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17-05-07 09:49:35 雅安日报/北纬网
门匾
底座的雕刻
美丽新村
游人在红草村骑游
红草村的茶园
3日,从名山城区一路向北行驶了10公里,穿过水泥硬化的村道,记者来到了红草村。
一条小河弯弯曲曲流过村前的田野。蓝天白云之下,红草村的房屋高低起伏、错落有致,虽历经百年的风雨历程,但整个村落仍旧那么恬淡、古朴。
古老印记 诉说百年历史
在红草村古老的建筑群中,新修的水泥道路贯穿整个村落。虽然青石板铺就的小径早已不复存在,但仍能感受到岁月的印记。
随处可见的古建筑是红草村悠久历史的最佳见证。
明末清初时期,杨氏、刘氏等家族经由湖广填四川入川,辗转落居于此,与原住居民殷氏、段氏等家族共同聚族而居,形成了早期的古村落群。
村落始于明代,建于清代。这阶段村落建筑是典型的川西民居,土木结构。由于年代久远,多有破损。20世纪前半段由刘氏、杨氏家族聚居修建以土木结构为主的早期川西民居。至后期才开始出现砖混结构的现代民居。随后逐渐聚集了更多的村户,又经过不断发展,形成至今的格局。
民居建筑特征是以庭院式为主要形式,基本组合单位是“院”。为适应炎热潮湿的气候,民宅建筑多为木穿斗结构,斜坡顶、薄封檐,开敞通透,轻巧自如。建筑的梁柱断面较小,外墙体的高勒脚、半桩台,室内加木地板架空。川西平原植被较好,民居的建筑色彩十分朴素,多以冷色调为主。瓦为青色、墙为粉色(或灰砖色、梁柱为茶褐色、门窗多为棕色或是木料本色)。其重点装修部分是小门楼,俗称“龙门”(或门道),但仍是以冷色调为至,常常“雕而不画”。
进入红草村,村里的老人杨洪业带着记者去寻访了村里的古老印迹。
“我们村里单是明清年代的建筑就有500余间。” 杨洪业说。
红草村民居多家都有门匾,这种门匾就是在民居大门的门额上制作一块长方形匾框,选取与自家姓氏相关的成语、典故或体现房主理念的一个词语镌刻其上,有的还配上吉祥图案,融书法、绘画艺术于一体,其内容或叙述先辈的嘉言懿行,或表达房屋主人的行为处事准则,或寓意新婚生活的美好等。作为一种文化形式,具有丰富的思想内涵、广泛的群众参与性和深远的社会影响力。
建筑古朴风景秀美
东岳庙作为村内唯一的寺庙,修建于清代初期,主要供奉东岳大帝,是当地村民常来参拜的地方。
庙宇并不大,小小的院落中有两棵遥遥相对的古香杉树,就像夫妻低语,倾诉着对彼此的思念,也在向人们阐述着古庙昔日的景象。庙门前是青石铺砌的台阶,泛着凉凉的青蓝色。上了台阶,有两扇朱红色的门,门上的红漆已显斑驳,就像一张年华老去的面容,透出了一丝苍凉。
红草村不仅古建筑人文气息浓厚,自然风光也很秀美。
在东风山上的古老杉树,高高矗立于东岳庙门前,迄今已有500多年历史,被人们奉为“神树”,原来有两棵,后经历雷劫、火灾、地震等灾害,一棵已枯败,仅剩的一棵也失去了往日的风采。
村中有两条小河,一条名为石桥河,另一条名为高河,两条河流相接,至西北向南穿过整个村落。
每到清晨,天蒙蒙亮,河上升起一片轻柔的雾霭,山峦被涂抹上一层柔和的乳白色,雾色把一切渲染得朦朦胧胧,幽静的树林郁郁葱葱,一切都笼罩在柔和的晨光中,道旁不知名的小花昂着头,沐浴着晨光;草丛透出几分幽幽的绿意;挺拔的桢楠像健壮的青年舒展着手臂,欢快地扭动着自己的身躯,准备迎接崭新的一天。
美丽新村展示幸福生活
现在的红草村大致可分为红草新村和红草旧村两个部分。如今,大部分村民陆续从旧村迁出至新村,旧村居住的大部分都是老人。就像所有的传统村落一样,深厚的历史积淀,正成为红草村发展旅游的宝贵资源。
站在新村的观景台上放眼望去,一边是旧村落,一边是新居,被一条环形硬化道路所分割,新旧分明,以旧衬新,让新村显得更美丽。
“4·20”芦山强烈地震发生后,当地结合场镇发展需要,按川西民居古镇风貌设计,高标准规划和建设了红草新村。
红草新村建成后,与万古乡现有场镇连成一片,成为全乡经济、文化、产业新中心。
行走在红草新村,放眼望去是连绵的茶园,刚出锅的绿茶,透着热气儿,空气中弥漫着茶叶的幽香。
一年四季林茶叠翠、鸟语花香、景色宜人,红草新村成了农业观光、骑游摄影、乡情体验不可多得的乡村旅游地。
今年五一期间,新村迎来旅游热潮,村民刘思雄经营的“刘家庄园”节前就被不少游客看中。刘思雄自豪地说,自从红草新村建设后,他也重新规划了建筑布局,建起了崭新的民居,越来越多的游客慕名而来。
“红草村的发展,坚持保护和开发并重”。村党支部书记张勇表示,开发也是为了更好地对村落进行保护。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必须把文化融入旅游,实现保护和开发并举、传承和利用并重,红草村的旅游才会做大做强。”张勇说,作为以旅游为主导产业的红草村,在旅游发展的道路上,需要结合美丽乡村建设,建立健全系统化的传统村落保护开发规划、政策体系和工作保障机制,通过充分保护古村落、古民居、古建筑和民俗文化等历史文化遗迹遗存,发展特色生态经济,把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的古村落培育成为传统文明和现代文明有机融合的特色文化村。
眼下,随着政府的投入、社会的参与,红草村现有居民的保护意识和传承传统文化的自觉性也日益提高。这些经历百年风雨沧桑的古老建筑,在新时期焕发出新的活力,成为越来越多游客向往的心灵港湾,并为当地群众不断创造出新的财富。
在万古乡的实践与探索下,红草村将以打造美丽乡村升级版为契机,担负起传承传统文化的历史重任,为全省乃至全国传统村落建设提供范本和经验。
行走在红草村的村道上,身边的茶园正绿,而远处的民居错落有致,在“新”“旧”的和谐相融中,红草村的明天更令人期待。
雅安日报/北纬网记者 石雨川
责任编辑:夏天
来源:雅安日报/北纬网 日期: 2017-05-07 09:49:35
编辑:夏天
北纬网 版权所有 本网常年法律顾问:四川雅州律师事务所袁红伟(18980172300)律师
本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yarbs#beiww.com(请将#替换为@) 举报电话:0835-2350262 17781610663 公众投诉举报处理制度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51120170012号 蜀ICP备14021017号-1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川B2-20080121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川字第0010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