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1-01-26 08:53:13 雅安日报
见证者小档案:
今年49岁的聂树森是荥经县严道街道民乐村(村级建制调整后,由脱贫村同乐村和脱贫村民福村合并为民乐村)的一名村医,2012年至今,他见证着健康扶贫给民乐村带来的变化。
荥经县严道街道民乐村现有脱贫户61户,脱贫人数123人。这个距离县城不远的村落,曾经是贫困村。除交通不便、无产业发展外,许多村民也因病致贫。
1月19日一大早,聂树森戴上口罩,拿上消毒液,手提就诊包,沿着村道走进一户户村民家中。“李大伯,这两天身体感觉怎么样?有没有哪里不舒服?”在村民李加全家里,他打开就诊包,拿出血压计、听诊器,开始问诊。
“得益于国家健康扶贫政策,现在看病比以前方便多了,小毛病在村卫生室就能治好,医生还经常上门就诊。”李加全笑着说。
聂树森(左)为村民诊病
见证患者看病之变
贫困群众看得好病
在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中,因病致贫比例居高,化解特殊贫困群体看病治病难题是脱贫攻坚最为突出的挑战之一。
今年80岁的郑文均曾因病致贫,2015年以前,小儿麻痹症、慢性痛风、高血压、胆囊炎、胃炎等病痛让他不得不经常去药店买药。然而,由于交通不便,加上自身行动不便,每次去县城看病买药就得花费大半天的时间。
“隔两三天就得去一次,一次来回有六七个小时。”回想起郑文均当时看病难的情况,聂树森印象深刻。
2014年12月,郑文均被识别为第一批精准扶贫对象。2015年开始,在健康扶贫政策下,不仅有了村卫生室,还有红旗帜巡回医疗队和家庭签约医生等,得到更加精细化的医疗服务后,郑文均的病情缓解了许多。
与此同时,在脱贫攻坚和灾后恢复重建政策下,在当地政府帮助下,郑文均一家修建了两层小楼房。“前些天才去县城看了病,虽然住了几天院,但报完账下来,自己没花几个钱。”郑文均说。
和郑文均一样,村民汤永莲也享受到了健康扶贫带来的好处。
胆囊炎、直肠息肉引起结肠功能紊乱,由于没钱治病,汤永莲常年卧床不起,病情一拖就是很多年。
“她和丈夫相依为命,二人身体都不好,家里几乎没有收入,上万元的手术费更是他们无法承担的。”谈到汤永莲以前的情况,聂树森不住地摇头。
2016年,汤永莲享受到健康扶贫政策,一分钱不花就在医院动了手术,治好了病。
“马发英、李绍珍、孙久蓉……”聂树森口中的这些村民,都是健康扶贫政策的受益者。
“刚来民乐村的时候,这里大多数都是茅草房和砖瓦房。”聂树森说,尽管离县城不是很远,但由于交通不便,村民到县城几乎靠步行,来回要走很久。“如今,水泥路几乎通到家家户户门口,村民看病远、看病难的问题得以解决。”
见证村民健康生活之变
健康意识不断增强
在聂树森家里,有几本已经很久没打开过的本子,这些是他用来记录村民赊药和买药赊账的本子。“以后用不着了。”他说,以前村民生活困难,买药时常赊账,欠下的药钱要等卖了菜才能还上。
随着脱贫攻坚工作的开展,政府扶持产业发展,帮助村民就业,村民收入逐年增长。“大家的生活越来越好,看病医保报销多了,政府还有医疗补贴,账本是完全用不上了。”在聂树森眼里,账本就是民乐村的“脱贫印迹”。
这样的“印迹”还有许多。
多年前,民乐村基础设施落后,村里的卫生室还只是一户村民家里的其中一间房。“一间屋,一根针,一个血压计,一个本。”这是聂树森以前的标配。
2015年,在扶贫政策惠泽下,民乐村卫生室迎来发展契机。如今,按国家标准修建的村卫生室,三室独立,所有设施设备进行统一配置,并固定了两名村医,医疗服务能力得到极大提升。“硬件有房屋,软件有电脑,现在联网很方便。”聂树森说。
当天下午3时,民乐村村卫生室来了位村民。“聂医生,我风湿病又犯了,你再帮我扎几针。”村民刘福琼说,“现在政策确实好,有点儿小病小痛,直接到卫生室看,离家近,很方便。”
聂树森见证的不仅仅是村民看病和医疗卫生设施的变化,还有村民健康理念的转变。
“以前村民生了病就喜欢拖,不去看不去治,健康意识非常薄弱。现在,大家的健康意识不断提升。”聂树森说。
今年快80岁的刘秉霞是一名高血压患者。“以前,她不会去测量血压,不舒服时就随便吃些止痛药,我们以前去她家里主动为她测量血压,她都是拒绝的。”聂树森说,通过健康宣传,近几年,刘秉霞对自身健康非常重视,不仅坚持吃控制高血压的药,每次经过村卫生室时,她都要主动去测量血压。
许多村民如今都和刘秉霞一样,越来越重视自身健康,健康生活的理念已慢慢深入人心。
在民乐村的8年多时间里,聂树森见证了村里基础设施的变化,见证了村民健康状况的不断改善,见证了村民的生活条件越来越好。“我相信大家的生活还会更好!”他说。
本报记者 郑雨莎
审稿:程普 白雨锶
责任编辑:任思瑗
来源:雅安日报 日期: 2021-01-26 08:53:13
编辑:任思瑗
北纬网 版权所有 本网常年法律顾问:四川雅州律师事务所袁红伟(18980172300)律师
本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yarbs#beiww.com(请将#替换为@) 举报电话:0835-2350262 17781610663 公众投诉举报处理制度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51120170012号 蜀ICP备14021017号-1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川B2-20080121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川字第0010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