际情况,讲办合作社的好处,动员大家加入合作社。然而,很多残疾村民连基本的生活都困难,种茶致富对他们来说简直就是天方夜谭。面对残疾村民的质疑,他给出“定心丸”:第一,茶苗可免费赠送;第二,因为有自家茶叶加工厂,春天发苗,秋天收购,销路不愁。听到这些,残疾村民下定决心跟他“赌一把”。
说到如今办得如火如荼的合作社,胡明军感慨万千,这一路走来虽然艰辛,但是帮助了不少的残疾人,累也暖在了心里。“我能做到今天,少不了政府和残联的帮扶。”胡明军说。
而今,在芦山县大川镇,这个合作社很有名,除了创办人是残疾人外,合作社吸纳的会员也都是残疾人。
挂在明剑白茶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办公室墙上的荣誉,见证了快乐村残疾村民从不幸残疾到自立自强的过程。
把残疾人组织起来创业致富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只有像胡明军这样发自内心地为残疾人着想、全心全意地为残疾人付出,才能赢得残疾人的信任支持。
雅安日报/北纬网记者 黄伟
责任编辑:谢有建
来源:雅安日报/北纬网 日期: 2016-11-27 08:51:05
编辑:谢有建
北纬网 版权所有 本网常年法律顾问:四川雅州律师事务所袁红伟(18980172300)律师
本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yarbs#beiww.com(请将#替换为@) 举报电话:0835-2350262 17781610663 公众投诉举报处理制度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51120170012号 蜀ICP备14021017号-1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川B2-20080121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川字第0010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