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17-11-08 11:23:41 雅安日报/北纬网
刚竹毒蛾,为鳞翅目毒蛾科竹毒蛾属的一种昆虫,是楠竹、刚竹、金竹等竹林的主要食叶害虫。它以幼虫取食竹叶危害,其大发生时可将竹叶食尽,使竹节内积水,导致竹林成片枯死。
刚竹毒蛾雌成虫体长13毫米,翅展约36毫米。体灰白色,复眼黑色,下唇区黄色或黄白色,触角栉齿状,灰黑色。胫板和刚毛簇淡黄色。前翅淡黄色,前缘基半部边缘黑褐色,横脉纹为一黄褐色斑,翅后缘接近中央有一橙红色斑,缘毛浅黄色。后翅淡白色,半透明。雄蛾与雌蛾相似,但体色较深,翅展约32毫米。 触角羽毛状。前翅浅黄色,前缘基部边缘黄褐 色,内缘近中央有一橙黄色斑,后翅淡黄色, 后缘色较深,前后翅反面淡黄色。足浅黄色,后足胫节有1对距。
刚竹毒蛾初孵幼虫长2—3毫米,灰黑色,老熟幼虫体长20—22毫米,淡黄色。具长短不一的毛,呈丛状或刷状。前胸背面两侧各有1束向前伸的灰黑色丛状长毛,1—4节腹部背面中央有4簇橘黄色刷状毛,第8腹节背面中央有一簇橘黄色刷状毛,腹部末节背面有1束向后伸的灰黑色丛状长毛。
刚竹毒蛾一年发生3代,以卵或1—2龄幼虫在叶背过冬。幼虫7龄,偶见6龄,少数8龄。 1—3龄幼虫食叶量极少,仅占总食叶量的3.21% 。最后二龄的食叶量占总食叶量的80%。1—3龄幼虫有吐丝下垂随风飘荡的习性,可借此转移到其他竹株取食,4—7龄幼虫善爬动,有假死现象,遇惊动即卷曲,弹跳坠地,稍缓又沿竹杆爬上竹冠。成、幼虫都具有趋关性。
防治方法:
1.利用冬季毛竹重点改造和夏季成林抚育时,可将地面、竹杆上的虫卵、蛹、幼虫消灭。
2.人工诱杀。该虫具有趋光性,可利用黑光灯或白炽灯在成虫羽化盛期进行诱杀,每灯每夜可诱杀200—3000只,最高每夜可诱5000只。此外,性诱效果也很好。
3.化学措施。利用“741”敌敌畏烟剂防治,用药15—30 Kg/hm2,在无风的傍晚或早晨太阳升起前放烟,效果达60%以上。在条件可能的竹林,利用烟熏后幼虫下落地面,并在12小时内于林地面再喷一次50%甲胺膦、80%敌敌畏、40%乐果1000—1500倍液补充喷杀,防效可达98%以上。
市林业局森防站 雅安日报/北纬网记者 肖科
审稿:白雨锶
责任编辑:夏天
来源:雅安日报/北纬网 日期: 2017-11-08 11:23:41
编辑:夏天
北纬网 版权所有 本网常年法律顾问:四川雅州律师事务所袁红伟(18980172300)律师
本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yarbs#beiww.com(请将#替换为@) 举报电话:0835-2350262 17781610663 公众投诉举报处理制度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51120170012号 蜀ICP备14021017号-1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川B2-20080121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川字第0010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