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19-11-27 08:55:07 雅安日报/北纬网
时下,利用手机APP记录行走步数,成为很多人的生活习惯。借助“互联网+”,人们开始更科学合理地制定自己的健身计划,与此同时,各种各样的“赚钱”APP也开始风靡网络。
看新闻可以赚现金,刷视频可以拿红包,甚至聊天打字、走路跑步,也可以有收益……对此,银行专业人士提醒,这些所谓的“赚钱”“送钱”APP只不过是吸引流量的幌子,当心泄露个人信息,陷入网络金融诈骗陷阱,造成个人财产损失。
疑惑
每天走路能赚钱?
市民李先生是一名健身爱好者,每天走路的步数都在1万步以上,常常“霸占”着微信运动朋友圈的封面。不久前,李先生的一个朋友向他推荐了一款运动类的APP,该APP页面上写着,“走路就能挣钱”“让运动产生价值”,还附有“新手指南”。
“我就好奇了,走个路就能赚到钱?”李先生虽然对此表示怀疑,但还是下载了该APP。在注册过程中,李先生发现,不仅要实名,还要绑定个人支付宝或微信账户,支付1元才能登录。
“刚开始,我按平台上说的,每天走路赚‘金币’,一开始每天都能赚1个‘金币’,后面2天就赚1个,一切都还正常。可是后来发现,光靠走路赚不到多少‘金币’,需要不断做推广才能获得‘金币’。由于拉不到人,虽然我每天都要走1万多步,但一个多月下来只赚到3元钱,可平台规定满50元才能提现,照这个速度,想提现几乎没有可能。”李先生感觉自己上当了。
记者搜索发现,在网络平台上,这类利用闲暇时间“赚钱”APP不在少数,这些软件涉及多个品类:看新闻赚钱的、软件试玩赚钱的、走路赚钱的、做有奖调查类赚钱的、知识问答类赚钱的等。此外,还有加粉丝数赚钱、看视频或广告赚钱的,也有一些是加群玩股票和彩票的。
这些“赚钱”APP均宣称,利用零散时间在手机上进行简单操作,就可获取一定回报,非常具有诱惑力,吸引了许多手机用户参与。还有不少APP采用“第一次注册奖励”吸引用户点击下载,不过很多App的提现门槛虽然不高,但用户却很难达到。
专家提醒
当心泄露个人隐私
我市大二在读学生秦晓暧,在前不久就下载了一些赚钱类APP。“之前就听说在手机上也可以赚钱,然后觉得可以利用课余时间赚点零花钱,就试了试。”可没过几天,秦晓暧接连接到很多被标记为骚扰电话的来电。
“骚扰电话的内容,大多是兼职或推荐刷单的,也有网贷的,我怀疑是我注册赚钱类APP时,个人信息被泄露了。”秦晓暧说,刚开始下载软件时就要求注册,填写姓名、手机号,有些还需要绑定微信或者支付宝账号,虽然当时担心个人信息被泄露,但赚零花钱的想法还是让她注册了信息,如今,她虽然将这款赚钱APP卸载了,但经常还是会接到骚扰电话。
“在一些‘赚钱APP’中,余额大于10元或30元才能提现,并要求绑定银行卡、微信、支付宝等,有的还要求登记真实姓名、身份证等信息,个人信息安全很难保证。”我市某银行专业人士告诉记者,有不少“赚钱”APP还要求用户交押金,如果一旦出现商家资金链断裂而“跑路”,不仅押金退不回,还会存在个人信息泄露和被滥用的风险。
该专业人士建议,要谨慎下载和使用这类APP,随时关注账户变动,开通账户变动短信、微信提醒服务,在办理电子银行转账、支付、提现等交易时,仔细核对收款账户、商户、金额等信息是否正确,另外,不要点击不明链接和扫描不明二维码,不要轻信电话、短信、QQ、微信中的所谓押金退还、积分兑换、中奖等信息。
雅安日报/北纬网记者 蒋阳阳
审稿:白雨锶
责任编辑:夏天
来源:雅安日报/北纬网 日期: 2019-11-27 08:55:07
编辑:夏天
北纬网 版权所有 本网常年法律顾问:四川雅州律师事务所袁红伟(18980172300)律师
本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yarbs#beiww.com(请将#替换为@) 举报电话:0835-2350262 17781610663 公众投诉举报处理制度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51120170012号 蜀ICP备14021017号-1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川B2-20080121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川字第0010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