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1-02-09 08:47:23 雅安日报
土壤肥沃、人少地多,本应该是汉源县片马彝族乡万坪村的发展优势,但因为交通不便、基础设施落后、缺乏技术等因素,导致曾经很长一段时间,这里还停留在靠山吃山的最初阶段。
直到脱贫攻坚的“春风”吹进了大山,这片土地才真正焕发出生机。
万坪村村民在牛膝地里守望丰收
2020年 药田丰收
6日,记者来到距离县城60多公里、海拔约2200米的万坪村。
在一处标有“万坪村中药材种植基地”的地方,土地呈现黄、褐两种颜色,村委会副主任杨国坪说,这是牛膝已经采收和还未采收的缘故。
趁着天晴,杨国坪要翻土,还要带着工人揉种子。
“采收完牛膝的土地要翻土,才能在开春时种出品质好的牛膝,藏在花里的种子,经过太阳暴晒后,一揉就出来了。”杨国坪示范着将一大把黄色牛膝花放在手心里,用力揉着。
牛膝虽然一年就可收获,但为了错峰销售,也便于土地休养生息,当地许多药农选择轮换种植。
“每年10月开始上市,我们家120亩牛膝能够带来150万元的收入。商贩直接将车开到地里,非常方便。”杨国坪说,“采收期有2个月,那时候,这片山上全是人。”
为了方便采收和销售,去年3月,杨国坪花30万元购入一辆挖掘机,既节约了人工,又方便了采收和运输。
“还是因为吃了亏。”杨国坪坦言,“2019年,我挖了70吨牛膝堆放在田里,由于当时天气和道路原因,收购商的车辆无法到达,牛膝未及时卖出,亏损了10余万元。”
杨国坪的土地在万坪村5、7、14组,位置偏远,贫困户居多。如今,他们跟杨国坪一样,尝到了种植牛膝带来的甜头,脱贫户阿呷布罗便是其中一个。
“种植中药材的前景很好,今年每公斤能卖到5元—7元。收了一部分,准备等到过年之后,错峰销售。”阿呷布罗有80余亩牛膝,去年靠卖牛膝收入20余万元,为家庭持续增收注入了新鲜血液。
苦味不再,甘味绵长。2020年,万坪村种植的1300亩牛膝采收了800亩,收入约1200万元。
2017年之前 种地只能糊口
当天上午,阿呷布罗来到自家中药材地里,查看牛膝的长势。只见他用手仔细地将覆盖在牛膝上的泥土刨开,动作轻柔,露出的牛膝根部便是能换成钱的部分。
“以前这片土地种土豆和莲花白。”阿呷布罗说,经济效益低、人工耗费大,每到土豆收获时,村子里的人轮番帮忙,销售还要用马驮出去,挣的钱只够用来糊口。
“那时一天三顿都吃土豆和荞馍馍,粮食不够还要借。”回想起脱贫前的日子,阿呷布罗很感慨,木头搭建的房屋四面透风,卫生环境堪忧。
村民阿木子跟阿呷布罗有着同样的记忆。
常年在外务工的阿木子,曾到西藏、新疆等地谋生,收入微薄没有结余。2016年,他也想跟着村上一些想谋发展的人种植当归,观望后发现,当归必须当年采收,不能放,而且因种植面积小,找不到销路。
小打小闹不成规模的发展始终不能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这块肥沃的黄土地在当时还只是糊口的薄地。
脱贫攻坚 产业发展红火
万坪村是典型的农耕村落,全村虽栽种了4600亩核桃,但也只适合在海拔1800米以下的山地,由于该村5、7、14组海拔较高、位置较偏远,产业发展相对薄弱。
“我们坚持‘一核多元、长短结合’的产业发展思路,在巩固提升核桃产业的基础上,引导鼓励全村大力发展花椒、中药材等产业,因地制宜,扩宽增收渠道。”万坪村第一书记刘平介绍,在这一方向的指导下,万坪村的产业逐渐红火了起来。
脱贫攻坚的大力开展,无疑给产业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通组公路的修通,村民出行不再难;蓄水池的修建,从根本上解决了农作物灌溉的问题;机耕道等产业道路修到田间地头,货物运输撑起了产业桥梁……
看着逐渐完善的基础设施,感受着重建脱贫双攻坚带来生活质量的提升,万坪村5、7、14组村民的心也热了起来。
2017年,杨国坪在乡党委、政府和驻村工作队的建议下,准备试种牛膝,村民都抱着观望的态度。
“当时没想那么多,只想着牛膝的价格好,总比种土豆强。”杨国坪说,加上第一书记积极帮忙跑销路,他更坚信能够闯出一条好路子。
2018年,看着牛膝长势良好,周围的村民主动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大规模发展牛膝种植。
“第一次不敢投入太多,只投资了2000元试种了2亩地,没想到第二年收入非常可观。”拿着卖牛膝的第一笔资金,阿呷布罗高兴地为家里增添了一辆运货用的三轮车,同时,毫不犹豫地将牛膝面积扩大到80亩。
而这背后,是脱贫攻坚带来的强大支撑:缺技术,有农技员和土专家前来教授;缺资金,有乡党委、政府和驻村工作队积极争取项目;缺销路,第一书记积极联系收购商,寻找电商搭建平台……
如今,正在动工分段修建的760米产业环线,更让村民看到了牛膝产业增收的希望。
“黄土地真的变成了聚宝盆,外出务工的人也赶着回来守着这方土地,真正印证了那句话,‘人还是那些人,地还是那块地,因为脱贫攻坚的开展变了样’。”片马彝族乡副乡长吴治儀感慨地说。
帮扶有力,发展继续——在核桃林下套种喜阴中药材黄精,发展立体化农业,并采用企业提供资金、技术、种苗、销路,村里提供土地、人工、管理方式,共同将中药材产业逐步打造成万坪村新的支柱产业。 郭睿 本报记者 吴丹
审稿:程普 白雨锶
责任编辑:任思瑗
来源:雅安日报 日期: 2021-02-09 08:47:23
编辑:任思瑗
北纬网 版权所有 本网常年法律顾问:四川雅州律师事务所袁红伟(18980172300)律师
本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yarbs#beiww.com(请将#替换为@) 举报电话:0835-2350262 17781610663 公众投诉举报处理制度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51120170012号 蜀ICP备14021017号-1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川B2-20080121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川字第0010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