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1-04-06 07:48:53 雅安日报
推开虚掩的木门,王相全走进曾经生活了50多年的老屋,一束春日的阳光钻过紧闭的木窗,斜照在黑油漆的木床上。他仿佛看到一个人披着外衣,坐在煤油灯下认真看书……
一部电台、一盏煤油灯、一口铁锅……这栋历经沧桑的锅庄房,让王相全想起了小时候奶奶在火堆旁给他讲红军翻越夹金山的场景。“红军现在困难重重,将来会回来报答你们……”60多年前,每当给围在火炉旁的孩子讲起这些故事,奶奶时常会将这句话挂在嘴边。
“夹金山,夹金山,鸟儿飞不过,凡人不可攀。要想越过夹金山,除非神仙到人间……”1935年6月,中央红军挺进宝兴,征服了长征途中第一座大雪山——夹金山。红军三次翻越夹金山,在宝兴战斗4个多月,留下了许多惊天地、泣鬼神的英雄事迹和动人故事,为壮丽的红军长征史诗书写了浓墨重彩的篇章。
在夹金山,红军经历了身体极限的挑战,经受了生死存亡的考验。许多红军战士长眠雪山,用不朽的身躯铸就了历史的丰碑。“瑞金是革命摇篮,延安是革命圣地,夹金山是革命丰碑!”宝兴县党史专家李崇刚说,80多年来,宝兴继承和发扬“挑战极限,不胜不休”的夹金山精神,红军在宝兴的革命故事一代又一代薪火相传。
学员重走长征路,翻越夹金山
重走长征路
长征精神薪火相传
100米、50米、10米……当四川长征干部学院雅安夹金山分院的学员周丽萍到达终点,现场响起热烈的掌声。
宝兴北与小金接境,西与康定毗邻,东连芦山,南接天全,是当年红军北上的必经重地。
夹金山,嘉绒藏语称“甲几”,主峰海拔4930多米,山巅终年积雪,空气稀薄,天气变化无常。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从江西瑞金出发,开始了举世瞩目的二万五千里长征,一路突破国民党军队的重重封锁、击溃敌军围追堵截,翻过五岭,突破乌江,四渡赤水,越过乌蒙山,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
红军夺取泸定桥后,中央在泸定县城召开了政治局会议。会议决定了两件事:一是避开人烟稠密的地区,向北走雪山草地一线;二是派陈云去上海恢复白区党的组织。红军突破敌人的宝兴防线后,战天险,修栈道,历时七天七夜,顺利通过地势险峻的崔店子,进入宝兴夹金山下藏族同胞聚居的硗碛地区。
鸟瞰四川长征干部学院雅安夹金山分院
向牺牲在夹金山上的烈士敬献哈达
向参观学生讲述红军翻越夹金山的故事
中国工农红军翻越夹金山纪念碑
“红军强渡大渡河后,已将敌人甩在后面,为了迅速实现同红四方面军会合,开辟新的局面,中央军委决定,克服困难,快速前进,突破芦山、宝兴敌军防线,夺取懋功(今小金县),控制小金川流域,实现早日与红四方面军会师。”李崇刚介绍,宝兴当时的交通非常落后,从宝兴县城到夹金山多为栈道和羊肠小道,红军一路走来非常艰辛。
“夹金山,夹金山,鸟儿飞不过,凡人不可攀。要想越过夹金山,除非神仙到人间。”这首民谣一直在当地流传,足见夹金山的险峻。
翻越夹金山,最可怕的是当地人称为“雪塘”的山坳。这些山坳常年积雪,看起来和旁边的山路差不多,可人一旦踩上去,就要陷到雪窝子里。但是,面对被大雪覆盖的夹金山,红军没有丝毫的退缩。
“雪皑皑,夜茫茫;高原寒,炊断粮。红军都是钢铁汉,千锤百炼不怕难;雪山低头迎远客,草毯泥毡扎营盘……”言谈之间,李崇刚哼唱起了这首家喻户晓的歌曲《过雪山草地》。
“1935年6月17日,毛泽东带领红军成功翻越夹金山。”如果说瑞金是革命摇篮,延安是革命圣地,长征路上的夹金山就是革命丰碑!翻越夹金山,是红军信念坚定、团结友爱,挑战身体极限与天斗的举世壮举。“山即是碑,碑即是山!”李崇刚说,夹金山就是长征路上的一座丰碑。如今,“挑战极限,不胜不休”的精神正不断被发扬光大。
周丽萍是四川省知识产权服务促进中心工会主席,也是一名军转干部。关于红军翻越夹金山的故事,她只在书本里读过。50多岁的周丽萍曾经接受过两次大手术,来四川长征干部学院雅安夹金山分院学习,重走长征路是所有学员的一门必修课。
“我们一直都很担心她(周丽萍)的身体,劝她不要参加,但是她坚决要来。”学员赵辉说。
3月31日,雨后的硗碛晴空万里。汽车沿着国道351线一路盘旋而上,还未到达五道拐,一股股雾气便迎面袭来。云雾之中,公路若隐若现,汽车犹如在天空中穿行。
五道拐是学员重走长征路的起点,全程1.2公里,海拔落差300米,终点海拔3650米。
“害怕走山路,担心出现高反。”与周丽萍同行的还有援凉干部邱婷。34岁的邱婷一直生活在城市,3年前去凉山州开展扶贫工作之前,她几乎没有走过山路。
“出发前,大家叫我喝点红景天,我拒绝了。”邱婷说,当年,红军翻越夹金山时可没有这些选择,如果不像红军一样重走长征路,就无法感受到当时的艰难。
“如今登夹金山,绝大部分路程由汽车代劳,需要徒步攀登的不过千米。没有危及性命的围追堵截和苦寻立足之地的焦躁烦忧,会让人感到这里的空气格外清新,峰顶格外奇峻,云瀑格外壮观。”邱婷说。
同期学员中,周丽萍是比较年长的一位,加上身体原因,重走长征路开始不久,她就慢慢掉了队。见状,赵辉等学员主动帮助,她最终顺利走完了全程。
12时许,学员们到达海拔4114米的夹金山垭口。在向牺牲在夹金山上的烈士敬献哈达的雪路上,邱婷不慎摔倒,那一刻她紧紧握住手中的哈达。看见她摔倒,身旁的学员立马伸出手将她拉住……
学史明方向
红军故事口口相传
“我父亲当年给红军带过路,给毛主席牵过马……”4月1日,红军长征翻越夹金山纪念馆内,一张藏族老伯的照片下面,一群孩子围着一位70多岁的老人,全神贯注地听老人讲述红军翻越夹金山的故事。
讲故事的老人叫马文礼。照片上的藏族老伯叫马登洪,是红军翻越夹金山的向导。
陈列在红军长征翻越夹金山纪念馆内的一盏马灯与马登洪有关,常常引来参观者驻足。“为了让红军顺利翻越夹金山,我的双亲都带过路。过山以后,红军送了一盏马灯给父亲,并叫他‘马灯红’。父亲后来便将自己名字改为了马登洪。”马文礼说。
“红军没来时,反动派造谣说霉老二(当地反对派对红军称呼)要杀人,吃人心。”马登洪给马文礼讲,他们看到红军的举动,心头就不怕了。红军到达硗碛,对老百姓态度和气,不打人骂人,还向大家宣传“红军是穷人的队伍,是打富济贫的”。
红军到了硗碛,坐在屋檐下、路边上休息,不进民房,吃的是干粮炒米,喝的是沟头的冷水。红军先遣队向喇嘛和老百姓宣布了红军的四条纪律:一、不进老百姓的民房;二、保护寺院;三、不随便吃群众的东西;四、不拿“夷家”一点财物。
躲在山上的藏族群众悄悄观察着这支队伍,发现并不像谣传中那样。终于,马登洪和几个胆子大的年轻人决定下山来看看。
1935年6月12日,红军来到硗碛。硗碛寨头人代办旦德堃派刘万廷、姜有才、杨国廷、胡赞武、赵银安五位老人带领藏汉百姓到街头迎接红军。街上扯了三道天花(彩色横幅),街头摆起“吉露”(一张方桌上围上红桌围),桌上圆盆里摆十样果品叫“十样锦”。群众放起鞭炮,吹起莽筒、唢呐,实在热闹,就像过年过节一样。
“硗碛有小硗碛和大硗碛之分,小硗碛就在现在的和平,大硗碛就是原来的场镇。为了迎接红军,在小硗碛扯了一道天花,在大硗碛扯了两道天花。跑到山里的村民陆续回到了家。”李崇刚说。
“父亲说这些‘码米’(藏语音译,意为当兵的人)不简单,过夜需要生火,可他们不去动老乡家里面已经堆好的柴,反而自己上山去砍。”父亲给马文礼讲的红军故事,成了马文礼儿时最特别的回忆。
当时,马登洪所在的村子只有13户人家,隔着好几里地才能有一户人家。而马登洪的家就在夹金山脚下,距离大山不过百十米。“我父亲看到红军纪律严明,知道红军是穷人的队伍,就答应和另外两位同村的年轻人一起为红军带路。”马文礼说。
同马登洪一起带路的还有泽根村(今夹金山村)村民莫日坚和杨茂才,当时莫日坚在旦代办家当差。当天下午,莫日坚和杨茂才带领红军先头部队经过头道桥、凉水井、扎角坝,天黑时到了夹金山下的菩生岗。
红军的先头部队只有七八十人,全部是年轻人。到菩生岗后,红军就在路边休息,晚上吃米饭、干菜。饭后,唱歌、吹笛子、说说笑笑……战士们忘却了一天的疲惫。
莫日坚同杨茂才睡在一起,红军怕他们冷着,把一床毯子盖在他们的身上。第二天早上,天不亮就开始过山了,红军沿路走,沿路丢纸条子,隔几丈远丢一张,遇到岔路就丢。“他们的纸条是一本一本准备好的,比现在一元的人民币短一点,上边写有字,这是给后头的大部队指路的。”对于当时红军指路的路标,李崇刚深有研究。当天,莫日坚和杨茂才把红军送到磨盘石,到了懋功地界,便返回硗碛。
在翻越夹金山过程中,马登洪等人还告诉红军指战员,要每人削一根“带路棍”用于探路。上了山要少说话,累了也要坚持跟着大部队往前走,千万不能休息,否则就再也站不起来了。由于当地地广人稀,红军实难备足御寒用具,只好向当地农户买了一些辣椒,打了些当地称为“麻窝子”的厚实一点的草鞋便上山了。
越往上爬,空气越稀薄,呼吸越困难,有的人头晕脚软,一步一停,一步一喘;有的战士走着走着,不知怎么地就倒了下去……
从1935年6月12日至18日,中央红军历经7天7夜,翻越夹金山,在懋功与红四方面军胜利会师。
今天,马家后代正在以不同的方式继承着红色家风。马登洪的孙子马树清在硗碛藏族乡夹金山村里为村庄公益出力,孙女马花在四川长征干部学院雅安夹金山分院讲军民鱼水情党课……红军长征播下的种子将一直被传承。
继承和发扬
革命老区生机勃勃
夹金山脚下的硗碛藏族乡夹金山村,是个美丽宁静的藏寨。一栋栋米黄色木石结构的藏族民居,一条石板路穿村而过,穿着藏族服装的阿妈,慢悠悠地在路上踱着步子。
国道351线公路下方,两座分别名斗底、迥贡的藏族锅庄楼相邻而立。1935年6月,在中央红军翻越夹金山之前,毛泽东、朱德就在这两座小楼里临时住宿,策划了翻越夹金山的壮举。
3月31日,王相全走进自己生活了50多年的老宅——毛泽东旧居,看着一个个陈列的物件,思绪万千。“红军现在困难重重,将来回来报答你们”,这句话时常在他耳边响起。
“爷爷叫阿良(音)、奶奶叫阿东(音),当年就住在这栋楼里。”王相全说,奶奶告诉他,当年红军翻越夹金山之前,毛泽东就住在他家,“当时很穷,奶奶就用玉米面做面糊糊给毛主席吃。”
王相全家的锅庄楼是当地特色民居,分上下两层。下层为方形石雕结构,主要用于饲养;上层为木架的“锅庄房”,供人食宿。
“两座锅庄楼原本不在这里,后来乡里建设电站,水淹没了建筑原先所在的位置,县里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将它们整体搬迁至此,因此我们看到的仍是原貌。”王相全说。
红军翻越夹金山后,国民党追兵也来到夹金山下,大肆搜捕给红军帮过忙的百姓。为了避难,马登洪一家翻越夹金山,到山那边的懋功做了17年长工维持生计,直到当地解放后才回到家乡;而王相全的奶奶因给毛主席做过饭、毛主席在她家居住而挨了一顿毒打。
王相全出生于1949年,与邻居田贵华和马文礼同岁。马文礼出生后,马登洪给自己儿子取名为“上坤”(藏语音译,意为勇敢)。后来,他们都改用了汉语名字。
1968年,在父亲的支持下,马文礼参军入伍,成为一名铁道兵战士,足迹遍布中原和西北多省。1985年,马文礼转业回乡,投身于公安事业,直到2009年退休。
“作为一名老战士,我觉得红军长征体现了一种彻底革命,不怕牺牲、团结友爱的精神。”马文礼说,宝兴县的藏族群众思想觉悟都很高,在汶川特大地震时,除宝兴外所有通向震中的路都断了,硗碛藏族群众家家出动,在通往震中的公路上摆着鸡蛋、肉包子、开水,免费提供给来往的救灾人员。
2013年4月20日,一场突如其来的7.0级强烈地震,席卷了这座夹金雪山下的红色之城。“4·20”芦山强烈地震发生后的一段时间,宝兴县犹如一座孤岛。
面对短短五年内连续两次地震叠加,给宝兴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带来的巨大创伤,将红军精神融入心髓的宝兴人于绝地奋起,先后在抢险救援、过渡安置、灾后重建,以及脱贫攻坚中,交出了一份份满意的民生答卷。
在这份答卷中,宝兴以“环境更生态、居住更安全、生活更富裕、群众更幸福”为思路,以“绿色生态梦、美丽家园梦、平安畅通梦、特色产业梦、和谐民生梦”为目标,全力建设“熊猫老家、幸福宝兴”。
在这份答卷中,宝兴县委、县政府带领全县5.8万党员干部群众于酷暑严寒中战天斗地、克难破险。
在这份答卷中,将感恩之情融入心髓的宝兴人,在重建家园的征程中,用发自内心的一曲曲感恩歌舞、一首首展现新貌的诗词、一面面凝聚真情的感恩墙……抒写着感恩奋进故事。
2020年8月16日,泥石流冲进硗碛藏族乡夹拉村仁朵藏寨,将村民克尔中家的一楼淹没。
正当克尔中陷入绝望之时,一群熟悉的身影挺进仁朵藏寨,他们跳进淤泥用木梯搭起通道,让被困群众踩着他们的肩膀脱险。“我看到了他们,就像看到了救星!”克尔中说,看到乡村组干部和民警组成的突击队进入寨子,她的心里就踏实了。
面对“5·12”汶川特大地震、“4·20”芦山强烈地震、“8·22”“8·11”“8·18”洪灾,宝兴人民发扬“挑战极限、不胜不休”的精神,战胜了一个又一个自然灾害。
如今,克尔中的农家乐又重新开业;田贵华和王相全买了养老保险;在毛泽东旧居旁边,田贵华的儿子办起了农家乐。“一个月退休工资1700多元,生活过得好安逸。”王相全说,当年红军的承诺得到了兑现,村民都过上了好日子。
本报记者 周代庆
部分图片由宝兴县委宣传部提供
审稿:程普 白雨锶
责任编辑:夏天
来源:雅安日报 日期: 2021-04-06 07:48:53
编辑:夏天
北纬网 版权所有 本网常年法律顾问:四川雅州律师事务所袁红伟(18980172300)律师
本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yarbs#beiww.com(请将#替换为@) 举报电话:0835-2350262 17781610663 公众投诉举报处理制度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51120170012号 蜀ICP备14021017号-1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川B2-20080121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川字第0010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