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4-09-08 09:32:06 北纬网
水是生命之源,曲折蜿蜒的青衣江和大渡河孕育出雅安这座城市,也哺育着雅州大地上的万千生灵。
在雅安15046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生活着脊椎动物800余种、无脊椎动物数以万计,高等植物3000余种。河流流经位于北纬30°的雅安,造就了神秘的“动植物基因库”。
沧海变桑田
20亿年前,喜马拉雅山脉所在的史称古地中海,一片汪洋。处于四川盆地与青藏高原过渡地带的雅安,也沉没在这片海洋中。
地壳运动不断撞击,一次次造山运动让青藏高原隆起,海水退去,四川盆地成为内陆盆地,横断山脉出现。
喜马拉雅山成为陆地,陆生生物也在青藏高原发育、演化、形成、扩散。随着青藏高原持续抬高,不适应高原气候的古生物向青藏高原与四川盆地过渡地带的雅安迁移。同时,四川盆地的海洋生物也在不断演化出陆生生物,向山地扩散。从而,生物们在雅安汇聚。
川陕哲罗鲑,又名布氏哲罗鲑,是雅安境内的一种鱼类。它是冰川期残存在内陆少有的冷水鱼类,对生存环境要求较高,栖息在海拔700至1000米的山麓溪流中,多为两侧高山遮蔽、河道狭窄、水流湍急、含氧量高、水温较低的水域。大渡河石棉段和宝兴河、天全河、大川河等处,均有捕捞布氏哲罗鲑的记录,大川河还发现了布氏哲罗鲑的产卵场。
无独有偶,1979至1981年,四川农业大学教师叶妙荣、傅天佑在汉源县的流沙河(大渡河支流)发现细亚科鱼类新种——稀有鮈鲫。此鱼为我国特有种,仅发现于流沙河以及成都附近的一些小河流中,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稀有鮈鲫与分布在印度、孟加拉国、缅甸等处的土著种丹尼鱼类相似。
无论是本应该出现在北纬40度以北的布氏哲罗鲑还是与异国相似的稀有鮈鲫,沧海桑田,最终与雅安结缘。
清风雅雨间
川金丝猴/张华 摄
荥经,位于四川盆地西部边缘,一座清雅的小城。如今人们行车至雅西高速荥经站出口时,会看见一句“家在清风雅雨间”。
这句话,其实亦可以涵盖整个雅安。
从地质学上看,雅安位于南北走向的横断山脉之内,西部高大的二郎山、北方终年积雪的夹金山和南部的大相岭形成了一个“喇叭”形状,直面迎接东来的暖湿气流,形成了一个独特的带状气候单元——华西雨屏带。
从东面来的暖湿气流遇到三面高山的阻挡形成丰富的降雨,汇集形成密布的河网,最后汇集到大渡河、青衣江。
无数的动植物也因为这一场滋润的雨,在大渡河、青衣江流经之处找到了天然的“避难所”。
1869年,来自法国的传教士阿尔芒·戴维敲开了雅安“动植物基因库”的大门。
抛开人们熟知的大熊猫,戴维在雅安相遇了很多生物。
1869年5月,戴维在穆坪(今宝兴县)考察时,发现一种奇特的树木正开着巨大的白色花朵,随风摇曳,就像一只只白鸽躲在枝头,振翅高飞。这便是1000万年前新生代第三纪的孑遗植物珙桐。在第四纪冰川时期,大部分地区的珙桐相继灭绝,然而在中国南方一些地区,它却幸存了下来。如今,在雅安荥经县还有着极为壮观的野生珙桐林。
同样是1869年5月,戴维的猎手带来了6只仰鼻猴。“毛色金黄可爱,身材健壮,四肢肌肉发达。它们的面部特别奇异,鼻孔朝天,几乎位于前额上……”日记里,戴维这样描述。这是最早被发现并被科学命名的金丝猴——川金丝猴。如今,它们依旧活跃在雅安的山林之中。
人们在宝兴的发现远不只大熊猫、川金丝猴、珙桐等。
以鸟类为例,戴维在宝兴就发现了30余种鸟类模式标本。此外,他还命名了宝兴报春花、宝兴大叶报春花等稀世奇花,采集到了宝兴掌叶报春、四季报春、迎阳报春、卵叶报春、羽叶报春等。在法国国家自然历史博物馆内,至今存有全球唯一一份150年前的大叶报春花标本。
从戴维开始,中外科学家先后在雅安这片润泽的土地上发现并命名了187种新种(其中动物82种、植物105种)。我国植物学泰斗、原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院长郑万钧教授1939年出版的专著《四川与西康东部的森林》提到,“1869年至1938年,英、法、美、俄等国植物学家纷纷踏访四川,采集珍稀标本、植物种子。”
自此,珙桐、杜鹃、报春花、野生桂花等雅安植物“飞”入了欧洲的皇家庭园和私家花园。
每年在雅安过冬的红嘴鸥/刘安 摄
江河润生灵
每年11月,是雅安青衣江畔最为热闹的时候。
来自西伯利亚的红嘴鸥遵循着祖先留下的“传统”,到雅安过冬,与它相伴的,还有骨顶鸡、中华秋沙鸭、赤麻鸭等候鸟。
早在清朝乾隆年间,雅州知府曹抡彬曾写下——百雉临流是雅安,羌水濆江锁城丸。
鸟类为何聚集在雅安江面之上?全球候鸟迁徙通道和全球气候告诉了我们答案。
雅安处于全球候鸟迁徙通道上,临近冬季,西伯利亚气温骤降,红嘴鸥等候鸟便选择来到雅安这个气候温暖且食物充足的地方越冬。
青衣江、汉源湖、天全龙湾湖和慈朗湖在候鸟迁徙季都会热闹非凡,毕竟水中的小鱼小虾、软体动物、水生昆虫等生物都是鸟儿最为中意的食物。
河面上,百鸟齐飞,河流之中,群鱼亦是一番欢乐的景象。
雅鱼早已被人们熟知,而雅安的珍稀鱼类又岂止这一种。
北宋《益部方物略记》记载:“魶鱼,出西山溪谷及雅江(指青衣江),状似鲵,有足,能缘木,其声如儿啼。蜀人养之。”
南宋王象之的《舆地纪胜》也记载:“魶鱼,出严道荥经江,四足,大首长尾,声如婴儿,能缘木。”
魶鱼为何物?民国版《荥经县志》云:“魶鱼,俗名娃娃鱼。”换言之,魶鱼或许就是我们所说的大鲵。而今天的雅安,确实有野生大鲵的“目击报告”。在总长190.1千米的周公河珍稀鱼类省级自然保护区内,大鲵、重口裂腹鱼、隐鳞裂腹鱼、异唇裂腹鱼、齐口裂腹鱼、青石爬鮡、鲈鲤等都是重点保护对象。
放眼远望,河流环绕整个雅安构建出了一个庞大的生态循环系统,从水系到陆地再到天空。随着古生物沿着温暖湿润的横断山脉河谷不断南迁,灵动的生命们选择在雅州大地上记录和延续生命的故事。
雅安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鲁妮娜
审稿:白雨锶
责任编辑:刘清徐
来源:北纬网 日期: 2024-09-08 09:32:06
编辑:刘清徐
北纬网 版权所有 本网常年法律顾问:四川雅州律师事务所袁红伟(18980172300)律师
本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yarbs#beiww.com(请将#替换为@) 举报电话:0835-2350262 17781610663 公众投诉举报处理制度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51120170012号 蜀ICP备14021017号-1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川B2-20080121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川字第00109号